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合物在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酶抑制剂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8946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化合物在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酶抑制剂中的应用”,属于豆科植物共生保护技术领域,式(I)、式(II)或式(III)所述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酶抑制剂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筛选工作,通过抑制效果对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进行了评价研究,最终筛选到了该抑制剂,该抑制剂很可能在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病害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抑制大豆孢囊线虫对共生建立破坏功能的几丁质酶的抑制剂,处理得到的结瘤数量与仅接种根瘤菌时的数量持平,完全恢复了H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化合物在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酶抑制剂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豆科植物共生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化合物作为大豆胞囊线虫几丁质酶抑制剂在抑制大豆孢囊线虫对共生建立破坏方面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SCN)为土传定居型内寄生线虫,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主要为害大豆根部。一般会造成5

10%的产量损失,发病严重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导致严重减产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0003]大豆孢囊线虫的生活史是指线虫从卵开始到又产生卵的过程。大豆胞囊线虫是专性寄生线虫,通过有性繁殖产生后代,以胞囊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大豆胞囊线虫的卵是胚胎卵,形成于胞囊或卵囊内,一龄幼虫在卵内发育,蜕皮一次从卵内孵化出来,形成具有侵染活性的二龄幼虫。二龄幼虫进入土壤,受到根系分泌物的吸引找到植物的根尖并侵入,之后定殖在中柱鞘,并从食道腺分泌物质刺激取食位点及周围细胞,形成合胞体,为线虫发育提供营养。
[0004]除了对大豆的危害,大豆孢囊线虫还会影响根瘤菌结瘤共生的建立,导致根瘤固氮能力减弱,进一步导致大豆减产。根瘤形成过程的开端是豆科宿主通过根系向根际环境释放类黄酮类物质,根瘤菌成功识别类黄酮信号后会被吸引至根系附近并启动自身结瘤基因的表达,产生和分泌一系列带有脂类修饰的几丁聚糖,即结瘤因子。在豆科宿主识别结瘤因子后,就会开始启动共生基因的表达,最终引导根瘤菌形成具有固氮能力的根瘤。
[0005]大豆胞囊线虫从被根吸引至根尖到形成合胞体的这一过程中会分泌很多效应蛋白来帮助它完成侵染和定殖过程。其中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酶Hg

CHI

1(Gao,B.et al.Characterisation and developmental expression of a chitinase gene in Heterodera glycines.Int J Parasitol 32,1293

1300,doi:10.1016/s0020

7519(02)00110

8(2002))作为一种在侵染前期高表达的效应蛋白,具有结瘤因子水解活性,在大豆孢囊线虫抑制根瘤菌共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酶是理想的豆科植物共生保护剂靶标。
[0006]有研究表明,线虫的卵和咽部含有几丁质,且在大豆孢囊线虫孵化和侵染过程中,几丁质重塑是非常关键的生理过程。由此可以推测几丁质酶在线虫卵孵化和咽部重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酶也是理想的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潜在靶标。
[0007]然而,针对线虫几丁质酶抑制剂的开发本身就鲜有报道,对于高效的针对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酶的具有豆科植物共生保护功能的抑制剂的报道更是空白。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解决上述领域中的技术问题,找到高效抑制线虫几丁质酶抑制剂,本专利技术通
过筛选工作,通过抑制效果对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进行了评价研究,最终筛选到了该抑制剂。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抑制大豆孢囊线虫对共生建立破坏功能的几丁质酶的抑制剂,处理得到的结瘤数量与仅接种根瘤菌时的数量持平,完全恢复了Hg

CHI

1对根瘤菌结瘤的抑制作用,在豆科植物共生保护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0010]基于几丁质和几丁质酶在大豆孢囊线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该抑制剂很可能在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病害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0011]式(I)、式(II)或式(III)所述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酶抑制剂中的应用,或者式(I)、式(II)或式(III)所述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防治大豆孢囊线虫中的应用;
[0012][0013]其中R1为氢或C1

C8的烷基,
[0014]R3表示为一取代或多取代,
[0015]R2、R3、R4独立地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

C8的烷基,C1

C8的烷氧基;
[0016]Ar表示为下式之一,n为0

3的整数,
[0017][0018]其中R1为氢或C1

C4的烷基,
[0019]R3表示为一取代或二取代,
[0020]R2、R3、R4独立地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

C4的烷基,C1

C4的烷氧基;
[0021]其中n=0或1。
[0022]其中R2表示为C1

C4的烷基,R3独立地选自卤素,羟基,C1

C4的烷基,C1

C4的烷氧基;R4表示为氰基。
[0023]所述化合物为下表结构之一,
[0024][0025]所述抑制剂的有效使用浓度不低于10μM。
[0026]所述抑制剂的有效使用浓度为100μM。
[0027]下述化合物作为豆科植物共生保护剂的应用,
[0028][0029]所述化合物的有效使用浓度为100μM。
[003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评价化合物抑制活性和作为豆科植物共生保护剂活性所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编号14,15,16,17,25,27,30,31和32的化合物对几丁质酶Hg

CHI

1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在筛选的化合物中,编号为32的化合物,即1516b具有完全恢复Hg

CHI

1对根瘤菌共生破坏的活性。
[0031]本专利技术化合物作为豆科植物共生保护剂的使用方法为:用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溶解化合物,采用先与Hg

CHI

1共孵育,随后在与根瘤菌同时接种大豆根部的方法研究抑制剂处理后Hg

CHI

1对根瘤菌根瘤形成的影响。
[003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数据证明,1516b在豆科植物共生保护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所
筛选的抑制剂在浓度为100μM时,处理得到的结瘤数量与仅接种根瘤菌时的数量持平,完全恢复了Hg

CHI

1对根瘤菌结瘤的抑制作用。说明该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Hg

CHI

1进而良好的实现共生保护功能。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高抑制活性化合物对外源添加Hg

CHI

1抑制结瘤的影响分析,
[0034]图2为化合物32对Hg

CHI

1的K
i
测定。
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式(I)、式(II)或式(III)所述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酶抑制剂中的应用,或者式(I)、式(II)或式(III)所述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防治大豆孢囊线虫中的应用,其中R1为氢或C1

C8的烷基,R3表示为一取代或多取代,R2、R3、R4独立地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

C8的烷基,C1

C8的烷氧基;Ar表示为下式之一,n为0

3的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中R1为氢或C1

C4的烷基,R3表示为一取代或二取代,R2、R3、R4独立地选自卤素,羟基,氰基,C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青柯少勇王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