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5167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速箱动力输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通过防搅油组件将换向齿轮、离合组件与壳体底部的润滑油隔开,以减小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工作时换向齿轮和离合组件的搅油损失,提高动力传动效率;同时通过传动轴上的润滑油道将润滑油送至润滑油腔内,以对换向齿轮和传动轴的配合面进行润滑;此外,采用壳体固定防搅油组件,提高了防搅油组件的稳定性。油组件的稳定性。油组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变速箱动力输出
,尤其涉及一种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前进齿轮和后退齿轮,前进齿轮和后退齿轮均能够相对于输出轴转动。为了实现前进挡和后退挡的切换,输出轴还安装有离合器,通过离合器实现前进齿轮或后退齿轮相对于输出轴固定。
[0003]离合器、前进挡齿轮和后退挡齿轮转动安装于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的壳体内,壳体的底部设有润滑油,离合器、前进挡齿轮和后退挡齿轮的下端浸没于润滑油内,利用离合器、前进挡齿轮和后退挡的转动将壳体底部的润滑油带入离合器、前进挡齿轮和后退挡齿轮内进行润滑,但如此设置会导致搅油损失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能够减小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工作时的搅油损失。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壳体、传动轴及均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换向齿轮和离合组件,所述传动轴的两端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壁且至少一端穿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壳体、传动轴(1)及均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换向齿轮和离合组件(5),所述传动轴(1)的两端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壁且至少一端穿出所述壳体,所述换向齿轮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传动轴(1)外,所述离合组件(5)被配置为使所述换向齿轮能够相对于所述传动轴(1)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1)的外周壁和所述换向齿轮的内周壁之间设有润滑油腔,所述传动轴(1)上设有润滑油道(11),所述润滑油道(1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传动轴(1)的外周壁形成润滑油进口,所述润滑油道(11)与所述润滑油腔连通;所述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防搅油组件(6),所述防搅油组件(6)位于所述换向齿轮的下方且与所述换向齿轮间隔设置,所述防搅油组件(6)用于将所述换向齿轮和所述离合组件(5)与所述壳体底部的润滑油隔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搅油组件(6)包括:固定板(61),所述固定板(61)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搅油挡板,所述搅油挡板为向下凹设的弧形板,所述搅油挡板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61)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换向齿轮的下端位于所述弧形板的弧形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61)与所述壳体通过多个周向间隔分布的紧固件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油挡板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61)插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插接;所述搅油挡板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固定板(61)和所述壳体的内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油挡板的一端设有多个周向间隔分布的前插接凸部,所述固定板(61)上设有与所述前插接凸部一一对应的前插接槽(612),所述前插接凸部和对应的所述前插接槽(612)插接;所述搅油挡板的另一端设有多个周向间隔分布的后插接凸部,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与所述后插接凸部一一对应的后插接槽,所述后插接凸部和对应的所述后插接槽插接。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油挡板包括沿所述传动轴(1)的轴向依次设置的前隔板(62)、连接板(63)和后隔板(64),所述前隔板(62)、所述后隔板(64)和所述连接板(63)均为弧形板,所述前隔板(62)和所述后隔板(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志宾陈岩亓斌王东坤张亚震周明辉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