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冷却装置及电池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2091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43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芯冷却装置及电池系统,本申请提供的电芯冷却装置包括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以及连通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的连接管组,第一液冷板贴设于电芯的底面,多个第二液冷板沿着电芯的排列方向间隔设置并贴设于电芯的侧面。冷却液能够从第一液冷板通过对应的连接管组进入第二液冷板,且第二液冷板内的冷却液能够通过对应的连接管组回流至第一液冷板。本申请提供的电芯冷却装置及电池系统,解决了冷却液在散热通道内流动时容易与散热通道内的气体发生混合,进而降低了散热板的散热效果的问题。散热效果的问题。散热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冷却装置及电池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系统
,特别是一种电芯冷却装置及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本申请涉及电池系统
,电芯放电时会产生电阻热和电化学热等,为了保证电芯的使用性能,通常会在电芯的外表面设置多个散热板对电芯进行散热,具体地,散热板内设有散热通道,冷却液能够通过散热通道并带走电芯产生的热量。但是,冷却液在散热通道内流动的过程中容易与散热通道内的气体发生混合,从而影响冷却液的散热性能,进而降低了散热板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芯冷却装置及电池系统,以解决冷却液在散热通道内流动时容易与散热通道内的气体发生混合,进而降低了散热板的散热效果的问题。
[0004]具体地,一种电芯冷却装置,用于对多个沿着电芯的厚度方向排列的电芯进行散热。电芯冷却装置包括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以及连通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的连接管组,第一液冷板贴设于电芯的底面,多个第二液冷板沿着电芯的排列方向间隔设置并贴设于电芯的侧面,冷却液能够从第一液冷板通过对应的连接管组进入第二液冷板,且第二液冷板内的冷却液能够通过对应的连接管组回流至第一液冷板。第一液冷板设有第一主流道和第二主流道,第一主流道和第二主流道沿着电芯的排列方向延伸,冷却液能够从第一主流道通过对应的连接管组进入第二液冷板,且第二液冷板内的冷却液能够通过对应的连接管组回流至第二主流道。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板还设有分流道,分流道连通第一主流道和第二主流道,且多个分流道沿着电芯的排列方向分布。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增强了第一液冷板与电芯底面的换热效果。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流道呈蛇形。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冷却液在分流道内与电芯发生更加充分地热交换。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板包括盖板和流道板,流道板的一端设有多个凹槽,盖板盖设于凹槽的槽口处并与凹槽的内壁配合形成第一主流道、第二主流道和分流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增强了流道板的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了第一液冷板的加工难度。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管组包括进液管和出液管,进液管一端连通第一主流道,另一端连通第二液冷板的进液端,出液管一端连通第二液冷板的出液端,另一端连通第二主流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如此设置,便于冷却液通过第一液冷板分别进入多个第二液冷板,及通过多个第二液冷板汇集进入第一液冷板。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进液集流管和出液集流管,进液集流管和出液集流管连接于第一液冷板,进液集流管设于第一主流道的进液端,冷却液能够通过进液集流管进入第一主流道;出液集流管设于第二主流道的出液端,冷却液能够通过出液集流管流出
第二主流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冷却液能够通过进液集流管进入第一主流道。出液集流管设于第二主流道的出液端,冷却液能够通过出液集流管流出第二主流道。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液冷板沿着电芯的宽度方向凸出于电芯的两侧形成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进液管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出液管连接于第二连接部。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降低了进液管与第二液冷板的连接难度。并且出液管与第二液冷板的连接难度。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液冷板设有连通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换热通道,多个换热通道沿着电芯的高度方向并列设置,冷却液能够通过换热通道的侧壁与电芯进行热交换。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使得冷却液在第二液冷板内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高了第二液冷板的散热效果。
[0012]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系统,该电池系统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芯冷却装置。
[0013]在本申请提供的电芯冷却装置中,冷却液能够通过第一液冷板与电芯底面发生热交换,且第一液冷板内的冷却液通过对应的连接管组进入第二液冷板,并通过第二液冷板与电芯侧面发生热交换,换热后的冷却液通过对应的连接管组回流至第一液冷板。
[0014]由于第一液冷板贴设于电芯底面,第二液冷板贴设于电芯的侧面。因此,当
[0015]冷却液从第一液冷板流入第二液冷板时,冷却液在连接管组内由下往上冲注,在重力的作用下,冷却液的水平面能够相对平稳地上升。如此,可避免冷却液流动过程中冲击到连接管组内壁或者第二液冷板内壁与连接管组或者第二液冷板内地空气发生混合,进而影响冷却液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电芯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液冷板的剖视图。
[0020]附图标记:1、第一液冷板;11、第一主流道;12、第二主流道;13、分流道;14、盖板;141、进液口;142、出液口;143、第一接口;144、第三接口;15、流道板;151、凹槽;2、第二液冷板;21、第一连接部;211、第二接口;22、第二连接部;221、第四接口;23、换热通道;24、第二分隔条;3、连接管组;31、进液管;32、出液管;4、进液集流管;5、出液集流管;6、电芯的厚度方向;7、电芯的高度方向;8、电芯的宽度方向;9、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
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冷却装置,用于对多个沿着电芯的厚度方向(6)排列的电芯(9)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液冷板(1)、第二液冷板(2)以及连通所述第一液冷板(1)和所述第二液冷板(2)的连接管组(3),所述第一液冷板(1)贴设于电芯(9)的底面,多个所述第二液冷板(2)沿着电芯(9)的排列方向间隔设置并贴设于电芯(9)的侧面,冷却液能够从第一液冷板(1)通过对应的连接管组(3)进入第二液冷板(2),且第二液冷板(2)内的冷却液能够通过对应的连接管组(3)回流至第一液冷板(1),所述第一液冷板(1)设有第一主流道(11)和第二主流道(12),所述第一主流道(11)和所述第二主流道(12)沿着电芯(9)的排列方向延伸,冷却液能够从所述第一主流道(11)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管组(3)进入所述第二液冷板(2),且所述第二液冷板(2)内的冷却液能够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管组(3)回流至所述第二主流道(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1)还设有分流道(13),所述分流道(13)连通所述第一主流道(11)和所述第二主流道(12),且多个所述分流道(13)沿着电芯(9)的排列方向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分流道(13)呈蛇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1)包括盖板(14)和流道板(15),所述流道板(15)的一端设有多个凹槽(151),所述盖板(14)盖设于所述凹槽(151)的槽口处并与所述凹槽(151)的内壁配合形成所述第一主流道(11)、第二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辉蔡建军强心双苏立擂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凌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