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1991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包括电池盖板、正极极柱、负极极柱,电池盖板上设置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与所述电池盖板固定连接,所述正极极柱与所述负极极柱均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均设有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两部分,所述外连接件与所述内连接件通过导电带连接,所述外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衬设有弹性密封垫,所述弹性密封垫嵌入所述电池盖板内部,与所述电池盖板形成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可有效解决铝壳电池极柱移动导致密封性下降的问题。下降的问题。下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


[0001]本技术涉及铝壳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

技术介绍

[0002]在国家大力减碳的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电池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大型储能的需求都快速增长,电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方形铝壳电池市场份额占比达到90%,但现有的方形铝壳电池的密封性能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铝壳电池靠物理的压缩密封圈进行密封,短期内可以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外界的震动及电池充放电过程中膨胀收缩,均会牵动电池模块的连接排,使得极柱移动,电池密封性下降,进而容易导致水分会进入电池,致使电池失效。在此情况下,各电池企业对电池盖板的结构进行研发,力图从结构上避免外部受力导致的极柱移动,如增加固定孔、方形设计等,这些虽可以解决极柱水平方向的受力移动问题,但仍无法解决垂直方向受力导致的整个极柱移动引起的密封性下降的问题。因此,市场上亟需一种能够同时避免极柱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的极柱盖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极柱的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分体设计,可以有效解决铝壳电池极柱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引起的电池密封性降低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包括电池盖板、正极极柱、负极极柱,其特征在于,电池盖板上设有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与所述电池盖板固定连接,所述正极极柱与所述负极极柱均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均设有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两部分,所述外连接件与所述内连接件通过导电带连接,所述外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衬设有弹性密封垫,所述弹性密封垫嵌入所述电池盖板内部,与所述电池盖板形成密封结构。
[0005]优选地,所述外连接件的连接面和所述内连接件的连接面均为裸露面,其余面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或绝缘隔套包裹。
[0006]优选地,正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和所述内连接件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与绝缘隔套包裹。
[0007]优选地,负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和所述内连接件使用绝缘隔套包裹。
[0008]优选地,正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和所述内连接件采用高电阻隔套与绝缘隔套分段组合的方式包裹。
[0009]优选地,正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内连接件均使用铜制材料。
[0010]优选地,负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使用铝制材料,负极极柱的所述内连接件使用铜制或铝制材料。
[0011]优选地,所述导电带上开设有凹槽,形成熔断结构。
[0012]优选地,所述弹性密封垫厚度0.5

1.5mm。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4]本技术的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均采用分体式设计,分为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两部分,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通过导电带连接,并设置在导电带的两侧,电池外部汇流排等部件受到的外力不易传递到电池内部,不易引起弹性密封垫的位移,保证了电池的密封性。同时,极柱的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电池外部热量不易传导至电池内部,不易引起电池温度升高,进而保障电池的安全性。导电带上设置熔断结构,电路出现过流或短路时可立即熔断,保护电池的安全性能。另外,本技术公开的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分体式电池盖板正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分体式电池盖板后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分体式极柱正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分体式极柱后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分体式电池盖板剖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分体式极柱局部放大图。
[0021]图中:
[0022]1、电池盖板;2、正极极柱;3、负极极柱;4、外连接件;41、外连接件连接面;5、内连接件;51、内连接件连接面;52、弹性密封垫;6、导电带;61、熔断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本技术的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包括电池盖板1、正极极柱2、负极极柱3,电池盖板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盖板1上设置正极极柱2和负极极柱3,所述正极极柱2和所述负极极柱3与所述电池盖板1固定连接。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正极极柱2和所述负极极柱3均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正极极柱2和所述负极极柱3均设有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两部分,所述外连接件4与所述内连接件5通过导电带6连接,所述外连接件4连接在所述导电带6一侧,所述内连接件5连接在所述导电带6另一侧。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所述导电带6上开设有凹槽,形成熔断结构61,所述内连接件5衬设有弹性密封垫52,所述弹性密封垫52嵌入所述电池盖板1内部,与所述电池盖板1形成密封结构。
[0025]工作原理:
[0026]本技术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中,正极极柱2和负极极柱3均采用分体式设计,分为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两部分,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通过导电带6连接,外连接件4固设在导电带6正面,通过外连接件连接面41连接电池外部汇流排,内连接件5固设在导电带6反面,通过内连接件连接面51连接电池内部极耳。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设置在导电带6的正反两侧,不共面,不共轴。当电池外部汇流排受到外力使极柱外连接件4移动时,因内连接件5与外连接件4在导电带6的正反两面且不共轴,导电带6可作为缓冲带,避免内连
接件5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受力移动,同时,弹性密封垫52不易出现移动现象,因此有效保障了电池的密封性。
[0027]正极极柱2和负极极柱3的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均通过导电带6连接,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电池外部热量不易通过导电带6传导至电池内部,不易引起电池温度升高,进而避免因升温引起的电池安全问题。同时,导电带6上开设凹槽,形成过流面积减小的熔断结构61,当电池电路出现过流或短路时,过流面积减小段先自行熔断,切断电路,从而避免电池发生进一步的热失控。
[0028]优选地,所述外连接件的连接面41和所述内连接件的连接面51均为裸露面,其余面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或绝缘隔套包裹。外连接件连接面41为裸露金属面,与外部汇流排焊接,形成导通的电路。内连接件连接面51为裸露金属面,与电池内部极耳焊接,形成导通的电路。所述外连接件4和所述内连接件5的其余面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或绝缘隔套包裹,形成电子绝缘,以免电池短路。
[0029]优选地,正极极柱2的所述外连接件4和所述内连接件5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与绝缘隔套包裹。单独使用高电阻隔套或高电阻涂层包裹时,因高电阻隔套和高电阻涂层均具有高电阻值特性,可使正极极柱2和电池盖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包括电池盖板、正极极柱、负极极柱,其特征在于,电池盖板上设有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与所述电池盖板固定连接,所述正极极柱与所述负极极柱均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均设有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两部分,所述外连接件与所述内连接件通过导电带连接,所述外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衬设有弹性密封垫,所述弹性密封垫嵌入所述电池盖板内部,与所述电池盖板形成密封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连接件的连接面和所述内连接件的连接面均为裸露面,其余面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或绝缘隔套包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其特征在于,正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和所述内连接件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保鹏姚自矿赵俊丽郭学修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