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导管及治疗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6273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支撑导管及治疗器械,所述支撑导管为中空结构,其由内而外依次包括内层高分子管、编织管、外层高分子管,其中,所述内层高分子管的组成管段数为1段,所述编织管的组成管段数为0段,所述外层高分子管的组成管段数为不少于1段。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支撑导管提高了形变能力,增加了与抽吸导管的配合度,有效提高了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率。了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率。了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导管及治疗器械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主张于2021年11月09日提交的申请号“202111319695.6”名称为“一种血栓抽吸组件”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本文的引用而并入其整体。


[0003]本专利技术属于脑血管疾病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撑导管及治疗器械。

技术介绍

[0004]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显著提高,其中脑血栓的患病率增加比较明显,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于脑血栓患者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导管抽吸取栓方式来进行疏通治疗,治疗过程中,抽吸导管沿血管伸入到血栓位置对血栓进行抽吸,以进行疏通治疗。现阶段抽吸导管较粗,为了保证治疗过程中抽吸导管保持通畅,抽吸导管不会做的太软,在使用抽吸导管治疗血栓时,往往采用导丝或导丝与微导管配合方式对抽吸导管进行引导,抽吸导管套设在导丝或微导管外侧沿导丝或微导管前进以顺利达到血栓位置。如US2022047281A1、US2022000500A1、US2021275198A1、US2021128183A1、CN113729860A、CN113693677A、CN113423348A、CN113331912A等专利中,利用导丝引导抽吸导管或利用导丝加微导管配合方式引导抽吸导管。由于导丝和微导管相对抽吸导管弹性更好,更容易弯曲,因此可以将抽吸导管引导到深处的血栓位置。用于引导的微导管一般包括外壁、金属编织网管、标记带、内壁润滑和外壁涂层,其中金属编织网管作为微导管的骨架,用带有弹性的细金属丝如镍钛金属丝编制而成,以维持微导管沿血管前进且不会团到一起。在本领域,以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为“近端”,以远离操作者的一端为“远端”。
[0005]现阶段微导管或导丝可以对抽吸导管进行引导,但实际治疗时,在相当多的治疗案例中抽吸导管一般都相对微导管较粗,微导管并不能很好的与抽吸导管进行配合,由于抽吸导管的内腔比较大,在沿微导管输送过程中,抽吸导管内壁与微导管的间隙过大,抽吸导管与微导管之间自由度过高导致抽吸导管推送过程中相对微导管晃动,无法很好的到达病患位置。微导管由于内部为金属丝编制而成,在微导管做粗之后金属丝编制密度会增加,导致其柔顺性和推送性降低无法使用,而强行降低微导管金属丝编制密度会导致在使用过程中金属丝无法维持编织形状,因此目前的微导管由于其内部金属编织网结构微导管本身并不能做到较大直径,无法很好地配合抽吸导管使用。此外,微导管的金属丝硬度还是过高,在推送过程中形变能力不够,不易达到人体更深入的位置。
[0006]因此,现阶段的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亟需一种能够与抽吸导管进行良好配合的引导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弥补上述微导管在使用过程中强度高且与抽吸导管配合不紧密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支撑导管及治疗器械。
[0008]一种支撑导管,所述支撑导管为中空结构,其由内而外依次包括内层高分子管、编织管、外层高分子管,其中,所述内层高分子管的组成管段数为1段,所述编织管的组成管段数为0段,所述外层高分子管的组成管段数为不少于1段。
[0009]一种治疗器械,用于治疗血管疾病,所述治疗器械在治疗过程中用到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支撑导管。
[0010]本专利技术的支撑导管不再采用金属编制骨架,在推送过程中能够有效形变降低推送阻力更容易达到血管深处;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结构,内层高分子管和/或外层高分子管可以增加厚度,进而增加支撑导管外径,使支撑导管可以与抽吸导管结合更加紧密,降低抽吸导管自由度,方便抽吸导管推送到病患位置。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图1实施例中A位置截面示意图;
[0013]图3为图1实施例中A位置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0014]图4为没有纹理情况的支撑导管递送受力示意图;
[0015]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递送受力示意图;
[0016]图6为本专利技术引导管段与管身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7为本专利技术图6实施方式中C位置的标识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在CN113876392A中,申请人公开了一种血栓抽吸组件,其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内导管,该内导管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称作支撑导管。该支撑导管在编织管金属丝为0的情况下,即支撑导管仅由内层高分子管、外层高分子管组成的情况下支撑导管的柔顺性相较普
通微导管有了很大提升,即支撑管的所述内层高分子管的组成段数为1段,所述编织管的组成段数为0段,所述外层高分子管的组成段数为1

10段情况下,支撑导管相较同直径微导管柔顺性有了极大的增加,但递送性变得很差。因此申请人进一步采用增加支撑导管管壁厚度的方式来维持支撑导管的递送性,如申请人将所述支撑导管直径做到不小于1mm,因为本专利技术主要依靠管壁厚度来实现柔顺性和递送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支撑导管厚度一般不小于1mm。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申请人发现上述支撑导管依然存在问题包括:支撑导管在壁厚增加后,随着支撑导管壁厚的增加,支撑导管的柔顺性衰减很快,即便申请人通过增加外层高分子管的组成段数的方式来也很难增加支撑导管的柔顺性,即在不用金属编织网管的情况下,支撑导管管壁增厚(增厚到支撑导管超过1mm)可以保证支撑导管的递送性但无法保证柔顺性,而不增加壁厚(支撑导管壁厚不超过1mm),支撑导管可以保证柔顺性但无法保证递送性。本申请中,一般来说外层高分子管的组成段数为1

10段但也有部分产品的外层高分子管的管段组成数超过10段,本申请虽然优选管段为1

10段,但对管段数量并不严格限制。
[0022]为此,申请人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导管(1)为中空结构,其由内而外依次包括内层高分子管(12)、编织管、外层高分子管(11),其中,所述内层高分子管的组成管段数为1段,所述编织管的组成管段数为0段,所述外层高分子管的组成管段数为不少于1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高分子管由多根管段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管段的硬度为最靠近远端管段的硬度小于最靠近近端管段的硬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高分子管、所述外层高分子管均采用非金属的高分子材料构成,且所述内层高分子管与所述外层高分子管材料不同;所述内层高分子管与所述外层高分子管之间有凹凸的纹理,所述内层高分子管、所述外层高分子管通过所述纹理贴合到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纹理通过在所述内层高分子管外壁或所述外层高分子管内壁加工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纹理通过在所述内层高分子管、所述外层高分子管之间设置纹理粘合剂而成。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纹理厚度为:0.01μm~0.5μm。7.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亚泽邢万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深瑞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