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件后处理烟气捕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2411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铸件后处理烟气捕集方法,通过烟气捕集装置实现,将移动罩移至待处理铸件上方,进行铸件的后处理时,含尘烟气上升至移动罩顶部;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被抽吸到循环管内并被送至送风管,然后在移动罩的顶部形成吹向抽风管的贴附射流,不断捕集上升含尘烟气并向抽风管移动,抽吸后一部分经循环段返回至移动罩,另一部分经排风段进入主通风管道进行除尘净化达标排放。本发明专利技术所使用的烟气捕集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铸件后处理时产生的含尘烟气进行低风量、高效的捕集和净化,由于移动罩可改变位置,提高了工艺操作的效率,不仅节约了投资,而且运行能耗较低,符合铸造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铸造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铸造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铸件后处理烟气捕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烟气捕集
,尤其是涉及一种铸件后处理烟气捕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铸件后处理是铸件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主要包括去除浇冒口、气刨、焊补、打磨等。在上述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温烟气,该烟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针对以上情况,目前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将铸件随意放置在切割区,操作者根据铸件的位置进行操作;因铸件外形不同、位置不固定等因素,烟气捕集和净化措施不能有效实施,导致切割和气刨时产生的烟气逸散至车间内,对车间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影响操作者的职业健康;此外,逸散烟气还会通过车间的门窗及屋顶天窗排放至大气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第二种是将铸件运至固定位置的排风罩内进行操作,与排风罩相连的排风系统启动将烟气抽走。由于在将待处理的铸件吊运至固定罩内和将处理好的铸件调运出固定罩的过程中,排风系统仍在工作,导致无效通风;其次,因铸件进出固定罩时,无法进行工艺操作,固定罩的利用率较低,在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需要设置更多的固定罩满足生产的需要,捕集罩数量的增加会造成占地面积增加和通风系统的通风量增大,导致捕集罩和通风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能耗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低耗高效的铸件后处理烟气捕集方法,具体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铸件后处理烟气捕集方法,通过烟气捕集装置实现,所述烟气捕集装置包括:导轨,设置在铸件后处理操作区的两侧;主通风管道,设置在所述导轨的侧上方,所述主通风管道与导轨走向一致,且出口端与除尘净化系统相连;移动罩,跨设在导轨上,其底部与导轨滑动相连,且前后两端设置有活动门;循环风机,设置在所述移动罩的顶部,所述循环风机的进出口端均设置有循环风管,所述循环风管分别向移动罩的左右两侧延伸;送风管,设置在移动罩顶部内侧远离主通风管道的一侧,其进口端与循环风机出口端的循环风管相连;抽风管,设置在移动罩顶部内侧靠近主通风管道的一侧,所述抽风管分为循环段和排风段,所述循环段的出口端与循环风机进口端的循环风管相连,所述排风段的出口端通过滑动密封管机构与主通风管道相连;所述烟气捕集方法包括:将移动罩移至待处理铸件上方,待操作人员进入罩内后,关闭移动罩的活动门;启动循环风机和除尘净化系统,进行铸件的后处理,后处理操作时产生的含尘烟气上升至移
动罩顶部;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移动罩内的部分含尘烟气被抽吸到循环管内并被送至送风管,然后在移动罩的顶部形成吹向抽风管的贴附射流,该贴附射流不断捕集后处理操作时的上升含尘烟气并向主通风管道一侧移动,到达抽风管的含尘烟气一部分经循环段返回至移动罩,另一部分经排风段进入主通风管道进行除尘净化达标排放;待铸件后处理工作结束后,打开活动门,将移动罩移至下一待处理铸件上方,再次进行铸件后处理操作。
[0004]所述送风管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排列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与另一侧的移动罩侧壁相对,用于形成沿移动罩顶壁吹向所述抽风管的贴附射流。
[0005]所述抽风管的循环段和排风段上均设置有多个沿轴向排列的抽风口,所述抽风口与另一侧的移动罩侧壁相对。
[0006]所述活动门为卷帘门,所述卷帘门的内外两侧和捕集罩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耐高温纤维材料层。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铸件后处理烟气捕集方法,通过烟气捕集装置实现,其可以根据铸件操作位置改变移动罩的位置,在密封的移动罩内通过开启循环风机,抽吸罩内的含尘烟气,经送风管形成沿移动罩顶壁吹向对面侧壁的贴附射流,贴附射流能够捕集绝大部分的含尘烟气,被捕集的含尘烟气一部分经抽风管的循环段返回至移动罩,另一部分经排风段进入主通风管道进行除尘净化达标排放。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烟气捕集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铸件后处理时产生的含尘烟气进行低风量、高效的捕集和净化,由于移动罩可改变位置,因此无需安装大量固定式捕集罩满足生产需要,不仅节约了投资,而且运行能耗较低,符合铸造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
[0008]通过计算和数值分析表明,相对于现有设置固定捕集罩的工况,本专利技术可提高操作者工作效率30%以上,减少固定操作间数量40%,通风量可以减少60%以上,通风净化系统排放总量降低60%以上,主通风机节能60%以上,采暖地区通风采暖负荷降低60%,相对于固定罩方式可降低初投资20%~30%。本专利技术具有较好的绿色低碳效果,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经济效益明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烟气捕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工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0012]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铸件后处理烟气捕集方法,通过烟气捕集装置实现,该烟气捕集装置包括安装在铸件后处理操作区两侧的导轨1,导轨1的侧上方安装有主通风管道2,主通风管道2与导轨1走向一致,其出口端与除尘净化系统相连;可以对进入主通风管道2的含尘烟气进行除尘净化,使其达标排放。导轨1上滑动安装有跨接设置的移动罩3,该移动罩3为门型结构,其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活动门4。上述活动门4通常选择上下开合的卷帘门,可以通过电控系统方便地进行开关。由于含尘烟气的温度较高,因此,卷帘门的内
外两侧均设置有耐高温纤维材料层。一般地,内侧选用耐高温的纤维材料(如硅酸铝纤维毡),外侧复合耐高温布(如陶瓷纤维布)。此外,在移动罩3除顶壁以外的左右侧壁上也设置有耐高温纤维材料层,其一般采用硅酸铝纤维毡等。上述移动罩3内侧的耐高温材料层,不仅能够避免高温颗粒物反弹回操作区伤害操作者,还可降低移动罩3内的噪声,为操作者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上述移动罩3可沿导轨1自由移动,到达待处理铸件的上方时,放下活动门4,将铸件罩在其中,使罩内形成一个密闭空间,防止操作过程中含尘烟气逃逸至车间其他位置。
[0013]移动罩3顶部靠后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一台循环风机5,该循环风机5的进出口端分别连接有一条横向设置的循环风管6,两段循环风管5沿顶面分别向移动罩3的左右两侧壁延伸,到达侧壁位置处,将末端穿过顶壁使其进入移动罩3内部。其中,远离主通风管道2一侧的循环风管6出口端与送风管7相连,该送风管7紧贴移动罩3的顶部拐角并向移动罩3的前侧延伸,其上间隔开设有多个沿轴向排列的送风口,送风口的开口方向与移动罩3另一侧的侧壁相对,用于形成沿移动罩3顶壁吹向主通风管道2的贴附射流。靠近主通风管道2一侧的循环风管6进口端与抽风管相连,该抽风管紧贴移动罩3的顶部拐角并向移动罩3的前侧延伸,其上间隔开设有多个沿轴向排列的抽风口,抽风口的开口方向与移动罩3另一侧的侧壁相对,用于抽吸罩内烟尘(包括后处理烟气和贴附射流携带的烟尘)。抽风管的中部设置有隔板,将其分为相互独立的两段,即循环段8和排风段9,其中,循环段8的出口端与循环风机5进口端的循环风管6相连,用于将罩内的部分含尘气体抽吸至送风管7;排风段9的出口端通过滑动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件后处理烟气捕集方法,通过烟气捕集装置实现,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捕集装置包括:导轨,设置在铸件后处理操作区的两侧;主通风管道,设置在所述导轨的侧上方,所述主通风管道与导轨走向一致,且出口端与除尘净化系统相连;移动罩,跨设在导轨上,其底部与导轨滑动相连,且前后两端设置有活动门;循环风机,设置在所述移动罩的顶部,所述循环风机的进出口端均设置有循环风管,所述循环风管分别向移动罩的左右两侧延伸;送风管,设置在移动罩顶部内侧远离主通风管道的一侧,其进口端与循环风机出口端的循环风管相连;抽风管,设置在移动罩顶部内侧靠近主通风管道的一侧,所述抽风管分为循环段和排风段,所述循环段的出口端与循环风机进口端的循环风管相连,所述排风段的出口端通过滑动密封管机构与主通风管道相连;所述烟气捕集方法包括:将移动罩移至待处理铸件上方,待操作人员进入罩内后,关闭移动罩的活动门;启动循环风机和除尘净化系统,进行铸件的后处理,后处理操作时产生的含尘烟气上升至移动罩顶部;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移动罩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高举赵青松
申请(专利权)人: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