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58422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包括:轨道,轨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消防节点,消防节点上具有第一消防管路和第一供电线路;至少一个行走装置,行走装置能移动地设置于轨道上;与行走装置相对应的消防装置,消防装置设置于行走装置上;与消防装置相对应的供给装置,供给装置具有能与第一消防管路相连的第二消防管路和与第一供电线路相连的第二供电线路,供给装置通过第二消防管路和第二供电线路分别与消防装置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隧道或地下管廊中火灾发现不及时、处理不持续,易导致火灾蔓延的技术问题。易导致火灾蔓延的技术问题。易导致火灾蔓延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消防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由于隧道和地下管廊的特殊结构,其地理位置一般处于地下,空间狭小,人员施工不便,只有通风口与外界相连,一旦发生火灾,不易锁定事故发生位置,短时间内火势便会急剧蔓延酿成更大的灾情,因此及时准确的确定火灾发生位置,并进行有效的扑灭或减小火灾态势便成为隧道中防火灭火的关键问题。现有的技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缺点在于,对于隧道或地下管廊中的火灾点报警位置不够精准,还需要人为进一步锁定,延误抢险的宝贵时间。
[0003]针对相关技术中隧道或地下管廊中火灾发现不及时、处理不持续,易导致火灾蔓延的问题,目前尚未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0004]由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能够对隧道中的异常高温点或火灾发生点进行实时监测,利用在隧道中设置的消防节点,对隧道中发生的火灾进行及时消灭,并且多个灭火机器人之间可相互连接,形成消防灭火系统,最大化利用消防资源。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方案实现: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包括:
[0008]轨道,所述轨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消防节点,所述消防节点上具有第一消防管路和第一供电线路;
[0009]至少一个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能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轨道上;
[0010]与所述行走装置相对应的消防装置,所述消防装置设置于所述行走装置上;
[0011]与所述消防装置相对应的供给装置,所述供给装置具有能与所述第一消防管路相连的第二消防管路和与所述第一供电线路相连的第二供电线路,所述供给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消防管路和所述第二供电线路分别与所述消防装置相连。
[0012]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轨道设置于隧道或地下管廊的内壁上,所述轨道沿所述隧道或所述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布设。
[0013]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轨道上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挂设于所述隧道或所述地下管廊的内壁顶部。
[0014]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行走装置包括驱动件和滚轮,所述轨道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滚轮能滑动地嵌设于所述滑槽内,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与所述滚轮的转轴相连。
[0015]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行走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轨道下方的连接板,所述滚轮的转轴和所述驱动件均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
[0016]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防装置包括灭火元件、图像采集元件和火焰检测元件。
[0017]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防装置还包括底座和安装座,所述底座与所述行走装置相连,所述底座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连接有转轴,所述灭火元件、所述图像采集元件和所述火焰检测元件分别能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
[0018]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分别与所述灭火元件的电源端、所述图像采集元件的电源端和所述火焰检测元件的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灭火元件的供水端相连。
[0019]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供给装置包括外壳,所述第二消防管路和所述第二供电线路能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二消防管路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灭火元件的供水端相连,所述第二供电线路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分别与所述图像采集元件的电源端和所述火焰检测元件的电源端相连。
[0020]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消防节点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消防管路和所述第一供电线路相连接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行走装置移动至与所述消防节点相对的位置,所述供给装置的所述第二消防管路通过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消防管路相连,所述供给装置的所述第二供电线路通过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供电线路相连。
[0021]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和第八接口,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七接口均与所述第二消防管路相连,所述第六接口和所述第八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二供电线路相连,相邻两所述供给装置移动至预设距离时,一个所述供给装置上的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六接口能分别与另一个所述供给装置上的所述第七接口和所述第八接口相连。
[0022]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所述消防节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灭火元件的射程的2倍。
[0023]由上所述,本技术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的特点及优点是:在轨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消防节点,消防节点上具有第一消防管路和第一供电线路,可用于提供消防物料和进行电能的补充,在轨道上设置有行走装置,行走装置上设置有消防装置和供给装置,供给装置通过第二消防管路和第二供电线路分别与消防装置相连,当行走装置移动至靠近消防节点的位置时,供给装置的第二消防管路能够与消防节点上的第一消防管路相连,同时供给装置的第二供电线路能够与消防节点上的第一供电线路相连,在发现火情后,可实时移动至火灾发生点,为排除意外火情节约大量时间,有效保障隧道中人员生命安全,降低财产损失。
附图说明
[0024]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
[0025]图1:为本技术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中消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8]图4:为本技术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中消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9]图5:为本技术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中供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中消防装置的正视图。
[0031]图7:为本技术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中轨道和消防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技术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0033]本技术中的附图标号为:
[0034]1、行走装置;101、驱动件;
[0035]102、连接板;103、滚轮;
[0036]2、消防装置;201、底座;
[0037]202、安装座;203、转轴;
[0038]204、灭火元件;205、图像采集元件;
[0039]206、火焰检测元件;207、第二接口;
[0040]208、第一接口;3、供给装置;
[0041]301、外壳;302、第二消防管路;
[0042]303、第二供电线路;304、第五接口;
[0043]305、第六接口;306、第七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所述轨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消防节点,所述消防节点上具有第一消防管路和第一供电线路;至少一个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能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轨道上;与所述行走装置相对应的消防装置,所述消防装置设置于所述行走装置上;与所述消防装置相对应的供给装置,所述供给装置具有能与所述第一消防管路相连的第二消防管路和与所述第一供电线路相连的第二供电线路,所述供给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消防管路和所述第二供电线路分别与所述消防装置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设置于隧道或地下管廊的内壁上,所述轨道沿所述隧道或所述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布设。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上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挂设于所述隧道或所述地下管廊的内壁顶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包括驱动件和滚轮,所述轨道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滚轮能滑动地嵌设于所述滑槽内,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与所述滚轮的转轴相连。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轨道下方的连接板,所述滚轮的转轴和所述驱动件均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防装置包括灭火元件、图像采集元件和火焰检测元件。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隧道消防灭火的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防装置还包括底座和安装座,所述底座与所述行走装置相连,所述底座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连接有转轴,所述灭火元件、所述图像采集元件和所述火焰检测元件分别能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航钱豪杨海涛吴乾坤王一新李正道姜礼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