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6542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隔板,所述隔板左端中部位置安装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左侧设置衔铁,所述壳体内滑动连接第二绝缘板,所述衔铁与第二绝缘板之间对称安装两个圆杆,两个所述圆杆均贯穿隔板且隔板与圆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板右端安装动接触片,所述壳体内部滑动连接静接触片,所述静接触片右端安装第一绝缘板,所述第一绝缘板右端与壳体内部右壁之间对称安装两个第一弹性件,该设计有效减少因电动斥力造成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出现斥开概率,有效避免出现燃弧现象,提升使用寿命。提升使用寿命。提升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


[0001]本技术是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属于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目前继电器一般由电磁线圈、与电磁线圈配合使用的衔铁、安装在衔铁上的带有动触点的动接触片以及与动接触片配合使用的带有静触点的静接触片构成,在使用前,先将电磁线圈与小电流电路连接,并将动接触片与静接触片安装到大电流的电路上,先向电磁线圈输入小电流,进而使电磁线圈产生磁场,并在磁场作用下使衔铁发生运动,进而使动接触片运动,从而使动接触片上的动触点与静接触片的静触点发生接触,进而使大电流的电路产生连通,当断开小电流的电路时,会使电磁线圈的磁场消失,使动触点与静触点发生分离,进而使大电流的电路断开,实现控制大电流运作,但是当电流的电路出现超过额定电流现象时,此时电流通过静触头时,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会产生较大的电动斥力,而电动斥力易造成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斥开概率,使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间隙的概率较大,进而使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剧烈燃弧,使继电器失效,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有效减少因电动斥力造成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出现斥开概率,有效避免出现燃弧现象,提升使用寿命。r/>[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竖向布置的隔板,所述隔板左端中部位置安装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左侧设置与电磁线圈配合使用的衔铁且衔铁位于壳体内,所述壳体内滑动连接竖向布置的第二绝缘板且第二绝缘板位于隔板右侧,所述衔铁与第二绝缘板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圆杆且两个圆杆位于电磁线圈上下两侧,两个所述圆杆均贯穿隔板且隔板与圆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板右端安装动接触片,所述壳体内部滑动连接竖向布置的与动接触片配合使用的静接触片且静接触片位于动接触片右侧,所述静接触片右端安装第一绝缘板且第一绝缘板位于壳体内,所述第一绝缘板右端与壳体内部右壁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一弹性件。
[000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板右端与壳体内部右壁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导向件,两个所述导向件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弹性件内。
[0006]进一步地,所述动接触片右端等距安装多个纵向布置的动接触板,所述动接触板右端前后两侧均安装动触点,所述静接触片左端等距设置多个纵向布置的静接触板,所述静接触板左端前后两侧均设置静触点且静触点位于动触点正右侧。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绝缘板左端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绝缘导柱且绝缘导柱位于圆杆朝外侧,两个所述绝缘导柱左端均贯穿隔板且隔板与绝缘导柱滑动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导柱左端安装限位板且限位板位于隔板左侧,所述限位板与隔板之间安装第二弹性件且第二弹性件位于绝缘导柱外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导柱左端面中部向右凹陷形成螺纹孔,所述限位板右端中间位置设置螺柱且螺柱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1、当因短路在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产生电动斥力,并在电动斥力作用下,会产生对静触点向右斥开力,而此时到第二弹簧的弹性力与对斥开力进行抵消,有效减少因电动斥力造成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出现斥开概率,有效避免出现燃弧现象,提升使用寿命。
[0012]2、在第二绝缘板向右移动过程中,会使多个动接触板向右移动,进而使相应的多个动触点向右移动,从而使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接触,实现多点联桥式接触,有效降低触点接触电阻,大幅降低温升,并在电流输送到静接触片时,会使电流分流到多个静接触板上,而静接触板上电流在分流到两个静触头上,实现减少经过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的电流,有效减少因短路而造成的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的电动斥力。
[0013]3、当断开电磁线圈的电路后,会在第一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使限位板向左移动,进而使绝缘导柱以及第二绝缘板向左移动返回原位,方便后续作业
附图说明
[001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A

A向剖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中动接触板的立体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中静接触板与静接触片的装配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中静接触板的立体图。
[0020]图中:1

壳体、2

衔铁、3

电磁线圈、4

隔板、5

动接触片、6

动接触板、7

静接触板、8

静接触片、9

第一绝缘板、21

圆杆、51

第二绝缘板、52

绝缘导柱、53

第一弹簧、54

限位板、61

动触点、71

静触点、91

第二弹簧、92

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2]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包括壳体1,将竖向布置的呈矩形结构的隔板4安装到呈矩形结构的壳体1内,利用隔板4对壳体1内部分隔呈两个腔体,再将电磁线圈3安装到隔板4左端中部位置上,并将位于壳体1内的衔铁2设置到电磁线圈3左侧上,衔铁2与电磁线圈3配合使用,使圆杆21向右移动,再将位于隔板4右侧的竖向布置的呈矩形结构的第二绝缘板51滑动连接在壳体1内,通过第二绝缘板51为
圆杆21等部件提供安装载体,并且实现绝缘性能,再将位于电磁线圈3上下两侧的两个横向布置的圆杆21对称安装在衔铁2与第二绝缘板51之间上,并使两个与隔板4滑动连接的圆杆21均贯穿隔板4,利用圆杆21使第二绝缘板51与衔铁2连接,在使用时,接通电磁线圈3的电路,进而使电磁线圈3上的铁芯部产生磁性,从而利用磁性对衔铁2进行吸附,进而使衔铁2向右移动并使衔铁2与电磁线圈3上的铁芯部相互贴合,同时使圆杆21沿着隔板4向右移动,可使第二绝缘板51向右移动,电磁线圈3一般由铁芯以及缠绕在铁芯外的线圈构成,这是现有公开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安装竖向布置的隔板(4),所述隔板(4)左端中部位置安装电磁线圈(3),所述电磁线圈(3)左侧设置与电磁线圈(3)配合使用的衔铁(2)且衔铁(2)位于壳体(1)内,所述壳体(1)内滑动连接竖向布置的第二绝缘板(51)且第二绝缘板(51)位于隔板(4)右侧,所述衔铁(2)与第二绝缘板(51)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圆杆(21)且两个圆杆(21)位于电磁线圈(3)上下两侧,两个所述圆杆(21)均贯穿隔板(4)且隔板(4)与圆杆(2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板(51)右端安装动接触片(5),所述壳体(1)内部滑动连接竖向布置的与动接触片(5)配合使用的静接触片(8)且静接触片(8)位于动接触片(5)右侧,所述静接触片(8)右端安装第一绝缘板(9)且第一绝缘板(9)位于壳体(1)内,所述第一绝缘板(9)右端与壳体(1)内部右壁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一弹性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板(9)右端与壳体(1)内部右壁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导向件,两个所述导向件分别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京北科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