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0170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包括陆生植物区、重力挡墙及滨河公路;陆生植物区设于重力挡墙与滨河公路之间;陆生植物区包括第一陆生植物区和第二陆生植物区,重力挡墙高度高于第一陆生植物区的坡底高度;第二陆生植物区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碎石基础和陆生植物种植土,第一陆生植物区铺设陆生植物种植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重力挡墙能够为陆生植物区提供支撑力,防止陆生植物土及碎石基础侧向滑动,维持河道边坡陆生植物生长环境的稳定,保证陆生植物稳定生长,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陆生植物区能够为陆生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保持河道两侧水土的稳定,实现河道运营周期内的整体稳定性,延长河道结构的使用年限。的使用年限。的使用年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具有提供水源、运输、防洪排涝、调节气候、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河道结构中通常采用边坡种植植物的方式对河道边坡进行绿化以及环境改善,但由于河道边坡位置的特殊性,位于河道边坡位置的水土稳定性往往较差,导致陆生植物生长环境不稳定,从而破坏河道结构的稳固性,造成河道结构寿命缩短的问题。因此亟待设计一种能够加固河道边坡陆生植物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以克服上述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包括陆生植物区、重力挡墙及滨河公路;
[0006]所述陆生植物区设于所述重力挡墙与所述滨河公路之间;所述陆生植物区包括第一陆生植物区和第二陆生植物区,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设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远离所述重力挡墙的一侧;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为斜坡设置,所述重力挡墙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坡底高度,所述重力挡墙能够为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提供支撑力;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碎石基础和陆生植物种植土,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铺设陆生植物种植土。
[0007]进一步的,所述碎石基础内设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一端设于所述碎石基础内,另一端设于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内。
[0008]进一步的,所述重力挡墙包括挡墙主体、咬合构件和挡墙加强筋,所述咬合构件为水平设置,所述挡墙主体的下端设于所述咬合构件内,并与所述咬合构件固定连接,所述挡墙主体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另一侧设有亲水步道;所述挡墙加强筋设于所述咬合构件内部底部,所述挡墙加强筋能够传导所述挡墙主体所受的侧向压力;所述挡墙主体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处设有导流管道,所述导流管道从所述排水孔处向远离河道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咬合构件与所述亲水步道咬合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挡墙主体包括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靠近所述亲水步道,所述第二墙体靠近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所述第一墙体为碎石混凝土砌筑而成,所述第二墙体为C30混凝土砌筑而成。
[0010]进一步的,所述滨河公路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所述滨河公路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碎石层、透油层、粘油层、级配沥青混凝土层和雾封预养护层,所述陆生植物区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之间设有C15混凝土层和花岗岩路缘石,所述花
岗岩路缘石的下方和靠近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一侧均设有所述C15混凝土层,所述花岗岩路缘石通过水泥砂浆固定。
[0011]相比现有的水生植物加固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公开的重力挡墙能够为陆生植物区提供支撑力,防止陆生植物土及碎石基础侧向滑动,维持河道边坡陆生植物生长环境的稳定,保证陆生植物稳定生长,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陆生植物区能够为陆生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从而保持河道两侧水土的稳定,实现河道运营周期内的整体稳定性,延长河道结构的使用年限;
[0013](2)陆生植物区划分为不同区域,根据不同地形种植不同植物,发挥出不同陆生植物的功能,同时,陆生植物与结构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对河道坡面及平坡结构稳定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市政河道水下侧坡的水生植物加固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第一陆生植物区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重力挡墙结构示意图一;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重力挡墙结构示意图二;
[00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重力挡墙结构示意图三;
[002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滨河公路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陆生植物区;11、第一陆生植物区;12、第二陆生植物区;13、碎石基础;14、陆生植物种植土;15、通气管;2、重力挡墙;21、挡墙主体;211、第一墙体;212、第二墙体;22、咬合构件;23、挡墙加强筋;24、排水口;25、导流管道;3、滨河公路;31、水泥稳定碎石层;32、透油层;33、粘油层;34、级配沥青混凝土层;35、雾封预养护层;36、C15混凝土层;37、花岗岩路缘石;38、水泥砂浆;4、亲水步道;5、主排水管道;6、水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实施例:
[002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陆生植物区1、重力挡墙2及滨河公路3;
[0025]所述陆生植物区1设于所述重力挡墙2与所述滨河公路3之间;所述陆生植物区1包括第一陆生植物区11和第二陆生植物区12,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12设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远离所述重力挡墙2的一侧;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为斜坡设置,所述重力挡墙2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的坡底高度,所述重力挡墙2能够为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提供支撑力;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12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碎石基础13和陆生植物种植土14,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铺设陆生植物种植土14。陆生植物生长于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14内,所述碎石基础13敦实的压实度大于0.93,能够为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14及生长于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14的植物提供稳定的基础,进而增大所述陆生植物区1的牢固性。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的设置能够利用所述重力挡墙2与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12之间的位置空间繁殖草本植物,通过草本植物的生长繁殖,到达改善河道边坡生态环境的目的;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12种植木本植物,利用木本植物的根系对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12进行加固,既实能现美化环境的景观功能,又能实现净化空气环境的效果,同时陆生植物的根系随着其生长不断茂密丰盛,可以实现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陆生植物区(1)、重力挡墙(2)及滨河公路(3);所述陆生植物区(1)设于所述重力挡墙(2)与所述滨河公路(3)之间;所述陆生植物区(1)包括第一陆生植物区(11)和第二陆生植物区(12),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12)设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远离所述重力挡墙(2)的一侧;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为斜坡设置,所述重力挡墙(2)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的坡底高度,所述重力挡墙(2)能够为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提供支撑力;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12)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碎石基础(13)和陆生植物种植土(14),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铺设陆生植物种植土(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基础(13)内设有通气管(15),所述通气管(15)一端设于所述碎石基础(13)内,另一端设于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14)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挡墙(2)包括挡墙主体(21)、咬合构件(22)和挡墙加强筋(23),所述咬合构件(22)为水平设置,所述挡墙主体(21)的下端设于所述咬合构件(22)内,并与所述咬合构件(22)固定连接,所述挡墙主体(21)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11),另一侧设有亲水步道(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栋彦靳樊刚丛芝峰毕建成董洋刘景生王忠昶昝向征于露宋耀马佳明郑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