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树民专利>正文

一种拖拉机驱动式除雪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3667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拖拉机驱动式除雪车,包括拖拉机本体,车梁、前驱动轮、后轮、前推雪板、中推雪板、后刷扫板。特征是为了增加起落高度,中推雪板、后刷扫板均设有支臂,支臂与车梁铰连,为防滑在前驱动轮前后车梁上和车梁前部均设有配重物,车梁前端固接角形支臂,该臂前铰接有前推雪板,角形支臂上设有与前推雪板铰连的液压缸,角形支臂上设有变速器并与风机相连,风机设在前推雪板雪流出口处,雪流出口处设有副推雪板,该板与角形支臂底框铰连,副推雪板上沿与前推雪板相邻,前后车轮之间设有中推雪板和破冰铲,后刷扫板的上盖上面设有配重架,后刷扫板雪流出口处设有副刷扫板。本除雪车结构简单、防滑能力强、耗油量少、作业效率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除雪车,特别是关于具有配重,集铲、刮、抛雪、破冰、刷雪功能为一体的除雪车。技术背景 现有技术中的除雪车多以机动车为动力,在车前与车轴平行方向配置铲雪机构,这种除雪方式向车体一侧排雪时,要调整车位才能完成,因此,作业率低、耗能大。申请号 为02133292.4的多功能除雪车,它包括机动车本体和组装其上的除雪铲、扫雪机及其传动装置。除雪铲、铲臂和车架依次铰接,当除雪铲需升降时,必须连同铲臂一起起落,操作动 力大,油耗增加,结构复杂,造价高。申请号为200520091943. 6的一种除雪车,包含有四轮 机动车,纵梁上的前、中、后三个除雪装置直接与车体直接铰连,各除雪铲断面均为角形,侧 臂布有不能调速风机,该除雪车车体轻、易打滑、排雪能力差、前中后三个除雪装置行走或 起落时易摩擦地面、除雪效率低、耗能大、结构复杂,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结构简单、造价 低、耗油量少、防滑性能强,除雪装置起落距离大,具有铲、刮、抛、扫功能的除雪车。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拖拉机本体、中间加有配 重轮的双轮胎式前驱动轮、后轮、前推雪板、中推雪板、后刷扫板和液压操纵机构。为了防 滑,在前驱动轮前后的车梁上和车梁前部设有增加防滑能力的配重物,为了减少举升功在 车梁前端固定有角形支臂,角形支臂前端铰接有前推雪板,角形支臂与前推雪板之间铰连 有液压缸,为便于调整风机风压风量,角形支臂上设有变速器,变速器输入端与拖拉机动力 输出轴相连,变速器输出轴与风机相连,风机设在前推雪板雪流出口处,并与角形支臂相 连,在风机至前推雪板雪流出口区域,设有副推雪板,副推雪板与角形支臂的底框相铰连, 副推雪板上沿延伸段与前推雪板相邻。为清除簿冰层在前驱动轮和后轮之间于车梁下部空 间依次设有破冰铲和中推雪板,其中中推雪板的后板壁固定有中板支臂,该支臂与车梁铰 连,在中推雪板和车梁上的第二横梁之间设有液压机构,在前驱动轮和中推雪板之间于车 梁下部设有破冰铲,破冰铲一侧接有支臂该支臂与车梁组为铰连,另一侧与车梁上的第一 横梁之间接有液压机构,组为升降装置,破冰铲的铲板下面设有破冰刀;后刷扫板的上盖之 前端下方铰接有除雪刷,上盖的后方固接有刮雪板,上盖上固接有后板支臂,后板支臂与车 梁铰接,上盖的上平面与设在车梁上的液压升降机构铰连,组为平起平落升降系统,除雪刷 的下平面设有钢刷,除雪刷与上盖之间设有压縮弹簧,上盖的上平面上设有多个配重件,在 后刷扫板的雪流出口处设有副刷扫板。 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零件少、装卸方便、造价低,防 滑性能好、除雪效率高、省油、节电、抛雪距离远,具有铲、刮、刷、扫和破冰功能,使用灵活, 操作自如,风量风压可调,配重大小更换方便。3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主视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图1A-A向结构原理示意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中的一种拖拉机驱动式除雪车,是以拖拉机为动力,在车前端固定一 组角形支臂18,角形支臂18前端通过铰连轴23铰接一组前推雪板22,角形支臂18和前推 雪板22之间铰接有令前推雪板翻转的液压缸24,角形支臂18上设有变速器25,其输入端 与拖拉机动力输出轴相连,变速器的输出轴26与风机21相连,该风机设在前推雪板22出 口区域与角形支臂18相连;在风机至前推雪板雪流出口区域设有用于汇集风与雪的副推 雪板20,副推雪板20侧臂轴套20. l和角形支臂底框27上的轴套27. 1内共同设一小轴19, 从而组成铰连,副推雪板20上沿边与前推雪板22相邻;拖拉机前驱动轮16为双轮胎,两轮 胎间设有配重轮30,在车梁12前部设有配重物28,在前驱动轮16的前、后车梁12上,设有 前配重物33,后配重物29 ;从前驱动轮16至后轮7之间于车梁12下部依次设有破冰伊15 和中推雪板8,其中中推雪板8的后板壁固定有中板支臂9,该臂与车梁12铰连,中推雪板 8和车梁12上的第二横梁11之间设有液压机构IO,破冰铲15 —侧固接有支臂14,该支臂 与车梁12组为铰连,另一侧与车梁上的第一横梁32之间接有液压机构13,组为升降装置, 破冰铲15的铲板下面设有破冰刀31,前驱动轮16和后轮7之轴间距离为中推雪板长度的 0. 5-1. 5倍。 在拖拉机后轮7的后方设有后刷扫板2,后刷扫板2的上盖2. 2之前端2. 1下方铰 接有除雪刷6,上盖2. 2的后方固接有刮雪板2. 3,上盖2. 2上固接有后板支臂5,后板支臂 5与车梁12铰接,上盖2. 2的上平面与设在车梁12上的液压升降机构4铰连,组为平起平 落升降系统,除雪刷6的下平面设有钢刷6. 1,除雪刷6与上盖2. 2之间设有压縮弹簧6. 2, 上盖2. 2的上平面上设有多个配重件3,在后刷扫板2的雪流出口处设有副刷扫板l,后刷 扫板2的板长大于前推雪板或中推雪板;设在操作台上的液压操纵机构17与各液压机构管 连接。权利要求一种拖拉机式除雪车,包括拖拉机本体、车梁、中间设有配重轮的双轮胎式前驱动轮、后轮、前推雪板、中推雪板、后刷扫板,其特征是前驱动轮的前、后车梁上和车梁前部均设有配重物;车梁前端固定接有角形支臂,角形支臂前端铰接有前推雪板,角形支臂上设有液压缸,并与前推雪板铰连;角形支臂上设有变速器,变速器输入轴与拖拉机动力输出轴相连,变速器输出轴与风机相连,风机设在前推雪板雪流出口处,并与角形支臂相连;风机和前推雪板雪流出口区域,设有副推雪板,并与角形支臂的底框铰连,副推雪板上沿延伸段与前推雪板相邻;从前驱动轮至后轮之间,于车梁下部依次设有破冰铲和中推雪板,其中中推雪板的后板壁固定有中板支臂,该支臂与车梁铰连,中推雪板和车梁上的第二横梁之间铰连有液压机构;破冰铲的铲板上固定有冰铲支臂,该支臂与车梁铰连,破冰铲与车梁上的第一横梁之间铰连有液压机构;后刷扫板的上盖上面固定有后板支臂,该支臂与车梁铰连,后刷扫板的上盖上面设有配重架,后刷扫板的上盖与设在车梁上的液压升降机构相铰连,后刷扫板的板长大于前推雪板或中推雪板;后刷扫板雪流出口处,设有副刷扫板。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拖拉机驱动式除雪车,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前驱动轮和后 轮之轴间距离为中推雪板长度的0. 5-1. 5倍。专利摘要一种拖拉机驱动式除雪车,包括拖拉机本体,车梁、前驱动轮、后轮、前推雪板、中推雪板、后刷扫板。特征是为了增加起落高度,中推雪板、后刷扫板均设有支臂,支臂与车梁铰连,为防滑在前驱动轮前后车梁上和车梁前部均设有配重物,车梁前端固接角形支臂,该臂前铰接有前推雪板,角形支臂上设有与前推雪板铰连的液压缸,角形支臂上设有变速器并与风机相连,风机设在前推雪板雪流出口处,雪流出口处设有副推雪板,该板与角形支臂底框铰连,副推雪板上沿与前推雪板相邻,前后车轮之间设有中推雪板和破冰铲,后刷扫板的上盖上面设有配重架,后刷扫板雪流出口处设有副刷扫板。本除雪车结构简单、防滑能力强、耗油量少、作业效率高。文档编号E01H5/12GK201443061SQ200920013279公开日2010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8日专利技术者李树民 申请人:李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拖拉机式除雪车,包括拖拉机本体、车梁、中间设有配重轮的双轮胎式前驱动轮、后轮、前推雪板、中推雪板、后刷扫板,其特征是:前驱动轮的前、后车梁上和车梁前部均设有配重物;车梁前端固定接有角形支臂,角形支臂前端铰接有前推雪板,角形支臂上设有液压缸,并与前推雪板铰连;角形支臂上设有变速器,变速器输入轴与拖拉机动力输出轴相连,变速器输出轴与风机相连,风机设在前推雪板雪流出口处,并与角形支臂相连;风机和前推雪板雪流出口区域,设有副推雪板,并与角形支臂的底框铰连,副推雪板上沿延伸段与前推雪板相邻;从前驱动轮至后轮之间,于车梁下部依次设有破冰铲和中推雪板,其中:中推雪板的后板壁固定有中板支臂,该支臂与车梁铰连,中推雪板和车梁上的第二横梁之间铰连有液压机构;破冰铲的铲板上固定有冰铲支臂,该支臂与车梁铰连,破冰铲与车梁上的第一横梁之间铰连有液压机构;后刷扫板的上盖上面固定有后板支臂,该支臂与车梁铰连,后刷扫板的上盖上面设有配重架,后刷扫板的上盖与设在车梁上的液压升降机构相铰连,后刷扫板的板长大于前推雪板或中推雪板;后刷扫板雪流出口处,设有副刷扫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树民
申请(专利权)人:李树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