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碳钢弹条及其温成形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8930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38Si7棒材下料,所述38Si7棒材下料尺寸为直径Ф13mm;(2)温成形:将步骤(1)中的38Si7棒材加热至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进行冲压成型,随后空冷至室温;(3)重新加热:将步骤(2)温成形处理后的38Si7棒材重新加热并保温;(4)水淬:将步骤(3)中保温完毕的38Si7棒材进行水淬,水淬至室温;(5)中温回火:将步骤(4)中水淬后的38Si7棒材加热并保温一段时间后空冷至室温,即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中碳钢弹条。基于同一个发明专利技术构思,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中碳钢弹条。采用该温成形工艺时,可使变形抗力达到225MPa以上,有效改善传统工艺下高温变形所带来的压痕问题,延长了弹条服役寿命。延长了弹条服役寿命。延长了弹条服役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碳钢弹条及其温成形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效减轻38Si7弹条表面压痕的中碳钢弹条及其温成形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弹条扣件作为连接钢轨和轨枕的部件之一,其对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保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弹条扣件的工作环境恶劣,同时面临的应力形式也复杂多变。
[0003]为了保证弹条扣件进行长期服役,不仅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且对其表面缺陷的检验也十分严格,尤其弹条的圆弧位置不允许存在明显压痕,否则将对扣件的服役寿命产生影响。因此在保证38Si7弹条扣件具有合格性能指标的同时,要尽可能改善其表面质量,这也是当前国内外改善38Si7服役性能的重要研究方向。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0109603160的专利申请《一种兼具控制表面脱碳和力学性能的弹簧钢38Si7的热处理工艺》中,其给出了针对直径为Ф13mm的38Si7弹簧钢棒材的热处理工艺,但其工艺中未涉及成型过程,因此针对控制38Si7弹条的表面压痕问题无指导意义。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1113507724的专利申请《一种控制38Si7弹条残余铁素体的成型工艺》中,其给出了针对直径为Ф13mm的38Si7弹簧钢棒材的感应加热成型热处理工艺,但该专利中采用高温变形,因此在38Si7弹条中仍存在表面压痕问题,导致疲劳寿命不稳定。
[0004]因此,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中碳钢弹条及其温成形工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采用该温成形工艺时,可使变形抗力达到225MPa以上,有效改善传统工艺下高温变形所带来的压痕问题,提升表面质量,延长弹条服役寿命。同时,采用该工艺也能获得细小的回火屈氏体组织,保证回火后仍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08](1)38Si7棒材下料,所述38Si7棒材下料尺寸为直径Ф13mm;
[0009](2)温成形:将步骤(1)中的38Si7棒材加热至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进行冲压成型,随后空冷至室温;
[0010](3)重新加热:将步骤(2)温成形处理后的38Si7棒材重新加热并保温;
[0011](4)水淬:将步骤(3)中保温完毕的38Si7棒材进行水淬,水淬至室温;
[0012](5)中温回火:将步骤(4)中水淬后的38Si7棒材加热并保温一段时间后空冷至室温,即得本专利技术的中碳钢弹条。
[0013]如上所述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所述步骤(2)中的温成形条件为将38Si7棒材加热至800~810℃,保温20~30min后进行冲压成型,随后空冷至室温。采用合适
的温成形温度800~810℃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变形抗力及均匀的原始组织,若温成形温度过低,低于800℃,由于处于两相区变形,其组织存在部分球化且组织不均匀的问题,同时会增加热处理时奥氏体化难度,保留大量铁素体组织,造成回火组织中仍存在大量残余铁素体;而温成形温度过高,高于810℃则变形抗力较低,不能有效控制表面压痕,导致弹条疲劳寿命不稳定。另外,保温时间过短,短于20min,则会造成组织均匀化程度下降,不利于获得目标组织和性能,保温时间过长,长于30min则会增加成本。最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的温成形条件为将38Si7棒材加热至800℃,保温20min后进行冲压成型,随后空冷至室温。
[0014]如上所述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所述步骤(3)中的重新加热温度为将38Si7棒材加热至880℃~900℃。奥氏体化温度的选择对最终回火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若奥氏体化温度过低,低于880℃,则会由于未充分奥氏体化而保留部分铁素体组织,不利于获得目标组织和性能;若奥氏体化温度过高,高于900℃,则会导致奥氏体晶粒长大粗化,从而降低综合力学性能。
[0015]如上所述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所述步骤(3)中的保温时间为30~40min。若奥氏体化时间过短,短于30min,则会导致其奥氏体化过程进行不充分,奥氏体化时间过长,长于40min,则会使得奥氏体晶粒长大粗化,增加生产成本,因此两者均不利于获得目标组织和性能。
[0016]如上所述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所述步骤(5)中的中温回火的温度为410℃~430℃。回火温度的选择主要影响力学性能指标,采用中温回火可以获得良好的塑性。若回火温度过低,低于410℃,则会导致38Si7弹簧钢塑性较差,且硬度过高;若回火温度过高,高于430℃,则会导致38Si7弹簧钢强度降低,且硬度过低。
[0017]如上所述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所述步骤(5)中的中温回火的保温时间为60~90min。若回火时间过短,短于60min,则会导致硬度过高;若回火时间过长,长于90min,则会导致硬度过低,同时也不利于节约成本。
[0018]如上所述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所述步骤(3)中的重新加热温度为将38Si7棒材加热至880℃或者900℃。
[0019]如上所述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所述步骤(5)中的中温回火的温度为410℃或者430℃。
[0020]基于同一个专利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中碳钢弹条,根据如上所述的温成形工艺制备而成,所述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变形抗力达到225MPa以上,抗拉强度Rm为1350~1450MPa,屈服强度Rp0.2为1200~1300MPa,伸长率δ为10~13%,硬度为39~41HRC。更优选的,所述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变形抗力达到227MPa,抗拉强度Rm为1374~1433MPa,屈服强度Rp0.2为1225~1273MPa,伸长率δ为10.4~12.5%,硬度为39.7~40.7HRC。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本专利技术采用该热处理工艺可使温成形变形抗力达到225MPa以上,能够有效减轻38Si7弹条的表面压痕,同时兼具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Rm为1350~1450MPa,屈服强度Rp0.2为1200~1300MPa,伸长率δ为10~13%,硬度为39~41HRC。
[0023]2、与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0109603160以及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1113507724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种改变传统工艺下高温变形的热处理工艺,通过温成形工艺有效控制弹条表面压痕问题,并兼具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示意图;
[0025]图2为高温变形后38Si7弹条表面压痕图;
[0026]图3为实施例1

3及对比例1

5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内容,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38Si7棒材下料,所述38Si7棒材下料尺寸为直径Ф13mm;(2)温成形:将步骤(1)中的38Si7棒材加热至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进行冲压成型,随后空冷至室温;(3)重新加热:将步骤(2)温成形处理后的38Si7棒材重新加热并保温;(4)水淬:将步骤(3)中保温完毕的38Si7棒材进行水淬,水淬至室温;(5)中温回火:将步骤(4)中水淬后的38Si7棒材加热并保温一段时间后空冷至室温,即得本发明的中碳钢弹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温成形条件为将38Si7棒材加热至800~810℃,保温20~30min后进行冲压成型,随后空冷至室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重新加热温度为将38Si7棒材加热至880℃~90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碳钢弹条的温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保温时间为30~40min。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小明庄欠玉宋晓辉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航材国创青岛高铁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