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铸连轧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2664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铸连轧设备,包括压铸下模、压铸上模、下压组件和顶料组件;下压组件的输出端与压铸上模的顶面固定连接;压铸下模开设有模腔和内腔,压铸上模能够与模腔相适配;顶料组件包括顶料板、第一顶起部和第二顶起部;顶料板处于模腔内,且能够与模腔的内侧滑动连接;第一顶起部和第二顶起部均设置于内腔,第一顶起部的输出端穿过内腔并与顶料板的底面接触,第二顶起部的输出端穿过内腔并与顶料板的底面转动连接。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连铸机中压合好的钢材需要人工将其从模具中取出,不能实现自动顶出下料,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增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压合好的钢材能够从连铸机中自动顶出下料,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的目的。的目的。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铸连轧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连铸连轧
,尤其涉及一种连铸连轧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连铸连轧全称连续铸造连续轧制(英文:Continue Casting Direct Rolling,简称CCDR),是把液态钢倒入连铸机中铸造出铸坯(称为连铸坯),然后不经冷却,在均热炉中保温一定时间后直接进入热连轧机组中轧制成型的钢铁轧制工艺。这种工艺巧妙地把铸造和轧制两种工艺结合起来,相比于传统的先铸造出铸坯后经加热炉加热再进行轧制的工艺具有简化工艺、改善劳动条件、增加金属收得率、节约能源、提高连铸坯质量、便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优点。
[0003]现有技术中的浇铸成形的铸坯需要经过连铸机的上模和下模的压合形成最终的钢材,但是现有技术中压合好的钢材需要人工将其从模具中取出,不能实现自动顶出下料,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连铸连轧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连铸机中压合好的钢材需要人工将其从模具中取出,不能实现自动顶出下料,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增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压合好的钢材能够从连铸机中自动顶出下料,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的目的。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连铸连轧设备,包括压铸下模、压铸上模、下压组件和顶料组件;所述下压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压铸上模的顶面固定连接,能够带动所述压铸上模升降;所述压铸下模开设有模腔和内腔,所述压铸上模能够与所述模腔相适配;所述顶料组件包括顶料板、第一顶起部和第二顶起部;所述顶料板处于所述模腔内,且能够与所述模腔的内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顶起部和所述第二顶起部均设置于所述内腔,所述第一顶起部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内腔并与所述顶料板的底面接触,所述第二顶起部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内腔并与所述顶料板的底面转动连接。
[000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铸下模靠近所述第二顶起部的一侧的顶面开设有第一斜面,所述模腔靠近所述第二顶起部的顶端内侧开设有第二斜面。
[000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压组件包括下压部、支撑板、滑板和四个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的底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压铸下模的顶面,四个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下压部的机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面,所述下压部的输出端贯通所述支撑板并与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滑板的顶面与所述下压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且四个所述支撑柱贯通所述滑板并与所述滑板滑动连接;所述压铸上模固定连接于所述滑板的底面。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顶起部的行程大于所述第二顶起部的行程。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连铸连轧设备还包括集料组件;所述集料组件包括集料箱、缓冲板和弹性件;所述集料箱设置于所述压铸下模靠近所述第二
顶起部的一侧;所述缓冲板处于所述集料箱内,且所述缓冲板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压铸下模;所述弹性件处于所述缓冲板的下方,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压铸下模的外侧,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缓冲板的底面。
[0010]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11]本申请通过采用了压铸下模、压铸上模、下压组件和顶料组件;将下压组件的输出端与压铸上模的顶面固定连接,能够带动压铸上模升降,压铸下模开设有模腔和内腔,压铸上模能够与模腔相适配;设置顶料组件包括顶料板、第一顶起部和第二顶起部;顶料板处于模腔内,且能够与模腔的内侧滑动连接;第一顶起部和第二顶起部均设置于内腔,第一顶起部的输出端穿过内腔并与顶料板的底面接触,第二顶起部的输出端穿过内腔并与顶料板的底面转动连接,铸坯放置在模腔中并通过顶料板进行承接,下压组件带动压铸上模运动并进入到模腔中挤压铸坯最终挤压成型,成型后压铸上模上升并离开模腔,通过第一顶起部和第二顶起部同时动作,进而将顶料板从模腔中向上顶起,当顶料板离开模腔时,第二顶起部不再动作,第一顶起部继续向上顶起,从而使得顶料板绕着第二顶起部的输出端转动,最终使得顶料板倾斜,使得处于顶料板上的钢材自动滑落实现自动下料;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连铸机中压合好的钢材需要人工将其从模具中取出,不能实现自动顶出下料,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增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压合好的钢材能够从连铸机中自动顶出下料,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铸连轧设备的右视图;
[0014]图2为图1中A

A方向的剖视图;
[0015]图3为图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16]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料板被顶出模腔时的剖视图;
[0017]图5为图4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6为图4中顶料板被顶出倾斜时的剖视图;
[0019]图7为图6中D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铸连轧设备增加集料组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1

压铸下模;11

模腔;12

内腔;2

压铸上模;3

下压组件;31

下压部;32

支撑板;33

滑板;34

支撑柱;4

顶料组件;41

顶料板;42

第一顶起部;43

第二顶起部;5

第一斜面;6

第二斜面;7

集料组件;71

集料箱;72

缓冲板;73

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
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铸连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压铸下模(1)、压铸上模(2)、下压组件(3)和顶料组件(4);所述下压组件(3)的输出端与所述压铸上模(2)的顶面固定连接,能够带动所述压铸上模(2)升降;所述压铸下模(1)开设有模腔(11)和内腔(12),所述压铸上模(2)能够与所述模腔(11)相适配;所述顶料组件(4)包括顶料板(41)、第一顶起部(42)和第二顶起部(43);所述顶料板(41)处于所述模腔(11)内,且能够与所述模腔(11)的内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顶起部(42)和所述第二顶起部(43)均设置于所述内腔(12),所述第一顶起部(42)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内腔(12)并与所述顶料板(41)的底面接触,所述第二顶起部(43)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内腔(12)并与所述顶料板(41)的底面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连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铸下模(1)靠近所述第二顶起部(43)的一侧的顶面开设有第一斜面(5),所述模腔(11)靠近所述第二顶起部(43)的顶端内侧开设有第二斜面(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连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组件(3)包括下压部(31)、支撑板(32)、滑板(33)和四个支撑柱(34);四个所述支撑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孝感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恒瑞铸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