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机械和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4606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流体机械和压缩机,流体机械包括壳体、泵体组件、电机组件和油气分离部,壳体具有容纳腔、进气口、排气口;泵体组件位于容纳腔内,且泵体组件的曲轴具有回油通道,回油通道与容纳腔连通;电机组件与曲轴驱动连接,电机组件具有导流通道以及与导流通道连通的导流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导流入口与容纳腔连通,第一出口与排气口连通,第二出口与回油通道连通;油气分离部设置在第一出口处,以使经过油气分离部分离后的冷媒从排气口排出,以及使通过油气分离部分离出的润滑油沿回油通道流回油池。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机组件的转子结构上的挡油帽无法对润滑油和冷媒进行有效分离的问题。和冷媒进行有效分离的问题。和冷媒进行有效分离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机械和压缩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流体机械和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在压缩机运行的过程中,润滑油易随冷媒流动并从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严重影响压缩机的泵体组件的润滑油,甚至影响冷媒与外界的热交换,严重时还会影响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0003]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压缩机的电机组件的转子结构上安装挡油帽来分离润滑油和冷媒,但是,挡油帽对润滑油和冷媒的分离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机械和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机组件的转子结构上的挡油帽无法对润滑油和冷媒进行有效分离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流体机械,包括壳体、泵体组件、电机组件和油气分离部,其中,壳体具有容纳腔以及与容纳腔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泵体组件位于容纳腔内,且泵体组件包括曲轴,曲轴具有回油通道,回油通道与容纳腔连通;电机组件位于容纳腔内,且电机组件与曲轴驱动连接,电机组件具有导流通道以及与导流通道连通的导流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导流入口与容纳腔连通,第一出口与排气口连通,第二出口与回油通道连通;油气分离部设置在第一出口处,以使经过油气分离部分离后的冷媒从排气口排出,以及使通过油气分离部分离出的润滑油沿回油通道流回油池。
[0006]进一步地,导流入口朝向泵体组件的上法兰一侧,第一出口的朝向与导流入口的朝向相反,第二出口朝向曲轴设置。
[0007]进一步地,电机组件包括转子结构和定子结构,转子结构套设在曲轴的外周侧,定子结构套设在转子结构的外周侧,转子结构具有导流通道。
[0008]进一步地,导流通道为多个,多个导流通道绕转子结构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导流通道均与回油通道连通。
[0009]进一步地,导流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和第二通道段,其中,第一通道段贯通转子结构的轴向两端,且第一通道段朝向泵体组件的上法兰的一端具有导流入口,第一通道段远离导流入口的一端具有第一出口;第二通道段的第一端与第一通道段连通,第二通道段的第二端沿远离第一通道段的方向延伸并贯通至转子结构的内壁面,以与回油通道连通,第二通道段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出口。
[0010]进一步地,第一通道段与第二通道段呈夹角地设置。
[0011]进一步地,第一通道段沿转子结构的轴向延伸;和/或,第二通道段沿转子结构的径向延伸。
[0012]进一步地,转子结构包括第一冲片结构、第二冲片结构和第三冲片结构,其中,第一冲片结构具有第一子通道,且第一子通道沿第一冲片结构的轴向延伸并贯通第一冲片结
构的轴向两端;第二冲片结构叠放在第一冲片结构上,且第二冲片结构与第一子通道相对的位置处具有第二子通道,第二子通道沿第二冲片结构的轴向延伸并贯通第二冲片结构的轴向两端,以与第一子通道连通,第二冲片结构还具有第二通道段,且第二通道段的第一端与第二子通道连通,第二通道段的第二端沿第二冲片结构的径向延伸并贯通第二冲片结构的内壁面;第三冲片结构叠放在第二冲片结构上,且第三冲片结构与第二子通道相对的位置处具有第三子通道,第三子通道沿第三冲片结构的轴向延伸并贯通第三冲片结构的轴向两端,以与第二子通道连通,以使第三子通道、第二子通道、第一子通道共同形成第一通道段。
[0013]进一步地,第一子通道的通道直径、第二子通道的通道直径、第三子通道的通道直径均相等。
[0014]进一步地,第一冲片结构的厚度为H1,第二冲片结构的厚度为H2,第三冲片结构的厚度为H3,其中,H1>H2,且H1>H3。
[0015]进一步地,油气分离部为嵌设在第三子通道处的板状结构,且板状结构上开设有多个分离孔。
[0016]进一步地,油气分离部与第三冲片结构一体成型。
[0017]进一步地,曲轴具有偏心部,曲轴远离偏心部的一端与电机组件连接,回油通道包括环形回油槽和轴向回油孔,环形回油槽开设在曲轴远离偏心部一端的外周面处,且环形回油槽绕曲轴的周向延伸;轴向回油孔为开设在曲轴轴向上的盲孔,且盲孔的敞口端位于曲轴远离电机组件一端的端面上;其中,环形回油槽的槽底面上至少开设有一个连通回油孔,连通回油孔沿曲轴的径向延伸并贯通至轴向回油孔。
[0018]进一步地,曲轴具有偏心部,曲轴远离偏心部的一端与电机组件连接,回油通道包括环形回油槽和轴向回油槽,其中,环形回油槽开设在曲轴远离偏心部一端的外周面处,且环形回油槽绕曲轴的周向延伸;轴向回油槽开设在曲轴的外周面处,且轴向回油槽的第一端沿曲轴的轴向延伸并贯通至环形回油槽处,以与环形回油槽连通,轴向回油槽的第二端沿曲轴的轴向延伸预设距离,以使轴向回油槽的第二端所在的端面与电机组件朝向泵体组件一侧的端面之间具有距离地设置。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流体机械,流体机械为上述的流体机械。
[0020]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泵体组件的曲轴上设置回油通道,同时,在电机组件上设置导流通道以及与导流通道连通的导流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并第一出口处设置油气分离部,这样,从泵体组件中排出的润滑油随冷媒通过导流入口进入导流通道内,并在第一出口处的油气分离部分离作用下实现润滑油和冷媒的分离,使得冷媒从第一出口排出再从排气口排出,分离出的润滑油通过第二出口进入曲轴上的回油通道内并流回油池,确保油气分离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确保压缩机能够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压缩机的内部示意图;
[0023]图2示出了图1中的压缩机的回油路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示出了图1中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4示出了图1中的电机组件的转子结构和泵体组件的曲轴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5示出了图4中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7]图6示出了图1中的电机组件的转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示出了图6中的C

C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8示出了图6中的D

D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9示出了图6中的E

E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示出了图1中的泵体组件的曲轴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1示出了图10中的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3]图1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压缩机的内部示意图;
[0034]图13示出了图12中的电机组件的转子结构和泵体组件的曲轴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5]图14示出了图13中的中的G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6]图15示出了图12中的泵体组件的曲轴的结构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容纳腔(11)以及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的进气口(12)和排气口(13);泵体组件(20),所述泵体组件(20)位于所述容纳腔(11)内,且所述泵体组件(20)包括曲轴(21),所述曲轴(21)具有回油通道(211),所述回油通道(211)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电机组件(30),所述电机组件(30)位于所述容纳腔(11)内,且所述电机组件(30)与所述曲轴(21)驱动连接,所述电机组件(30)具有导流通道(31)以及与所述导流通道(31)连通的导流入口(3111)、第一出口(3112)、第二出口(3121),所述导流入口(3111)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所述第一出口(3112)与所述排气口(13)连通,所述第二出口(3121)与所述回油通道(211)连通;油气分离部(40),所述油气分离部(40)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3112)处,以使经过所述油气分离部(40)分离后的冷媒从所述排气口(13)排出,以及使通过所述油气分离部(40)分离出的润滑油沿所述回油通道(211)流回油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入口(3111)朝向所述泵体组件(20)的上法兰(22)一侧,所述第一出口(3112)的朝向与所述导流入口(3111)的朝向相反,所述第二出口(3121)朝向所述曲轴(21)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30)包括转子结构(32)和定子结构(33),所述转子结构(32)套设在所述曲轴(21)的外周侧,所述定子结构(33)套设在所述转子结构(32)的外周侧,所述转子结构(32)具有所述导流通道(3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31)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通道(31)绕所述转子结构(32)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导流通道(31)均与所述回油通道(211)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31)包括:第一通道段(311),所述第一通道段(311)贯通所述转子结构(32)的轴向两端,且所述第一通道段(311)朝向所述泵体组件(20)的上法兰(22)的一端具有所述导流入口(3111),所述第一通道段(311)远离所述导流入口(3111)的一端具有所述第一出口(3112);第二通道段(312),所述第二通道段(3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段(311)连通,所述第二通道段(312)的第二端沿远离所述第一通道段(311)的方向延伸并贯通至所述转子结构(32)的内壁面,以与所述回油通道(211)连通,所述第二通道段(312)的第二端具有所述第二出口(312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段(311)与所述第二通道段(312)呈夹角地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段(311)沿所述转子结构(32)的轴向延伸;和/或,所述第二通道段(312)沿所述转子结构(32)的径向延伸。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结构(32)包括:第一冲片结构(321),所述第一冲片结构(321)具有第一子通道(3211),且所述第一子通道(3211)沿所述第一冲片结构(321)的轴向延伸并贯通所述第一冲片结构(321)的轴向两端;
第二冲片结构(322),所述第二冲片结构(322)叠放在所述第一冲片结构(321)上,且所述第二冲片结构(322)与所述第一子通道(3211)相对的位置处具有第二子通道(32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妍周艳苗旺姜秋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