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型气弹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0109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滞留型气弹簧,包括连通有杆腔和无杆腔的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并使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的连通和切断状态相反;通过活塞杆伸缩驱动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启闭。尾门打开时,活塞杆跟随伸出,从而驱动第一单向阀或第二单向阀打开,有杆腔和无杆腔中的气体进行转换;当尾门打开至设定位置时,有杆腔和无杆腔中的压力保持一致,从而对尾门进行支撑;此时电动杆中的电机可处于断电状态,从而降低了电机的负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不仅活塞杆可以停留在任意位置,而且尾门打开时,解放了双手,简化了操作,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事效率。事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滞留型气弹簧


[0001]本技术涉及气弹簧
,具体是一种滞留型气弹簧。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的尾门,一般通过电动杆驱动,实现开启或关闭。尾门打开时,为保持打开状态,电动杆需要保持开启状态,对尾门进行支撑,如此驱动电动杆的电机负载会比较大,长时间使用容易损坏。
[0003]因此,尾门上一般会安装气弹簧。当尾门打开时,气弹簧对尾门进行支撑,从而降低电机的负载。
[0004]根据需求,尾门需要具有开启任意角度的功能,因此需要气弹簧中的活塞杆能够在任意位置锁定。中国专利CN205991125U公开了一种可控式气弹簧,包括缸筒,缸筒内设置有活塞,将缸体内腔分隔为活塞前腔和活塞后腔。活塞上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设有内腔,内腔中安装有顶杆,顶杆或活塞上的阀针连接。活塞前腔和活塞后腔通过阀针在活塞上的连接通孔相连通。顶杆带动阀针控制连接通孔的开启与封闭。推动顶杆,连接通孔打开,活塞可移动至任意位置,移动时,活塞前腔和活塞后腔进行气体转换;释放顶杆的外力,连接通孔关闭,活塞停止移动,由此实现活塞杆停留在任意位置。
[0005]上述气弹簧,在调节活塞杆的位置时,均需要通过人手对顶杆进行按压操作,不仅操作复杂,而且尾门打开前期,门缝较小,人手难以操作,电动杆还需要克服气弹簧的弹力,会增大电机的负载。再者,尾门打开过程中,无法解法双手,也就难以进行其他的操作,会降低人们的办事效率。
[0006]因此,如何克服上述缺陷,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滞留型气弹簧。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滞留型气弹簧,包括缸体,缸体内设有连通有杆腔和无杆腔的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
[0009]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并使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的连通和切断状态相反;
[0010]通过活塞杆伸缩驱动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启闭。
[0011]尾门打开时,活塞杆跟随伸出,从而驱动第一单向阀或第二单向阀打开,有杆腔和无杆腔中的气体进行转换;当尾门打开至设定位置时,有杆腔和无杆腔中的压力保持一致,从而对尾门进行支撑;此时电动杆中的电机可处于断电状态,从而降低了电机的负载。本技术中不仅活塞杆可以停留在任意位置,而且尾门打开时,解放了双手,简化了操作,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当尾门需要打开至更大的角度或关闭时,只需要克服第一单向阀或第二单向阀的开启压力即可。
[0012]第一单向阀的启闭原理为:第一单向阀包括第一密封圈;通过活塞杆伸缩,驱动第
一密封圈轴向移动,使第一气道连通或切断。其结构具体为:第一气道设有相互连接的、并构成环形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密封圈移动至第一腔体内时,第一气道切断;第一密封圈移动至第二腔体内时,第一气道连通。
[0013]在活塞上开设出单独的第一气道,结构比较复杂,不易加工,所以进一步地改进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的,活塞与缸体内壁间隙配合,其间隙并构成第一气道;活塞外壁还设有相互连接、并呈环形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缸体内壁构成第一腔体;第二凹槽与缸体内壁构成第二腔体;第一凹槽槽底的直径小于第二凹槽槽底的直径。
[0014]由于第一密封圈从第二凹槽移动至第一凹槽时,容易受到第一凹槽的阻挡,难以移动至第一凹槽,所以进一步地改进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的,第二凹槽的槽底呈倾斜布置,其截面构成楔形,且缩口端与第一凹槽连接。如此设置,第一凹槽底部和第二凹槽底部通过斜面平滑过渡,从而便于第一密封圈移动。
[0015]第二单向阀的具体结构为:第二单向阀包括固定的第二密封圈和密封块;密封块通过弹簧与活塞弹性连接;通过活塞杆伸缩,驱动密封块压紧或脱离第二密封圈,使第二气道连通或切断。
[0016]密封块移动并对第二密封圈施压时,第二密封圈的内圈部位容易对夹于密封块和凸环之间,从而导致损坏,所以进一步地改进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的,密封块端部呈减缩结构,其截面呈楔形。如此设置,密封块的端部直径小于第二密封圈的内径,避免对第二密封圈造成挤压。
[0017]构成第二气道的具体结构为:第二气道位于活塞轴向中心位置。活塞一端设有内翻边,内部设有凸环;内翻边与凸环之间依次卡接有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第二密封圈;密封块与第二固定块间隙配合。
[0018]由于活塞上需要安装活塞杆,第二气道难以连通有杆腔,所以进一步地改进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的,活塞另一端设有依次连接的连接块和空腔;连接块与活塞杆固定连接;连接块位于活塞杆外侧的部位设有多个均布的通孔;通孔、空腔、密封块与第二固定块之间的间隙、弹簧内部、第一固定块内孔以及内翻边内孔构成第二气道。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中活塞杆缩回时的主视剖视图;
[0021]图2是本技术中活塞杆伸出时的主视剖视图;
[0022]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3]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0024]图中:1、有杆腔;2、无杆腔;3、第一气道;4、第二气道;5、活塞杆;6、第一密封圈;7、活塞;8、第二密封圈;9、密封块;10、弹簧;31、第一腔体;32、第二腔体;71、第一凹槽;72、第二凹槽;73、内翻边;74、凸环;75、第一固定块;76、第二固定块;77、连接块;78、空腔;79、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
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6]实施例一: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是一种滞留型气弹簧,包括缸体,缸体内设有活塞7,活塞7上连接有活塞杆5,从而将缸体内腔分隔为有杆腔1和无杆腔2。有杆腔1和无杆腔2之间设有连通的第一气道3和第二气道4。
[0028]第一气道3和第二气道4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通过活塞杆5伸缩驱动,实现启闭,并使第一气道3和第二气道4的连通和切断状态相反。
[0029]第一气道3由活塞7外壁与缸体内壁构成,具体为:活塞7外壁设有两块间隔布置的第一凸板和第二凸板,第一凸板与缸体内壁间隙配合。第一凸板和第二凸板之间设有依次连接第一凹槽71和第二凹槽72,从而与缸体内壁构成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32。第一凹槽71槽底的直径小于第二凹槽72槽底的直径,第二凹槽72槽底的直径大于第一密封圈6的内径。第二凸板设有多个均布的通孔,第二凸板上的通孔、第二腔体32、第一腔体31以及第一凸板与缸体内壁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一气道3。第二凸板上的通孔与第二凹槽72的槽底位置连通,从而使第一密封圈6位于第二腔体32内时,便于第二腔体32与有杆腔1连通。
[0030]第一单向阀包括设置于第一腔体31内或第二腔体32内的第一密封圈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滞留型气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内设有连通有杆腔(1)和无杆腔(2)的第一气道(3)和第二气道(4);所述第一气道(3)和第二气道(4)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并使所述第一气道(3)和第二气道(4)的连通和切断状态相反;通过活塞杆(5)伸缩驱动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启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滞留型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阀包括第一密封圈(6);通过所述活塞杆(5)伸缩,驱动所述第一密封圈(6)轴向移动,使所述第一气道(3)连通或切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滞留型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道(3)设有相互连接的、并构成环形的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32);所述第一密封圈(6)移动至所述第一腔体(31)内时,所述第一气道(3)切断;所述第一密封圈(6)移动至所述第二腔体(32)内时,所述第一气道(3)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滞留型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活塞(7)与所述缸体内壁间隙配合,其间隙并构成所述第一气道(3);所述活塞(7)外壁还设有相互连接、并呈环形的第一凹槽(71)和第二凹槽(72);所述第一凹槽(71)与所述缸体内壁构成所述第一腔体(31);所述第二凹槽(72)与所述缸体内壁构成所述第二腔体(32);所述第一凹槽(71)槽底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凹槽(72)槽底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滞留型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7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思聪余卫忠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气弹簧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