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3496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0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农村烹饪加热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可移动灶,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连接单元;灶体机构,所述灶体机构固定于所述支撑机构的上方;排烟机构,所述排烟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二灶口的一侧;排灰机构,所述排灰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二灶口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的支撑框和电动滚轮能够实现对灶体机构的支撑以及对灶体机构的转运,通过设置的第一灶口和第二灶口能够实现灶体的两种使用方式。两种使用方式。两种使用方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灶


[0001]本技术涉及农村烹饪加热
,具体为一种可移动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农村常用的灶体通常通过砖砌于室内使用,无法进行移动,在进行集体活动时难以放置在户外进行使用,且功能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
[0005]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连接单元;
[0006]灶体机构,所述灶体机构固定于所述支撑机构的上方;
[0007]排烟机构,所述排烟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二灶口的一侧;
[0008]排灰机构,所述排灰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二灶口的内部。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支撑机构包括:
[0010]支撑框,所述支撑框为底板镂孔的框架;
[0011]电动滚轮,所述电动滚轮固定于所述支撑框两侧的两端,通过设置的支撑框和电动滚轮能够实现对灶体机构的支撑以及对灶体机构的转运。
[0012]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灶体机构包括:
[0013]灶体,所述灶体固定于所述支撑机构的上方;
[0014]第一灶口,所述第一灶口设置于所述灶体上方的一侧;
[0015]第二灶口,所述第二灶口设置于所述灶体上方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灶口和第二灶口之间开设有通孔,通过设置的第一灶口和第二灶口能够实现灶体的两种使用方式。
[001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灶体机构还包括:
[0017]金属门框,所述金属门框固定于所述灶体机构一侧的进料口内部;
[0018]翻转门板,所述翻转门板位于所述金属门框的内部,所述翻转门板的底板部通过铰链与金属门框转动连接;
[0019]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翻转门板一侧的上方,所述支撑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拉手,所述支撑板在翻转翻转门板与底面接触后,所述翻转门板属于水平状态;
[0020]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一端的内部贯穿设置有转动杆,所述第一卡块的另一端设置有插口,所述转动杆与翻转门板固定连接,所述金属门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卡合于插口的内部,转动第一卡块后开启翻转门板,拉动拉手将支撑板转动至与地面接触,从而能够使翻转门板形成平面,方便进行架设木柴等生火材料。
[002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排烟机构包括:
[0022]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二灶口和第一灶口之间的隔层内部;
[0023]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开设于隔层的内部;
[0024]排风口,所述排风口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排风扇,所述排风口与通风孔连通,通过设置的排风扇能够由进风口和通风孔抽出第二灶口上方的烟雾,避免进行烧烤时烟雾过大影响在第一灶口上方进行的操作。
[0025]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排灰机构包括:
[0026]排灰口,所述排灰口开设于所述第二灶口内部一侧的下方;
[0027]第三卡块,所述第三卡块固定于所述第二灶口的一侧;
[0028]插板,所述插板插合于所述第三卡块与第二灶口的内壁之间;
[0029]第二拉环,所述第二拉环固定于所述插板的顶部,通过设置的插板能够实现对排灰口的封闭,在需要进行清灰时拉出插板即可实现对第二灶口内部炭灰的清理。
[003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支撑框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拉环,所述第一拉环可连接绳索等辅助拉动支撑机构,所述第一灶口的上方设置有金属架,通过设置的第一拉环能够方便对灶体进行拉动,将锅等用具架设于金属架的上方能够方便对第一灶口的上方进行操作。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2]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支撑框和电动滚轮能够实现对灶体机构的支撑以及对灶体机构的转运,通过设置的第一灶口和第二灶口能够实现灶体的两种使用方式。
[0033]2、本技术中,转动第一卡块后开启翻转门板,拉动拉手将支撑板转动至与地面接触,从而能够使翻转门板形成平面,方便进行架设木柴等生火材料。
[0034]3、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排风扇能够由进风口和通风孔抽出第二灶口上方的烟雾,避免进行烧烤时烟雾过大影响在第一灶口上方进行的操作,通过设置的插板能够实现对排灰口的封闭,在需要进行清灰时拉出插板即可实现对第二灶口内部炭灰的清理,通过设置的第一拉环能够方便对灶体进行拉动,将锅等用具架设于金属架的上方能够方便对第一灶口的上方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为本技术另一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图3为本技术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4为本技术A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39]图中:1、支撑机构;2、灶体机构;3、排烟机构;4、排灰机构;5、支撑框;6、电动滚轮;7、第一拉环;8、灶体;9、第一灶口;10、第二灶口;11、金属架;12、通孔;13、金属门框;14、翻转门板;15、支撑板;16、拉手;17、第一卡块;18、转动杆;19、第二卡块;20、进风口;21、通风孔;22、排风口;23、排风扇;24、排灰口;25、插板;26、第二拉环;27、第三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及达到目的与功效易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41]需要说明,本技术中所有进行方向性和位置性指示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顶”、“低”、“横向”、“纵向”、“中心”等,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状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连接情况等,仅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00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机构(1),所述支撑机构(1)包括多个连接单元;灶体机构(2),所述灶体机构(2)固定于所述支撑机构(1)的上方;所述灶体机构(2)包括:灶体(8),所述灶体(8)固定于所述支撑机构(1)的上方;第一灶口(9),所述第一灶口(9)设置于所述灶体(8)上方的一侧;第二灶口(10),所述第二灶口(10)设置于所述灶体(8)上方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灶口(9)和第二灶口(10)之间开设有通孔(12);排烟机构(3),所述排烟机构(3)固定于所述第二灶口(10)的一侧;排灰机构(4),所述排灰机构(4)固定于所述第二灶口(10)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1)包括:支撑框(5),所述支撑框(5)为底板镂孔的框架;电动滚轮(6),所述电动滚轮(6)固定于所述支撑框(5)两侧的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灶体机构(2)还包括:金属门框(13),所述金属门框(13)固定于所述灶体机构(2)一侧的进料口内部;翻转门板(14),所述翻转门板(14)位于所述金属门框(13)的内部,所述翻转门板(14)的底板部通过铰链与金属门框(13)转动连接;支撑板(15),所述支撑板(15)固定于所述翻转门板(14)一侧的上方,所述支撑板(1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拉手(16),所述支撑板(15)在翻转翻转门板(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建平关意鹏关来德何冬康夏雨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