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导热极柱及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4855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导热极柱及二次电池,高导热极柱包括焊接部和散热部,散热部与焊接部连接,且散热部上形成有异形散热面,异形散热面包括凸出于散热部的散热凸面,和/或,凹陷于散热部的散热凹面。当二次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焊接部可以将其热量传递至散热部上,而散热部上的异形散热面由于其的散热凸面和/或散热凹面的设置,其截面呈非线性状,能够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散热能力,使得二次电池的散热能力得到提高。得二次电池的散热能力得到提高。得二次电池的散热能力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导热极柱及二次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极柱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高导热极柱及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越发关注;而充电效率与新能源汽车中的锂电池直接关联,为此,众多车厂将快充技术应用于锂电池上,以令新能源汽车具备快充能力。
[0003]具体地,锂电池包括卷芯、转接片及极柱,卷芯上的极耳通过转接片与极柱电连接,从而实现供电的功能,其中,极耳与转接片的焊接处、转接片与极柱的焊接处上的热量主要通过极柱传递至外部。众所周知,锂电池在快充状态下产热严重,对于上述的焊接处而言更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该状态下,如果极柱的散热能力不足,会导致极耳根部受热处的隔膜出现收缩现象,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0004]因此,如何提高锂电池的极柱散热能力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导热极柱及二次电池,以解决当前的锂电池的极柱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高导热极柱,包括相连接的焊接部与散热部;
[0008]其中,所述散热部上形成有异形散热面,所述异形散热面包括凸出于所述散热部的散热凸面,和/或,凹陷于所述散热部的散热凹面。
[0009]可选地,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异形散热面包括所述散热凸面与所述散热凹面时,所述散热凸面与所述散热凹面沿远离所述焊接部的方向交错设置。
[0010]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散热面上涂设有导热涂层。
[0011]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散热面的总散热面积S满足第一关系式和第二关系式;
[0012]所述第一关系式为:S=0.15*I2/(8.5*(H+5));
[0013]其中,I为电芯的最大持续充/放电电流,H为所述导热涂层的厚度;
[0014]所述第二关系式为:500》S》10。
[0015]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涂层为氮化铝陶瓷涂层。
[0016]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涂层均匀地涂覆于所述异形散热面上。
[0017]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散热部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为所述异形散热面。
[0018]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远离所述焊接部的端面上设有所述异形散热面。
[0019]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与所述散热部的材质均为铝合金。
[0020]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池本体和如上所述的高导热极柱,所述焊接部焊接于所述电池本体上。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提供的高导热极柱及二次电池,当处于充电状态时,焊接部可以将其热量传递至散热部上,而散热部上的异形散热面由于其的散热凸面和/或散热凹面的设置,其截面呈非线性状,能够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散热能力,使得二次电池的散热能力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4]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导热极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导热极柱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导热极柱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导热极柱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0029]图示说明:10、焊接部;20、散热部;30、异形散热面;31、散热凸面;32、散热凹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得本技术的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003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33]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导热极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导热极柱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导热极柱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导热极柱的第三结
构示意图。
[0034]实施例一
[0035]本实施例提供的高导热极柱,应用于二次电池中,其与二次电池中的极耳连接,起到将二次电池中的电能输向外部设备的作用;其中,通过对高导热极柱的结构进行优化,使其散热能力得到提高。
[0036]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高导热极柱包括焊接部10和散热部20;其中,散热部20与焊接部10连接,散热部20上形成有截面呈非线性的异形散热面30。其中,异形散热面30包括凸出于散热部20的散热凸面31,和/或,凹陷于散热部20的散热凹面32。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异形散热面30包括散热凸面31和散热凹面32;如图3所示,异形散热面30包括散热凸面31;如图4所示,异形散热面30包括散热凹面32;在上述的多种实施方式中,异形散热面30的接触面积均得到提高,使得二次电池的散热能力得到提高。
[0037]具体地,通过散热凸面31和/或散热凹面32的设置,能够令异形散热面30的截面呈非直线状,从而增加高导热极柱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具体地,当二次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焊接部10可以将其热量传递至散热部20上,而散热部20可以将热量传递至异形散热面30上,由于异形散热面30的截面呈非线性状,能够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散热能力,使得二次电池的散热能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导热极柱,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焊接部(10)与散热部(20);其中,所述散热部(20)上形成有异形散热面(30),所述异形散热面(30)包括凸出于所述散热部(20)的散热凸面(31),和/或,凹陷于所述散热部(20)的散热凹面(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导热极柱,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异形散热面(30)包括所述散热凸面(31)与所述散热凹面(32)时,所述散热凸面(31)与所述散热凹面(32)沿远离所述焊接部(10)的方向交错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导热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散热面(30)上涂设有导热涂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导热极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散热面(30)的总散热面积S满足第一关系式和第二关系式;所述第一关系式为:S=0.15*I2/(8.5*(H+5));其中,I为电芯的最大持续充/放电电流,H为所述导热涂层的厚度;所述第二关系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从强於洪将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