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斑幼蛙开食投喂方法及投喂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764202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黑斑蛙养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黑斑幼蛙开食投喂方法及投喂设备,其将饲料倒在弧形顶板上,通过饲料在弧形顶板的顶端滚动,使黑斑蛙爬至弧形顶板的表面进行进食,弧形顶板上的饲料通过弧形顶板与循环斗之间的缝隙掉入至循环斗内,打开驱动电机,经齿轮与齿环啮合传动,使螺旋输送轴转动,将循环斗内的饲料通过输送管由下向上输送,通过顶部隔网的网孔再将饲料排至弧形顶板的顶端,对黑斑蛙进行喂食,饲料再弧形顶板上不停滚动,使黑斑蛙追逐饲料,增大黑斑蛙的活动量,同时通过监测装置对黑斑蛙的紧实情况进行记录,并传输至监控室,从而提高设备的喂食效果,并且增加黑斑蛙的活动量;包括漂浮装置、喂食装置和监测装置。监测装置。监测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黑斑幼蛙开食投喂方法及投喂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黑斑蛙养殖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黑斑幼蛙开食投喂方法及投喂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黑斑蛙是中国南岭山脉以北稻田区的常见蛙类,它们有分布广、数量多、适应性强、繁殖快、用途广、易采集等优点,是中国经济价值较大的蛙类资源。由于蛙类的习性是以捕捉活动物体为食,所以在人工饲养过程中,需要对黑斑幼蛙进行开食,改变蛙类的习性,方便日后用饲料进行喂养,现有的方法是将饲料放在沙网或防晒网上,通过黑斑蛙在网上跳动,从而带动饲料跳动,使黑斑蛙捕食跳动的饲料,但是由于设备比较简单,饲料跳动幅度较小,喂食效果较差,并且黑斑蛙捕食饲料时,动作较小,导致黑斑蛙运动较少,影响其口感,因此需要一种黑斑幼蛙开食投喂方法及投喂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将饲料倒在弧形顶板上,通过饲料在弧形顶板的顶端滚动,使黑斑蛙爬至弧形顶板的表面进行进食,弧形顶板上的饲料通过弧形顶板与循环斗之间的缝隙掉入至循环斗内,打开驱动电机,经齿轮与齿环啮合传动,使螺旋输送轴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黑斑幼蛙投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漂浮装置、喂食装置和监测装置,喂食装置和监测装置均安装于漂浮装置上,所述漂浮装置,对喂食装置和检测装置进行支撑,喂食装置对黑斑蛙进行喂食,监测装置对黑斑挖的进食情况进行记录;所述喂食装置包括循环斗(1)、输送管(2)、两组隔网(3)、顶板(4)、弧形顶板(5)、螺旋输送轴(6)、齿环(7)、驱动电机(8)和齿轮(9),循环斗(1)表面固定安装于漂浮装置上,两组隔网(3)的一端分别与输送管(2)的顶端和底端相连接,两组隔网(3)的另一端分别与循环斗(1)内的底端和顶板(4)的底端相连接,弧形顶板(5)套装在输送管(2)的表面,并且弧形顶板(5)与循环斗(1)之间留有一定缝隙,螺旋输送轴(6)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安装于顶板(4)的中部,螺旋输送轴(6)的底端延伸至输送管(2)内的底部,齿环(7)套装在螺旋输送轴(6)的顶部,驱动电机(8)的底端与顶板(4)的顶端相连接,齿轮(9)的底端与驱动电机(8)的顶端相连接,齿轮(9)的侧端与齿环(7)的侧端啮合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斑幼蛙投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装置包括支撑板(10)、多组浮子(11)和多组配重块(12),支撑板(10)套装在循环斗(1)的表面,多组浮子(11)的侧端均与循环斗(1)的表面固定连接,并且多组浮子(11)均位于支撑板(10)的下方,多组配重块(12)均挂于循环斗(1)的底端,并且多组配重块(12)均为水滴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斑幼蛙投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设备包括支架(13)、连接板(14)和多组摄像机(15),连接板(14)的底端通过支架(13)安装于支撑板(10)的顶端,多组摄像机(15)均安装于连接板(14)的底端。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黑斑幼蛙投喂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水布(16),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星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龙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