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河道防洪用河道下过水隧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6281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城市内涝河道防洪用河道下过水隧洞,可以有效对城市内涝河道进行防洪治理,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河道边坡,河道边坡斜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锚固装置,河道边坡下方设有过水隧洞,过水隧洞内设有多个隧洞支撑结构,隧洞支撑结构包括位于纵向后方的第一隧洞支撑体,第一隧洞支撑体纵向前方固定连接有第二隧洞支撑体,第二隧洞支撑体纵向前方连接有多个第二隧洞支撑体,第一隧洞支撑体和第二隧洞支撑体纵向前后端下方均开设有连通孔,第一隧洞支撑体和第二隧洞支撑体上位于纵向前方的连通孔内均设有开闭结构,第一隧洞支撑体上方固定连接有与河道底部连通的连通管,连通管内设有控制阀,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河道防洪治理和雨水利用的结合。雨水利用的结合。雨水利用的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城市内涝河道防洪用河道下过水隧洞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特别是城市内涝河道防洪用河道下过水隧洞。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许多过去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等无法跟上发展变化的步伐,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导致的极端天气给我国的许多城市带来强降雨,城市内涝问题频频发生,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城市内涝会对城市造成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不透水地面比例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传统的内涝防治方法主要是增大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管径,以增加在强降雨或长时间连续性降雨条件下的输水能力,但是针对城市内涝治理中的河道防洪方面却没有较好的治理措施,现有的河道防洪措施主要是修筑堤坝,进行河道疏浚以及将上游河水向下游泄洪,这些都增加了工程量而且防洪效果也不太理想,而且由于中国当前许多城市处于非常缺水的状态,而雨水又是一种低污染的水,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现有的河道防洪措施无法有效回收利用雨水资源,无法做到将内涝控制与雨水利用相结合,不能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城市内涝河道防洪用河道下过水隧洞,通过设置位于河道边坡下方的过水隧洞和多个隧洞支撑结构,在河道水位过高时将河道水导流进入多个隧洞支撑结构内部,可以有效迅速的降低河道水位实现河道防洪治理,而且不需要临时增加工程量,通过设置多个隧洞支撑结构对城市内涝时河道内的雨水进行收集,然后经出水管排出,经过净化处理后回收利用,可以做到内涝控制与雨水利用相结合,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通过设置第一隧洞支撑体和多个第二隧洞支撑体,在第一隧洞支撑体内部水位到达峰值时第二隧洞支撑体与第一隧洞支撑体之间的连通孔才打开,第一隧洞支撑体内部的水再排进第二隧洞支撑体内,便于实时掌握各个隧洞支撑体内部水位情况,便于对雨水回收利用的智能管控。
[000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河道边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边坡斜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锚固装置,河道边坡下方设有位于河道正下方且与河道流向一致的过水隧洞,过水隧洞内通过施工固定连接有多个隧洞支撑结构,隧洞支撑结构包括位于纵向后方的第一隧洞支撑体,第一隧洞支撑体纵向前方固定连接有第二隧洞支撑体,第一隧洞支撑体和第二隧洞支撑体首尾相接,第二隧洞支撑体纵向前方连接有多个第二隧洞支撑体构成沿过水隧洞方向布置的隧洞支撑结构,第一隧洞支撑体和第二隧洞支撑体纵向前后端下方均开设有连通孔,第一隧洞支撑体和第二隧洞支撑体上位于纵向前方的连通孔内均设有开闭结构,第一隧洞支撑体上方固定连接有与河道底部连通的连通管,连通管内设有控制阀。
[0005]作为优选,所述过水隧洞横截面为拱形,第一隧洞支撑体和第二隧洞支撑体均为
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且横截面均为拱形。
[0006]作为优选,所述河道边坡斜面上方设有第一液位开关,第一隧洞支撑体和第二隧洞支撑体内部纵向前端面上方均设有第二液位开关。
[0007]作为优选,所述锚固装置包括位于河道边坡内部的套筒,套筒下端固定连接有与河道边坡固定连接的锚固段,锚固段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伸出河道边坡斜面的螺杆,螺杆上套设有位于河道边坡斜面上的垫板,垫板上方设有与螺杆螺纹配合的螺母。
[0008]作为优选,所述开闭结构包括竖向滑动连接在相应的连通孔内的密封板,第一隧洞支撑体和第二隧洞支撑体的纵向前端面内壁均设有驱动密封板运动的电动伸缩杆。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隧洞支撑体和第二隧洞支撑体右端面下方均设有出水管,各个出水管均与位于河道边坡内部且向外伸出河道边坡的水管相连通。
[0010]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位于河道边坡下方的过水隧洞和多个隧洞支撑结构,在河道水位过高时将河道水导流进入多个隧洞支撑结构内部,可以有效迅速的降低河道水位实现河道防洪治理,而且不需要临时增加工程量;2.通过设置多个隧洞支撑结构对城市内涝时河道内的雨水进行收集,然后经出水管排出,经过净化处理后回收利用,可以做到内涝控制与雨水利用相结合,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3.通过设置第一隧洞支撑体和多个第二隧洞支撑体,在第一隧洞支撑体内部水位到达峰值时第二隧洞支撑体与第一隧洞支撑体之间的连通孔才打开,第一隧洞支撑体内部的水再排进第二隧洞支撑体内,便于实时掌握各个隧洞支撑体内部水位情况,便于对雨水回收利用的智能管控。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示意图。
[0012]图2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局部剖视图。
[0014]图4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剖视图。
[0015]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隧洞支撑体装置示意图。
[0016]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隧洞支撑体装置示意图。
[0017]图7为本专利技术锚固装置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1.河道边坡,2.过水隧洞,3.第一隧洞支撑体,4.第二隧洞支撑体,5.连通孔,6.连通管,7.控制阀,8.第一液位开关,9.第二液位开关,10.套筒,11.锚固段,12.螺杆,13.垫板,14.螺母,15.密封板,16.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1

7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河道边坡1斜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锚固装置,河道边坡1下方设有位于河道正下方且与河道流向一致的过水隧洞2,多个锚固装置的设置是为了防止过水
隧洞2的开挖导致河道边坡1稳定性降低发生边坡位移滑坡等情况,对河道边坡1进行固定提高其稳定性,锚固装置包括位于河道边坡1内部的套筒10,套筒10下端固定连接有与河道边坡1固定连接的锚固段11,锚固段11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伸出河道边坡1斜面的螺杆12,螺杆12上套设有位于河道边坡1斜面上的垫板13,垫板13上方设有与螺杆12螺纹配合的螺母14,锚固装置在安装时,首先将各个套筒10插入河道边坡1上开设的锚孔中,然后对套筒10下端的锚固段11进行混凝土浇筑将套筒10下端和锚固段11与河道边坡1锚固连接,然后拧紧伸出河道边坡1斜面的螺杆12上的螺母14,螺杆12通过与螺母14的螺纹配合对螺母14施加垂直于河道边坡1斜面向下的作用力将螺母14下的垫板13紧压在河道边坡1斜面上,增加了垫板13与河道边坡1斜面的摩擦力,从而起到了防止河道边坡1斜面发生位移滑坡的情况。
[0021]河道下方设置的过水隧洞2横截面为拱形,拱形可以很好地承受压力,可以更好地承受周围岩石压力,可以把力比较均匀地传递到相对稳固的侧壁,使过水隧洞2更加坚固和安全,过水隧洞2内通过施工固定连接有多个隧洞支撑结构,隧洞支撑结构包括位于纵向后方的第一隧洞支撑体3,第一隧洞支撑体3纵向前方固定连接有第二隧洞支撑体4,第一隧洞支撑体3和第二隧洞支撑体4首尾相接,第二隧洞支撑体4纵向前方连接有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城市内涝河道防洪用河道下过水隧洞,包括河道边坡(1),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边坡(1)斜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锚固装置,河道边坡(1)下方设有位于河道正下方且与河道流向一致的过水隧洞(2),过水隧洞(2)内通过施工固定连接有多个隧洞支撑结构,隧洞支撑结构包括位于纵向后方的第一隧洞支撑体(3),第一隧洞支撑体(3)纵向前方固定连接有第二隧洞支撑体(4),第一隧洞支撑体(3)和第二隧洞支撑体(4)首尾相接,第二隧洞支撑体(4)纵向前方连接有多个第二隧洞支撑体(4)构成沿过水隧洞(2)方向布置的隧洞支撑结构,第一隧洞支撑体(3)和第二隧洞支撑体(4)纵向前后端下方均开设有连通孔(5),第一隧洞支撑体(3)和第二隧洞支撑体(4)上位于纵向前方的连通孔(5)内均设有开闭结构,第一隧洞支撑体(3)上方固定连接有与河道底部连通的连通管(6),连通管(6)内设有控制阀(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内涝河道防洪用河道下过水隧洞,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隧洞(2)横截面为拱形,第一隧洞支撑体(3)和第二隧洞支撑体(4)均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且横截面均为拱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内涝河道防洪用河道下过水隧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胜刘自辉王超越董金玉刘汉东李海波谢从明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