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集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生态型SMFC底泥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4890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型SMFC底泥修复装置,包括植物蜂巢生态护岸与植物景观生态浮岛,植物蜂巢生态护岸设置在河道的边坡上,植物景观生态浮岛设置在河道内,植物蜂巢生态护岸内设置有阳极,植物景观生态浮岛内设置有阴极,阳极与阴极均与监测管理系统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植物景观浮岛、植物蜂巢生态护岸与SMFC相结合,具有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的效果,解决底泥二次污染问题,有益于打造新型城市流域环境治理体系,顺应人与自然共生的要求,达到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目标。达到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目标。达到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型SMFC底泥修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治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型SMFC底泥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污染底泥的处理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物理修复包括以掩蔽为主的原位修复和以疏浚为主的异位处理,原位处理往往不彻底,而异位处理工程量大,造价高,且会对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化学修复投放化学改良剂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对不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难以估计,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传统的生物修复方法人工添加植物或外源微生物等加快污染降解,容易受到水流条件和土著微生物等因素的干扰,环境污染的不确定性也对所选取修复的生物种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0003]同时我国目前主要是采用控源截污手段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忽略了沉积物二次污染。水体底泥污染主要是由于大量外源性污染物进入水体,使得难降解的有机物、重金属、病原菌、寄生虫等通过沉降或颗粒物吸附作用沉积到底泥并逐渐富集浓缩。由于底泥含水率和细颗粒含量高,当外源污染物向水体排放得到控制后,其将会向上覆水中释放高浓度新的污染物,从而形成二次污染。因此,在治理城市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同时,通过寻找合适的技术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004]近年来,中外学者在实验室尺度上验证了SMFC装置处理沉积物污染的可行性,但在工程应用上尚存在施工困难、成本较高、与景观不协调等问题。因此,现亟需一种便于施工、成本可控、景观协调、效率可观的底泥修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型SMFC底泥修复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7]一种生态型SMFC底泥修复装置,包括植物蜂巢生态护岸与植物景观生态浮岛,所述植物蜂巢生态护岸设置在河道的边坡上,所述植物景观生态浮岛设置在河道内,所述植物蜂巢生态护岸内设置有阳极,所述植物景观生态浮岛内设置有阴极,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均与监测管理系统电性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植物景观生态浮岛包括口字型的周围管,所述周围管水平设置,所述周围管与河道底部淤泥固定并漂浮于水面,所述周围管的内缘处固接有若干浮岛单元,若干所述浮岛单元阵列分布,所述浮岛单元内种植有植物,所述阴极与所述周围管固接。
[0009]优选的,所述植物蜂巢生态护岸包括蜂巢约束网,所述蜂巢约束网位于河道边坡内,所述蜂巢约束网位于水面上的部分种植有护岸植物,所述蜂巢约束网位于水面下的部分种植有第二植物。
[0010]优选的,所述阴极包覆在所述周围管的外侧壁上,所述阳极以及所述阴极均通过所述导线与所述监测管理系统电性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阴极包括两粘接的石墨毡层,两所述石墨毡层之间设置有加固层。
[0012]优选的,所述阳极位于河道底部淤泥内,所述阳极包括导电蜂巢格室,所述阳极的一端与所述蜂巢约束网位于河道底部淤泥内的一端固接。
[0013]优选的,所述监测管理系统包括电阻和电压仪。
[0014]优选的,所述周围管的内缘四角处均设置有竖直的立柱,所述立柱的顶端伸出所述周围管的顶端,所述立柱的底端插入河道底部淤泥内,所述周围管与所述立柱滑动接触。
[0015]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6]本技术将植物景观浮岛、植物蜂巢生态护岸与SMFC相结合,具有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的效果,解决底泥二次污染问题,有益于打造新型城市流域环境治理体系,顺应人与自然共生的要求,达到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目标。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中植物景观生态浮岛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中阴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中蜂巢约束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植物景观生态浮岛;2、植物蜂巢生态护岸;3、阳极;4、阴极;6、河道底部淤泥;7、导线;8、监测管理系统;9、浮岛单元;10、周围管;11、立柱;12、浮岛植物;13、蜂巢约束网;14、护岸植物;15、第二植物;16、石墨毡层;17、加固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5]参照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型SMFC底泥修复装置,包括植物蜂巢生态护岸2与植物景观生态浮岛1,植物蜂巢生态护岸2设置在河道的边坡上,植物景观生态浮岛1设置在河道内,植物蜂巢生态护岸2内设置有阳极3,植物景观生态浮岛1内设置有阴极4,阳极3与阴极4均与监测管理系统8电性连接。
[0026]进一步优化方案,植物景观生态浮岛1包括口字型的周围管10,周围管10水平设置,周围管10与河道底部淤泥6固定并漂浮于水面,周围管10的内缘处固接有若干浮岛单元9,若干浮岛单元9阵列分布,浮岛单元9内种植有浮岛植物12,阴极4与周围管10固接。
[0027]进一步优化方案,植物蜂巢生态护岸2包括蜂巢约束网13,蜂巢约束网13位于河道边坡内,蜂巢约束网13位于水面上的部分种植有护岸植物14,蜂巢约束网13位于水面下的
部分种植有第二植物15。蜂巢约束网13位于河道的边坡上,由河岸锚固铺装至河道底部淤泥6内,蜂巢约束网13的网孔内填装种植土与碎石,蜂巢约束网13的网孔内喷播工程所在地适生护岸植物14,蜂巢约束网13位于水面下的部分种植有第二植物15,第二植物15为挺水植物或沉水植物。
[0028]进一步优化方案,阴极4包覆在周围管10的外侧壁上,阳极3以及阴极4均通过导线7与监测管理系统8电性连接。
[0029]进一步优化方案,阴极4包括两粘接的石墨毡层16,两石墨毡层16之间设置有加固层17。加固层17包括耐腐蚀金属网,优选为316L不锈钢网/钛网。通过加固层17可以使石墨毡层16保持良好导电性能的前提下更加牢固,经久耐用。
[0030]进一步优化方案,阳极3位于河道底部淤泥6内,阳极3包括导电蜂巢格室,阳极3的一端与蜂巢约束网13位于河道底部淤泥6内的一端固接。进一步优化方案,监测管理系统8包括电阻和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型SMFC底泥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植物蜂巢生态护岸(2)与植物景观生态浮岛(1),所述植物蜂巢生态护岸(2)设置在河道的边坡上,所述植物景观生态浮岛(1)设置在河道内,所述植物蜂巢生态护岸(2)内设置有阳极(3),所述植物景观生态浮岛(1)内设置有阴极(4),所述阳极(3)与所述阴极(4)均与监测管理系统(8)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SMFC底泥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景观生态浮岛(1)包括口字型的周围管(10),所述周围管(10)水平设置,所述周围管(10)与河道底部淤泥(6)固定并漂浮于水面,所述周围管(10)的内缘处固接有若干浮岛单元(9),若干所述浮岛单元(9)阵列分布,所述浮岛单元(9)内种植有浮岛植物(12),所述阴极(4)与所述周围管(10)固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SMFC底泥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蜂巢生态护岸(2)包括蜂巢约束网(13),所述蜂巢约束网(13)位于河道边坡内,所述蜂巢约束网(13)位于水面上的部分种植有护岸植物(14),所述蜂巢约束网(13)位于水面下的部分种植有第二植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祁佳睿李潇张金凤王晓华蒋永辉徐玲玲蔡子康林琦琛
申请(专利权)人:集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