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永东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4497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及汽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该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包括温度采样模块、第一控制芯片、电流采样电路、第二控制芯片和充电/放电电路;温度采样模块用于采集电池模块的温度数据;第一控制芯片根据接收到的温度数据产生第一控制信号;电流采样电路用于采集电池模块的电流数据;第二控制芯片根据接收到的电流数据产生第二控制信号,以及用于生成第三控制信号;充电/放电电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使电池模块进行放电,以及根据接收到的第三控制信号使电池模块进行充电。号使电池模块进行充电。号使电池模块进行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货车驻车用电池以铅酸蓄电池较多,但驻车铅酸蓄电池循环次数较低,一般使用10个月左右极板活性物质会脱落引起短路而报废,且起动用蓄电池驻车使用时,也会因使用用途的改变,蓄电池寿命大大降低。
[0003]锂离子电池用于驻车兼起动电池,寿命大大延长,一般3年以上容量没有明显的衰减,锂离子电池为适应大电流起动放电,BMS管理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应满足大电流3

5s放电要求,连续3

5次放电,在低温

40℃环境下电芯能正常充放电,并适应高温85℃的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及汽车,至少用于解决其中一个技术问题。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包括温度采样模块、第一控制芯片、电流采样电路、第二控制芯片和充电/放电电路;
[0006]温度采样模块用于采集电池模块的温度数据;
[0007]第一控制芯片与温度采样模块电连接,第一控制芯片根据接收到的温度数据产生第一控制信号;
[0008]电流采样电路与电池模块电连接,电流采样电路用于采集电池模块的电流数据;
[0009]第二控制芯片与电流采样电路电连接,第二控制芯片根据接收到的电流数据产生第二控制信号,以及用于生成第三控制信号;
[0010]充电/放电电路分别与第一控制芯片、第二控制芯片和电池模块电连接,充电/放电电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使电池模块进行放电,以及根据接收到的第三控制信号使电池模块进行充电。
[0011]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通过温度采样采集电池模块的温度,电流采样电路采集电池模块的电流,同时在电池模块的温度和电流在预设范围内时通过控制充电/放电电路对电池模块进行充放电。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放电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放电模块、第二驱动电路和充电模块;
[0013]第一驱动电路与第一控制芯片和第二控制芯片电连接,第一驱动电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产生第一驱动信号;
[0014]放电模块与第一驱动电路、电池模块电连接,放电模块根据接收到的第一驱动信号使电池模块进行放电;
[0015]第二驱动电路与第二控制芯片电连接,第二驱动电路根据接收到的第三控制信号
产生第二驱动信号;
[0016]充电模块与第二驱动电路、电池模块电连接,充电模块根据接收到的第二驱动信号使电池模块进行充电。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MOS管、第一与非门、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的第一端分别通过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与第一控制芯片、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第一二极管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阻与第二控制芯片电连接,第一MOS管的源极与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第一MOS管的栅极与第一二极管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MOS管的漏极与第一与非门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电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VDD端电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与放电模块的控制端电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与第一与非门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放电模块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阻与放电模块的控制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基极通过第六电阻电连接;和/或
[0018]放电模块包括多个并联的第二MOS管,第二MOS管的源极通过多个并联的第七电阻与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第二MOS管的漏极与充电模块电连接,每个第二MOS管的栅极分别通过不同的第八电阻与第一驱动电路电连接;和/或
[0019]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二与非门、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MOS管、第四二极管、第五MOS管和第五二极管,第三MOS管的源极与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第三MOS管的漏极与第二与非门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电连接,第三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九电阻与VDD端电连接,第三MOS管的栅极、源极通过第十电阻电连接,第三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与第二控制芯片电连接,第二与非门的输出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基极通过第十二电阻电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基极通过第十三电阻电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四电阻与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第二二极管的第一端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第二二极管的第二端通过串联的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与第四MOS管的源极电连接,第二二极管的第二端还通过第十五电阻与第四MOS管的栅极电连接,第三二极管的第一端与AVDD端电连接,第三二极管的第二端通过第十七电阻与第四MOS管的漏极电连接,第四MOS管分别与第十八电阻、第四二极管并联,第四MOS管的源极与第五MOS管的源极电连接,第四MOS管的漏极与第五MOS管的栅极电连接,第五MOS管的源极与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第五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十九电阻与第五二极管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五二极管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十电阻与第二二极管的第一端电连接;和/或
[0020]充电模块包括多个并联的第六MOS管,第六MOS管的源极与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第六MOS管的漏极与放电模块电连接,每个第六MOS管的栅极分别通过不同的第二十一电阻与第二驱动电路电连接。
[00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升压稳压电路,升压稳压电路分别与电池模块、第一控制芯片电连接,第一控制芯片还用于产生第四控制信号,升压稳压电路根据接收到的第四控制信号将电池模块的电压基于预设值进行升压稳压处理得到预设值的供电电压。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升压稳压电路包括升压稳压模块和供电模块;
[0023]升压稳压模块用于将输入的电压基于预设值进行升压稳压处理得到预设值的供
电电压;
[0024]供电模块分别与第一控制芯片、电池模块和升压稳压模块电连接,供电模块根据接收到的第四控制信号将电池模块的电压输入到升压稳压模块。
[00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供电模块包括第七MOS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和第八三极管,第七MOS管的源极通过第二十二电阻与第一控制芯片电连接,第七MOS管的源极、栅极通过第二十三电阻电连接,第七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二十四电阻与第一控制芯片电连接,第七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二十五电阻与第五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十六电阻与电池模块的正极电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基极通过第二十七电阻电连接,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六二极管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六二极管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十八电阻与第七二极管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七二极管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采样模块,所述温度采样模块用于采集电池模块的温度数据;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与所述温度采样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温度数据产生第一控制信号;电流采样电路,所述电流采样电路与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用于采集所述电池模块的电流数据;第二控制芯片,所述第二控制芯片与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电流数据产生第二控制信号,以及用于生成第三控制信号;充电/放电电路,所述充电/放电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二控制芯片和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所述充电/放电电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使所述电池模块进行放电,以及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三控制信号使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放电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和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产生第一驱动信号;放电模块,所述放电模块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所述放电模块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驱动信号使所述电池模块进行放电;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三控制信号产生第二驱动信号;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所述充电模块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二驱动信号使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充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MOS管、第一与非门、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第一端分别通过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与非门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VDD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与所述放电模块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一与非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放电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阻与所述放电模块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基极通过第六电阻电连接;和/或所述放电模块包括多个并联的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通过多个并联的第七电阻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充电模块电连接,每个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分别通过不同的第八电阻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电连接;和/或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二与非门、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MOS管、第四二极管、第五MOS管和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与非门的第一输入端、第
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九电阻与VDD端电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源极通过第十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与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与非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基极通过第十二电阻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基极通过第十三电阻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四电阻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第二端通过串联的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第二端还通过所述第十五电阻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第一端与AVDD端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第二端通过第十七电阻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电连接,所述第四MOS管分别与第十八电阻、所述第四二极管并联,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十九电阻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十电阻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第一端电连接;和/或所述充电模块包括多个并联的第六MOS管,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与所述放电模块电连接,每个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分别通过不同的第二十一电阻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电池控制电路,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东
申请(专利权)人:王永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