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载人潜水器抛载装置及其抛载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0838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用途载人潜水器抛载装置及其抛载方法,包括基座,基座内沿着周向间隔布设多个插片,从下向上伸至基座内安装压载组件,压载组件包括内外嵌套的小压载和大压载,小压载挂装支承于大压载内部,单个插片均沿着径向插装至伸入基座内的大压载端部,经由插片的插装使得大压载支承于基座并相对固定;还包括动力机构,动力机构驱使多个插片同步径向向内或径向向外移动,径向向内移动的插片将解除大压载对于小压载的挂装支承,径向向外移动的插片将脱离大压载而解除基座对于大压载的支承;从而能够通过插片的不同方向移动,实现压载组件不同形式的抛载,整体结构简化,紧凑巧妙,使用方便,大大满足于潜水器上潜下浮和应急抛载的需要。和应急抛载的需要。和应急抛载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用途载人潜水器抛载装置及其抛载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潜水器
,尤其是一种多用途载人潜水器抛载装置及其抛载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载人潜水器是深海探测和开发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用于水下资源勘探、海底科考、海洋生物及矿物采样等任务。
[0003]载人潜水器携带能源有限,一般通过无动力方式实现上潜下浮的功能。潜水器下潜时,由于自身重量大于浮力,实现负浮力下潜;当潜水器下潜至接近预定作业位置时,通常会通过一套抛载装置抛弃下潜压载,以使得潜水器的水下重量与自身浮力近似平衡;当潜水器完成作业任务需上浮时,则通过另一套抛载装置抛弃上浮压载,以使得潜水器水下重量小于自身浮力,实现正浮力上浮。另外,当潜水器无法正常抛载或存在危险情况时,则还需另外的应急抛载装置完成抛载功能。
[0004]现有技术中,载人潜水器的上潜和下浮会分别配设一套专用的抛载装置,分别用于下潜和上浮情况下的抛载;并且应急抛载通过另外的执行元件执行。也就是说,现有潜水器的各类抛载装置在抛弃压载时均需两个以上或是多个执行元件,系统复杂性高。
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用途载人潜水器抛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2),基座(2)内沿着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插片(32),从下向上伸至基座(2)内安装有压载组件(4),压载组件(4)包括有内外嵌套的小压载(42)和大压载(41),小压载(42)挂装支承于大压载(41)内部,单个插片(32)均沿着径向插装至伸入基座(2)内的大压载(41)端部,经由插片(32)的插装使得大压载(41)支承于基座(2)并相对固定;还包括动力机构(1),动力机构(1)驱使多个插片(32)同步径向向内或径向向外移动,径向向内移动的插片(32)将解除大压载(41)对于小压载(42)的挂装支承,径向向外移动的插片(32)将脱离大压载(41)而解除基座(2)对于大压载(41)的支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载人潜水器抛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压载(41)贯穿轴向开设有竖向布设的中心孔(411),中心孔(411)包括有上部的大孔部(4111),大孔部(4111)底端与下方小孔部(4113)之间形成台阶面(4112);所述小压载(42)顶端侧向延伸形成挂装部(423),小压载(42)的挂装部(423)从下向上穿过小孔部(4113)后,小压载(42)以轴向为中心相对于大压载(41)转动,使得挂装部(423)底面与台阶面(4112)相抵接触实现挂装;所述大孔部(4111)周向壁面上贯穿开设有供插片(32)插装的径向孔(412),插片(32)内端头正对着小压载(42)的挂装部(42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用途载人潜水器抛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压载(41)小孔部(4113)和小压载(42)挂装部(423)设置为尺寸相配的矩形结构,挂装部(423)向上穿过小孔部(4113)后随着小压载(42)转动,使得挂装部(423)相对于小孔部(4113)周向位置错开而挂装于台阶面(4112)上;朝向小压载(42)的插片(32)内端头设置为外凸弧形结构(32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载人潜水器抛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压载(41)包括大压载本体(414),大压载本体(414)顶面向上延伸有伸入基座(2)并与插片(32)插装的凸台(413);小压载(42)包括有小压载本体(421),小压载本体(421)顶面经由颈部(422)衔接有挂装部(423),颈部(422)的截面尺寸小于挂装部(423)的截面尺寸。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载人潜水器抛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结构的中间盘(33),沿着径向内外贯穿中间盘(33)开设有供插片(32)插装的插槽(331),单个插片(32)顶面向上或底面向下延伸有凸柱(321),中间盘(33)上开设有供凸柱(321)穿过并移动的径向槽(332);所述中间盘(33)上方和下方分别叠层布设有同为环形结构的驱动盘(31),驱动盘(31)上开设有供凸柱(321)插装移动的导向槽(312),导向槽(312)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云祥李玲珑陈志达季红涛李邦鹏周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