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具有聚酯降解活性的酯酶突变体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0334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具有聚酯降解活性的酯酶突变体及其应用,酯酶突变体为下列之一: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77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或第178位的天冬酰胺突变为丙氨酸;或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亮氨酸、缬氨酸;或第181位的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等;实验表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酯酶突变体基因表达的蛋白能够正确折叠,在大肠杆菌系统能够大量纯化。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酯酶突变体具有降解聚酯的功能,酯酶突变体基因表达的蛋白的热稳定性及催化效率与野生型酯酶相比显著增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酯酶突变体在pH为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聚酯降解活性的酯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蛋白的基因工程领域,具体的涉及具有聚酯降解活性的酯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聚酯塑料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纺织、运输、电子设备以及工业机械等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具有重量轻、绝缘性好、强度和透明度高、热性能高、耐化学腐蚀等优良性能。随着聚酯塑料产品的大量使用和消费,越来越多的塑料废品在环境中积累,已经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类健康也带来了严重威胁。
[0003]生物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聚酯塑料降解回收技术,通过生物实体(如微生物,即细菌、真菌和海洋微藻)或酶的作用分解这类有机物质。生物法的优点包括温和的工艺条件、相对较低的能量输入、不需要危险化学试剂和昂贵的机械,使其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选择。近期,科学家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可以水解聚酯的酯酶。与其它聚酯水解酶相比,该酯酶可以在常温(30℃)发挥降解功能;该酯酶能够降解商业化的高结晶度塑料瓶。但由于催化效率和热稳定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目前无法实现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聚酯降解活性的酯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酯酶突变体为下列之一:MT

1: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77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MT

2: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78位的天冬酰胺突变为丙氨酸;MT

3: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MT

4: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MT

5: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缬氨酸;MT

6: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81位的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MT

7: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208位的甘氨酸突变为丙氨酸;MT

8: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209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MT

9: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211位的丝氨酸突变为酪氨酸;MT

10: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77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且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MT

11: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77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且第181位的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MT

12: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77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且第208位的甘氨酸突变为丙氨酸;MT

13: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78位的天冬酰胺突变为丙氨酸且第177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MT

14: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78位的天冬酰胺突变为丙氨酸且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MT

15: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78位的天冬酰胺突变为丙氨酸且第181位的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MT

16: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78位的天冬酰胺突变为丙氨酸且第208位的甘氨酸突变为丙氨酸;MT

17: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78位的天冬酰胺突变为丙氨酸且第209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MT

18: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且第177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MT

19: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且第178位的天冬酰胺突变为丙氨酸;MT

20: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且第181位的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MT

21: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且第208位的甘氨酸突变为丙氨酸;MT

22: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且第209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MT

23:SEQ ID NO.3所示的酯酶A的氨基酸序列第180位的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且第211位的丝氨酸突变为酪氨酸;MT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方王珅张晗笑肖云杰杨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