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软管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7456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软管接头,包括软管连接构件和固定构件;所述软管连接构件呈L形,其包括相互垂直的软管套接段和旋转连接段,所述软管连接段内设有第一通道,所述软管连接段的外壁形成有多道沿其轴向排列的锥形止回环;所述旋转连接段内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插孔,所述插孔内壁凹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固定构件呈筒状,其内部设有第二通道,所述固定构件的两端分别定义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插置在所述旋转连接段的插孔内,且所述第一端的外壁沿径向凹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内卡接有卡簧,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卡槽位置对应;所述第一端外套接有第一密封圈,以实现与所述插孔内壁密封连接。以实现与所述插孔内壁密封连接。以实现与所述插孔内壁密封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软管接头


[0001]本技术涉及软管接头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软管接头。

技术介绍

[0002]软管接头是用于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工具,多用于硬管和软管之间的转接;现在的软管接头与软管连接端多为圆柱型,在软管工作时会出现锁不紧而导致软管脱落的现象,影响软管与接头直接的密封效果;另外,硬管与软管连接之后,若需要转动软管的方向,只能够直接弯折软管,一方面频繁弯折会造成软管结构的损失,另一方面弯折软管时会影响软管的导流截面面积,导致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软管接头,可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新型软管接头,包括:
[0006]软管连接构件和固定构件;
[0007]所述软管连接构件呈L形,其包括相互垂直的软管连接段和旋转连接段,所述软管连接段内设有第一通道,所述软管连接段的外壁形成有多道沿其轴向排列的锥形止回环;所述旋转连接段内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插孔,所述插孔内壁凹设有第一卡槽;
[0008]所述固定构件呈筒状,其内部设有第二通道,所述固定构件的两端分别定义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插置在所述旋转连接段的插孔内,且所述第一端的外壁沿径向凹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内卡接有卡簧,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卡槽位置对应;所述第一端外套接有第一密封圈,以实现与所述插孔内壁密封连接。
[0009]作为所述新型软管接头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插孔内壁依次形成第一平直段、锥度段和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平直段的直径,所述第一卡槽形成于所述第一平直段的内壁;所述固定构件的第一端插入所述插孔时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平直段、锥度段和第一平直段。
[0010]作为所述新型软管接头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一端上沿径向凹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一密封圈套接在所述第三卡槽内,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平直段的内壁形成挤压配合。
[0011]作为所述新型软管接头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一端的端面抵接于所述插孔的内端面;所述第一端的外周形成有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平直段的直径相吻合,所述第二轴段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平直段的直径相吻合。
[0012]作为所述新型软管接头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固定构件外周形成有第一轴肩,所述第一轴肩靠近于所述软管连接构件的端面抵接于所述旋转连接段的端面。
[0013]作为所述新型软管接头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固定构件外周形成有第二轴肩,
所述第二端的外壁设有外螺纹连接部。
[0014]作为所述新型软管接头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二轴肩靠近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上沿轴向凹设有第四卡槽,所述第四卡槽内嵌置有第二密封圈。
[0015]作为所述新型软管接头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锥形止回环的外轮廓包括环形平面和环形锥面,所述环形平面沿所述软管连接段的径向设置,所述环形锥面与所述软管连接段外壁之间成8

12
°
的夹角。
[0016]作为所述新型软管接头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锥形止回环设置有三道。
[0017]作为所述新型软管接头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卡簧自然状态下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平直段的内径,所述卡簧自然状态下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平直段的内径。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有:所述软管连接构件上的软管连接段能够通过多道锥形止回环与软管连接,所述锥形止回环能够卡紧软管的内壁,防止软管容易脱落;软管连接构件上的旋转连接段与固定构件的第一端连接,固定构件的第二端与硬管连接,通过令所述旋转连接段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转动,从而可以在无需折弯软管的情况下实现软管相对于硬管转向。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软管接头的剖视示意图;
[0021]图2为所述软管连接构件的剖视示意图;
[0022]图3为所述固定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软管连接构件;11、软管连接段;111、第一通道;12、旋转连接段;121、插孔;122、第一平直段;123、锥度段;124、第二平直段;125、第一卡槽;
[0024]2、固定构件;21、第二通道;22、第一端;221、第二卡槽;222、第三卡槽;223、第一轴段;224、第二轴段;23、第二端;231、外螺纹连接部;24、第一轴肩;25、第二轴肩;251、第四卡槽;
[0025]3、卡簧;
[0026]4、第一密封圈;
[0027]5、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
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焊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2]参考图1

3,示出了一种新型软管接头,包括软管连接构件1和固定构件2;所述软管连接构件1呈L形,其包括相互垂直的软管连接段和旋转连接段12,所述软管连接段11内设有第一通道111,所述软管连接段11的外壁形成有多道沿其轴向排列的锥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软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软管连接构件和固定构件;所述软管连接构件呈L形,其包括相互垂直的软管连接段和旋转连接段,所述软管连接段内设有第一通道,所述软管连接段的外壁形成有多道沿其轴向排列的锥形止回环;所述旋转连接段内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插孔,所述插孔内壁凹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固定构件呈筒状,其内部设有第二通道,所述固定构件的两端分别定义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插置在所述旋转连接段的插孔内,且所述第一端的外壁沿径向凹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内卡接有卡簧,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卡槽位置对应;所述第一端外套接有第一密封圈,以实现与所述插孔内壁密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软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内壁依次形成第一平直段、锥度段和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平直段的直径,所述第一卡槽形成于所述第一平直段的内壁;所述固定构件的第一端插入所述插孔时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平直段、锥度段和第一平直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软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上沿径向凹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一密封圈套接在所述第三卡槽内,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平直段的内壁形成挤压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型软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斯玛特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