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域生态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4746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域生态修复装置,其包括:外壳,整体为不规则形状,包括主体外壳和两个浮箱,所述主体外壳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之间,且所述主体外壳内设置有控制板;收集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后部,由所述控制板控制其工作,并与所述收集机构传动连接;平衡调节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内,由所述控制板控制其工作;图像采集设备,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前部,用于采集水域环境数据并传输至所述控制板;行走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的底部,由所述控制板控制其工作,以带动整个装置进行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方便搬运、操作简单、人工操作少,适用于不同水域环境。适用于不同水域环境。适用于不同水域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域生态修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域清洁、修复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水域生态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小池塘及河流中滋生水藻、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并且在河流湖泊及近海岸周边,常常会存在垃圾。这些垃圾和水藻会对水体造成损害、影响美观,所以一个水域生态修复装置可以为水域智力提供便利。目前暂无一款操作便捷的水域生态修复设计装置,且大部分装置体积和重量较大,不便于搬运。现在河流清理垃圾和水藻时常常是人工使用竹竿进行打捞,费时费力、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域生态修复装置,其可以方便搬运、操作简单、人工操作少,适用于不同水域环境。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域生态修复装置,其包括:外壳,整体为不规则形状,包括主体外壳和两个浮箱,所述主体外壳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之间,且所述主体外壳内设置有控制板;收集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后部,由所述控制板控制其工作,并与所述收集机构传动连接;平衡调节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内,由所述控制板控制其工作;图像采集设备,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前部,用于采集水域环境数据并传输至所述控制板;行走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的底部,由所述控制板控制其工作,以带动整个装置进行移动。
[0005]进一步,所述浮箱采用水滴型结构,中部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两端为由中部向外延伸渐缩成尖形结构;前端尖形结构的渐缩段大于后端尖形结构的渐缩段。
[0006]进一步,所述收集驱动机构包括:
[0007]第一电机,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内,与所述控制板连接;
[0008]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同轴连接第一个带轮,第一台阶轴的一端部经平键与第二个带轮连接,两个带轮之间通过带轮皮带传动连接,以由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台阶转动;所述第一台阶轴与所述收集机构传动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台阶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与所述主体外壳两侧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经轴承盖板和自攻螺丝固定在所述主体外壳上。
[0010]进一步,所述收集机构包括:
[0011]第二台阶轴,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之间并靠近所述浮箱前端,通过传送带与所述收集驱动机构中的第一台阶轴传动连接;
[0012]收集滤网,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之间并位于后部,且所述收集滤网的收集口位于所述第一台阶轴的正下方,以收集从所述传动带传输至的污染物。
[0013]进一步,所述收集滤网通过弹簧压紧装置固定在两个所述浮箱后部;
[0014]所述弹簧压紧装置包括连接板和弹簧压紧连接件,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收集滤网的
顶部收集口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弹簧压紧连接件,所述弹簧压紧连接件与所述浮箱顶部过盈连接。
[0015]进一步,所述传送带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收集板,且所述收集板采用便于将所述传送带上的水和污染物进行分理的多微孔结构。
[0016]进一步,所述平衡调节机构包括水位传感器、陀螺仪、浮箱隔板、走线槽和水泵;
[0017]每个所述浮箱内都设置有两块所述浮箱隔板,由所述浮箱隔板将所述浮箱内部划分为三块空间,相邻空间之间设置有所述走线槽;所述走线槽内设置有用于排水的软管及数据线;
[0018]每块空间内都设置有所述水位传感器,用于监测该空间内的水位信息并经所述数据线传输至所述控制板;
[0019]所述陀螺仪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内,位于整个装置的形心位置处,将监测到的整个装置的倾角信息传输至所述控制板;
[0020]每个所述浮箱中部的空间内都设置有所述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连接三条软管,一条软管位于一块空间内,两端空间的软管经所述走线槽铺设至相应空间内,对每块空间进行单独注水;且每条软管上都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由所述控制板控制其工作;
[0021]所述控制板根据接收到的倾角信息控制每条所述软管上所述电磁阀的开启或关闭。
[0022]进一步每个所述浮箱的外侧壁都设置有水泵进水口,所述水泵进水口与所述水泵的输入端连接。
[0023]进一步,所述行走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桨叶和驱动桨叶保护外壳;每个所述浮箱的底部都设置有一个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板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桨叶连接,以带动所述桨叶动作;所述桨叶的外部设置有所述驱动桨叶保护外壳。
[0024]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0025]1、本技术省时省力,只需要一两名工人便可以清洁一大片水域。
[0026]2、本技术在第一遍清洁水域的同时,通过摄像头收集水域数据和污染情况,发送到后台方便专家分析指定相应的治理方法。
[0027]3、本技术通过机器视觉分别水中垃圾、水藻等污染物的位置,准确定位污染物位置可以实现无人操控的情况下清洁河流湖泊,有效提高收集效率,轻便、方便转移。
[0028]4、本技术收集之后,收集滤网方便拆卸,快捷高效。
[0029]5、本技术可以根据机器的吃水深度和机器的倾斜角度,通过水泵将装置周边的水注入到浮箱内或者抽出浮箱,以达到调节吃水深度和倾斜角度的问题。实现了根据吃水深度重心的不同自动调整,保证机器不会侧翻和沉没,保证良好的吃水深度。
[0030]综上所述,本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水域生态修复及垃圾收集,水体情况分析等相关领域。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水域生态修复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为主视图;
[0032]图2是图1的左视方向示意图;
[0033]图3是图1的A

A剖视图;
[0034]图4是图1的俯视方向局部剖视图;
[0035]图5是图4的B

B剖视图;
[003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收集驱动机构及收集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8]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39]本技术涉及到一种水域清洁、修复装置,特别是关乎多用途、多场景的水域生态修复。包括但不限于池塘、河流湖泊及近海岸。本技术包括:外壳,整体为不规则形状,包括主体外壳和两个浮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域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包括主体外壳和两个浮箱,所述主体外壳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之间,且所述主体外壳内设置有控制板;收集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后部,由所述控制板控制其工作,并与收集机构传动连接;平衡调节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内,由所述控制板控制其工作;图像采集设备,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前部,用于采集水域环境数据并传输至所述控制板;行走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的底部,由所述控制板控制其工作,以带动整个装置进行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水域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箱采用水滴型结构,中部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两端为由中部向外延伸成渐缩结构;前端尖形结构的渐缩段大于后端尖形结构的渐缩段。3.如权利要求1所述水域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内,与所述控制板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同轴连接第一个带轮,第一台阶轴的一端部经平键与第二个带轮连接,两个带轮之间通过带轮皮带传动连接,以由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台阶转动;所述第一台阶轴与所述收集机构传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水域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与所述主体外壳两侧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经轴承盖板和自攻螺丝固定在所述主体外壳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水域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机构包括:第二台阶轴,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之间并靠近所述浮箱前端,通过传送带与所述收集驱动机构中的第一台阶轴传动连接;收集滤网,设置在两个所述浮箱之间并位于后部,且所述收集滤网的收集口位于所述第一台阶轴的正下方,以收集从所述传送带传输至的污染物。6.如权利要求5所述水域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滤网通过弹簧压紧装置固定在两个所述浮箱后部;所述弹簧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君尧陈龙黄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