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稠油降粘剂技术领域,是一种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前者原料包括施氏假单胞菌混合鼠李糖脂溶液、复合生物酶、植物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抗菌剂、稳定剂和溶剂,按照下述方法得到:在一定温度下,将施氏假单胞菌混合鼠李糖脂溶液、复合生物酶、植物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搅拌混匀,再加入抗菌剂和溶剂搅拌混匀,然后,降温至室温,静置后得到。本发明专利技术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是利用微生物代谢物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复合生物酶相结合制备得到,其具有优异的耐盐和降低表面张力的特点,降粘效果显著,能完全被微生物降解,绿色环保,安全高效。安全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稠油降粘剂
,是一种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稠油作为一种非常规原油资源,占世界已探明原油储量的30%以上。容易开采的轻质原油产量日趋减少,而石油资源需求量又逐年增加,因此稠油开采就更加迫切。稠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粘稠的原油,主要就是其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流动性差,开采和运输都比较困难。而且,由于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沥青质析出而堵塞油层渗流孔道,进而影响产量,甚至停产。添加化学降粘剂或者轻质原油是稠油开采的常规方法,但是前者存在稠油地层乳化难,后期破乳脱水难,成本高,不环保等缺点,后者消耗大量轻质原油,成本高,对于缺乏轻质原油来源的油藏无法进行开采。因此需寻求绿色环保的稠油降粘剂。
[0003]微生物表面活性剂(BS)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两亲结构表面活性剂,BS能分散乳化原油,大幅度降低原油粘度,是目前微生物采油的重要机理。BS主要分为糖脂类和脂肽类,前者为假单胞菌产生,后者为芽孢杆菌产生,都能明显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剥离岩石孔隙表面原油并且将其分散乳化。
[0004]生物酶已经被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见美国专利US9598944
‑
Enzyme enhanced oil recovery,生物酶是一种蛋白质,其反应条件温和,具有专一性,是一种高效催化剂。据报道,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化学催化剂快106倍至1014倍。生物酶是微生物产生的、环境友好的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通常在极低浓度下起作用,而且已发现在实验室岩心驱替和现场试验中注入改性生物酶溶液增加了石油产量。生物酶驱油的主要机理为(1)通过在岩石表面形成蛋白质膜,改变岩石的润湿性,使其更接近亲水状态,它们通过与水分子的氢键结合,使岩石表面变得亲水。(2)通过乳化作用降低油的粘度或界面张力,因为它们是由亲水亲油分子组成的,所以表现出两亲性结构,可以在界面胶束化,降低界面张力。其中,润湿性是控制储层中流体的位置,流动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一些文献已经讨论了润湿性对采油的影响,很多研究人员都试图在油藏中有利地改变润湿性,以改善水和水驱性能的自发吸收,从而提高采收率。酶是一组特定的蛋白质,由活细胞合成,是数千种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它们既可以用来生产需要的化学品,也可以用来降解不需要的化学品。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机理:当底物进入酶的活性位点时,活性位点会降低该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加速或催化反应。然后底物就被转化成产物,最后,酶从活性位点释放,再去作为下一个反应的催化剂,如此循环使用。
[0005]酶包括水解酶、转移酶、裂解酶、异构酶、连接酶、氧化还原酶等。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的作用,目前工业中使用的大多数酶是水解酶,包括多种不同类型。例如:蛋白酶(水解肽),酰胺酶(水解酰胺),卤化酶(水解卤化物),酯酶(水解酯)和脂肪酶(水解甘油三酯),这类酶通过水解来分解某些化合物。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酶在石油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报导。
[0006]真菌及真菌产生的酶,对于稠油中重质组分如多环芳烃和胶质沥青质具有分解作用,成为微生物采油中一个新亮点。据报道,一些微生物如真菌可对沥青质进行氧化,因为它们具有特殊的酶,如过氧化物酶和漆酶。一些血红素蛋白,如氯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等,来自大型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能够对沥青质进行生物催化重整,去除石油卟啉和沥青质中的镍和钒。最近有报导说,从木材降解真菌中分离出的Daedaleopsissp具有降解沥青质和二苯并呋喃的作用。 在40℃、pH为5的条件下培养14天后,该微生物消耗更多的沥青质和可在原油中产生88.7%的沥青质生物降解物。已经报导了能够对沥青质分子进行改性酶的明确的实验证据。真菌烟曲霉中的氯过氧化物酶能够转化石油卟啉和沥青质,在含有有机溶剂的体系中与水体系中,前者的修饰作用显著提高。在马心脏细胞色素C的阳离子已进行了沥青质和石油卟啉高度作用。用聚乙二醇对蛋白质表面进行化学修饰,得到可溶于有机溶剂的蛋白质
‑
聚合物共轭物。此外,血红素丙酸酯的甲基酯化提高了活性位点的疏水性。真菌酶降解稠油中沥青质,去除其中的重金属如镍和钒等,因而能有效降低稠油粘度,剥离原油,改善稠油的流动性。
[0007]中国专利CN108130064A公开了一种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表面活性剂稠油降粘剂,但是该专利中添加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磺酸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醇胺聚醚,不能完全被微生物降解,增加后期脱水难度和环保压力。
[0008]中国专利CN108148565A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制备离子液体型稠油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是在上述专利(CN108130064A)基础上将微生物脂肽引入到阴离子或者阳离子液体中,增加了成本和环保风险。
[0009]目前,还未见将微生物糖脂表面活性剂与真菌生物酶结合制备超稠油降粘剂的详细报导。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必要研究开发一种无毒无害,无污染无腐蚀,安全环保的超稠油降粘剂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降粘效果显著,能完全被微生物降解,绿色环保和安全高效。
[0011]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施氏假单胞菌混合鼠李糖脂溶液30%至70%、复合生物酶10%至30%、植物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10%至25%、抗菌剂1%至5%、稳定剂1%至5%和余量的溶剂。
[0012]下面是对上述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复合生物酶为酯酶、蛋白酶、氧化还原酶、漆酶和过氧化物酶中的四种以上。
[0013]上述植物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0014]上述稳定剂为EDTA二钠和柠檬酸钠中的一种以上。
[0015]上述抗菌剂为四羟甲基硫酸磷THPS和苯甲酸钾中的一种。
[0016]上述溶剂为醇类溶剂,醇类溶剂为乙二醇、丙二醇和丁二醇中的一种以上。
[0017]上述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按下述方法得到:第一步,将所需量的施氏假单胞菌混合鼠李糖脂溶液、复合生物酶、植物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置于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温度为30℃至60℃,搅拌时间为50min至90min;第二步,向反应釜中加入所需量的抗菌
剂和溶剂,继续搅拌60min至120min,然后,降温至室温,静置2小时,得到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
[001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的制备方法,按下述方法进行:第一步,所需量的施氏假单胞菌混合鼠李糖脂溶液、复合生物酶、植物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置于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温度为30℃至60℃,搅拌时间为50min至90min;第二步,向反应釜中加入所需量的抗菌剂和溶剂,继续搅拌60min至120min,然后,降温至室温,静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其特征在于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施氏假单胞菌混合鼠李糖脂溶液30%至70%、复合生物酶10%至30%、植物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10%至25%、抗菌剂1%至5%、稳定剂1%至5%和余量的溶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其特征在于复合生物酶为酯酶、蛋白酶、氧化还原酶、漆酶和过氧化物酶中的四种以上;或/和,植物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其特征在于稳定剂为EDTA二钠和柠檬酸钠中的一种以上;或/和,抗菌剂为四羟甲基硫酸磷和苯甲酸钾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其特征在于溶剂为醇类溶剂,醇类溶剂为乙二醇、丙二醇和丁二醇中的一种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其特征在于溶剂为醇类溶剂,醇类溶剂为乙二醇、丙二醇和丁二醇中的一种以上。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剂,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方法得到:第一步,将所需量的施氏假单胞菌混合鼠李糖脂溶液、复合生物酶、植物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置于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温度为30℃至60℃,搅拌时间为50min至90min;第二步,向反应釜中加入所需量的抗菌剂和溶剂,继续搅拌60min至120min,然后,降温至室温,静置2小时,得到超稠油生物化学降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基,佘跃惠,陈超,尹玉川,穆金峰,姚普勇,张凡,徐浩,张立东,夏永建,李濛,万礼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