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2629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其特征是,包括底部支座、顶部支座、第一减震机构、第二减震机构,第一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减震弹簧,第一减震弹簧设置在底部支座与顶部支座之间,若干组第二减震机构设置在底部支座的圆周外侧壁上,每一组第二减震机构均包括导柱、传动座、第二减震弹簧、连板,导柱的一端沿着底部支座的径向方向与底部支座固定连接,在导柱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一挤压盘,第二减震弹簧和传动座均套置在导柱上,且第二减震弹簧卡置在挤压盘与传动座之间,连板的一端与对应的传动座铰接连接,另一端与顶部支座铰接连接。该减震支座具有三组减震组件,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减震效果。具备良好的减震效果。具备良好的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


[0001]本技术涉及减震支座
,具体为一种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

技术介绍

[0002]经检索,公告号为CN209555759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道路桥梁用减震效果好的减震支座,其基本描述为:该技术通过设置了支撑块、活塞、支撑杆和第一减震弹簧,从左右两端对上支撑座进行第一层减震,还通过设置了活动块、移动杆、挡板和第四减震弹簧,上支撑座带动活动块向下移动,挤压移动杆向两侧移动,从左右两端对活动块进行减震,从而实现了对上支撑座的第二层减震。
[0003]现有技术下,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施工中,必须考虑到地震、震动等对工程结构造成的影响,支座是工程建设特别是道路桥梁工程中大量应用的一种结构元件,不但要把桥梁及其它建筑结构上中部结构的重力传递给桥墩、立柱等下部结构,而且需要具备减震及抗地震的能力,但现有的绝大多数桥梁支座结构都较为单一,不具备良好的减震效果,桥梁容易受到震动力的影响,导致桥梁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其具有三组减震组件,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减震效果。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包括底部支座、顶部支座、第一减震机构、第二减震机构,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设置在所述底部支座与顶部支座之间,若干组所述第二减震机构设置在所述底部支座的圆周外侧壁上,每一组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均包括导柱、传动座、第二减震弹簧、连板,所述导柱的一端沿着底部支座的径向方向与底部支座固定连接,在导柱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一挤压盘,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和传动座均套置在所述导柱上,且第二减震弹簧卡置在所述挤压盘与传动座之间,所述连板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传动座铰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部支座铰接连接。
[0006]优选地,在相邻的两个传动座之间设置一第三减震机构,所述第三减震机构包括壳体、第三减震拉簧、连接板,所述第三减震拉簧套置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第三减震拉簧的一端均固定设置一限位板,两个连接板分别套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限位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其相邻的所述传动座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地,在所述顶部支座的底平面中部设置一限位插柱,在所述底部支座的上部设置一与所述限位插柱适配的插接孔,限位插柱下端套置在插接孔内,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套置在所述限位插柱内。
[0008]进一步地,在所述限位插柱的外围四周设置有四个支撑柱,在底部支座上部设置有与支撑柱对应的支撑套筒,在所述支撑柱底部设置有限位盘,所述限位盘套置在所述支撑套筒内。
[0009]进一步地,在相邻的两个支撑套筒之间固定设置有加固杆。
[0010]优选地,在所述导柱与底部支座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固座,所述加固座与导柱和底部支座之间均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地,在所述限位板的上平面和下平面中部均设置一凹槽,在所述壳体内部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凹槽相适配的导向杆,所述凹槽卡扣在对应的导向杆上。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该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通过底部支座和顶部支座压缩第一减震弹簧,使得第一减震弹簧对装置所受到的震动力进行吸收,实现了对装置所受到震动力的初步吸收,通过传动座和挤压盘压缩第二减震弹簧,使得第二减震弹簧对装置所受到的震动力进行吸收,实现了对装置的二次减震,通过两组限位板拉伸第三减震拉簧,使得第三减震拉簧对装置所受到的震动力进行吸收,实现了对装置的多级减震,增强了装置的减震效果。
[0014]2、该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通过设置多组第一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弹簧和第三减震拉簧,增强了装置的减震效果,降低了震动力对装置所造成的影响,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限位插柱,实现了对顶部支座的限位,保证了装置在进行减震时装置整体的稳定性,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0015]3、该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通过设置导柱,实现了对传动座的移动限位,保证了传动座移动时的稳定性,保证了装置的减震效果,通过设置支撑柱和支撑套筒,实现了对顶部支座的移动限位,进一步的保证了顶部支座移动时的稳定性,进一步的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0]图中:1、底部支座;2、顶部支座;3、限位插柱;301、第一减震弹簧;4、支撑柱;5、限位盘;6、支撑套筒;7、导柱;8、挤压盘;9、第二减震弹簧;10、传动座;11、连板;12、连接板;13、限位板;14、第三减震弹簧;15、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1

3,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如图1所示),包括底部支座1、顶部支座2、第一减震机构、第二减震机构,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减震弹簧301,所
述第一减震弹簧301设置在所述底部支座1与顶部支座2之间,当顶部支座2受压时向下移动时,第一减震弹簧301被压缩,利用第一减震弹簧301的弹性压缩能力实现顶部支座2的减震缓冲效果,为便于实现顶部支座2在受下后实现稳定向下移动,在此,在顶部支座2的底平面中部设置一限位插柱3,在所述底部支座1的上部设置一与所述限位插柱3适配的插接孔,限位插柱3下端套置在插接孔内,顶部支座2在进行上下移动过程中,限位插柱3的底部始终套置在插接孔内,利用限位插柱3继而实现顶部支座2的上下移动导向限位,为进一步提高顶部支座2的上下稳定性,在此,在所述限位插柱3的外围四周设置有四个支撑柱4,在底部支座1上部设置有与支撑柱4对应的支撑套筒6,支撑柱4在支撑套筒6内能够进行上下自由滑动,在所述支撑柱4底部设置有限位盘5,所述限位盘5套置在所述支撑套筒6内,限位盘5的外侧壁与支撑套筒6的内侧壁相贴合,通过支撑套筒6对限位盘5的滑动限位作用,实现支撑柱4的上下滑动限位,从而可实现顶部支座2的上下滑动限位,为提高各支撑套筒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相邻的两个支撑套筒6之间固定设置有加固杆;所述第一减震弹簧301套置在所述限位插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其特征是,包括底部支座、顶部支座、第一减震机构、第二减震机构,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设置在所述底部支座与顶部支座之间,若干组所述第二减震机构设置在所述底部支座的圆周外侧壁上,每一组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均包括导柱、传动座、第二减震弹簧、连板,所述导柱的一端沿着底部支座的径向方向与底部支座固定连接,在导柱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一挤压盘,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和传动座均套置在所述导柱上,且第二减震弹簧卡置在所述挤压盘与传动座之间,所述连板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传动座铰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部支座铰接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桥梁设计用的减震支座,其特征是,在相邻的两个传动座之间设置一第三减震机构,所述第三减震机构包括壳体、第三减震拉簧、连接板,所述第三减震拉簧套置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第三减震拉簧的一端均固定设置一限位板,两个连接板分别套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限位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其相邻的所述传动座固定连接。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继伟徐成成郁树杰翟永前王依茗
申请(专利权)人: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