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0595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包括容器(1)、进水管(2)、出清管(5)和排渣机构;容器用于容纳污水和加入的水处理剂,且容器作为混凝反应的反应器,还作为沉淀池;进水管用于将污水导入到容器中;出清管用于将上清液导出,出清管横向穿过容器外壁设置,或者出清管竖向插装在容器中;排渣机构用于将容器底部的沉淀物导出容器。该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易于实施,实施成本低,适合推广。适合推广。适合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污水处理,如养猪场的粪污水处理,一般是粗放型的连续处理,如挖有多个反应池,曝气池,沉淀池等,对污水进行处理,这样加入水处理剂的后,水处理剂没有搅拌,无法充分与污水反应,效率低,另外,新的污水源源不断的来,清水源源不断的流出,整个系统的工作无法精确控制,总而言之,水处理剂浪费严重,处理成本高,效率低,水处理的效果差,很难稳定可靠的输出清水。
[0003]另外有一种基于升降过滤机构的智能水处理装置,这种装置水处理效果较好,但是,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推广难度较大。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简易式的水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该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易于推广,水处理效果好。
[0006]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0007]一种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包括容器、进水管、出清管和排渣机构;
[0008]容器用于容纳污水和加入的水处理剂,且容器作为混凝反应的反应器,还作为沉淀池;
[0009]进水管用于将污水导入到容器中;
[0010]出清管用于将上清液导出,出清管横向穿过容器外壁设置,或者出清管竖向插装在容器中;
[0011]排渣机构用于将容器底部的沉淀物导出容器。
[0012]还包括加药机构,所述的加药机构用于将水处理剂加入到容器中,所述的水处理剂用于与污水混合并产生絮凝反应而形成能沉淀的絮状物。可以通过带阀门的加药管加药,或将盛有水处理剂的溶液桶向容器中倾倒。
[0013]进水管为自流进水管,进水管上设有手动或电动阀门;
[0014]或者,进水管与液泵对接,用于将集污池中的污水抽入到容器中。
[0015]排渣管为自流管,排渣管上设有手动或电动阀门;
[0016]或者排渣管与排污泵对接,用于将容器底部的沉淀物抽出。
[0017]加药机构包括溶液桶和与溶液桶相连的加药管;
[0018]加药管上设有手动或电动的液阀,或者加药管与液泵相连,通过液泵将水处理剂抽到容器中。
[0019]容器的底部形状为上大下小的斗形。便于沉淀物(污泥)向下集中。
[0020]容器内设有搅拌装置。
[0021]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和搅拌轴下端连接的桨叶。优选的,搅拌轴竖直设置,也可以非竖直设置,形成漩涡或对流,加强混合效果。
[0022]进水管的出水端与加药管之间具有一个非零的夹角,能将污水与水处理剂在进水时直接混合。优选的,进水管水平设置,加药管竖直设置,这样药液与进入的污水直接混合后进入容器,增强混合效果。
[0023]出清管为自流管,自流管上设有手动或电动阀门;
[0024]或者,出清管与抽液泵相连,用于将容器上层的清液抽出。
[0025]有益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具有以下特点:
[0027](1)采用简易式的结构,成本低。
[0028]主体机构只需一个容器,再配合一些阀门,液泵等,实现了水处理的整个流程的控制。
[0029](2)采用间歇式的处理理念,节约成本,提高水处理质量
[0030]间歇式处理是指化整为零式的处理,这样污水和水处理剂按比例混合,这样使得水处理药剂的药效能发挥到极致,避免水处理浪费,药剂与水充分混合,也能保障水处理的质量。
[0031](3)采用手动或自动控制,控制方便
[0032]采用手动控制、继电控制电路或MCU实现全程控制,采用自动控制时,无需人工干预,循环工作,整个流程精确可控,具有显著优势。采用手动控制时,适合于污水量较少的场合。
[0033]总而言之,这种电动式水处理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成本低,效果好,易于推广应用。
[0034]本方案的最有益的效果在于,采用絮凝过滤装置,尤其是基于智能水处理模组的絮凝过滤装置,极大的降低污水的各项指标(如COD和氨氮等),再用后面的深度工艺(DTRO和三维电解)处理就能达到净水标准,从整体上代替了传统的生化工艺,相比传统生化工艺的不可控,受环境,投入消化菌量等多因素的影响较大,本专利技术的整个设备和工艺完全可控,而且因为三维电解技术与环境温度几乎无关能实现全天候的运行以及完全可靠的达标排放,而且相关指标远远优于相关标准。本专利技术将各项技术完美的综合在了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实践也证明取得的效果非常理想,详见后文的检测报告。
[0035]另外,智能模组的特点:
[0036]1.水处理装置(水处理单元)结构紧凑,一体式结构;占用空间小;便于灵活配置;
[0037]2.自动化运行;可以无人值守;远程监控;
[0038]设备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能自动化运行,能实现无人值守,控制器连接有通信模块后,可以实现远程控制,现场的数据能传输到远程服务器或数据终端(如智能手机),能实现远程监视;因此,自动化程度高,数字化程度高;
[0039]也可以采用模拟的继电控制系统实现控制,具体控制为现有成熟技术。
[0040]3.采用模块式理念,模块式运行;
[0041]可以灵活并联或级联;模块式运行,便于后期维护;
[0042]整个流程易于控制,能采集各参数,根据采集的参数进行动作,因而处理效率高。通过自检实现设备故障预警,联网控制,远程参数采集,能实现COD自动监测。
[0043]液位传感器,可以是磁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或光传感器(如红外对射管等)。
[0044]本方案的核心特点:间歇式处理,循环动作;且滤芯上升时旋转,加强清洗的效果。
[0045]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智能水处理系统,能基于MCU或继电保护器件实现,自动化程度高,能实现对废水或待净化的水做精细化的处理,易于实施,结构紧凑,便于灵活移动和组合,是对现有水处理设备的重大改进,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46]图1为系统总体结构示意图;
[0047]图2为水处理装置总体结构示意图;
[0048]图3为进水管与加药管呈一个角度设置的示意图;
[0049]图4为进水管与加药管垂直设置的示意图;
[0050]图5为基于MCU的智能水处理装置控制框图。
[0051]图6为继电系统控制框图;
[0052]图7为继电系统总流程图。
[0053]图8为加污水控制模块示意图;
[0054]图9为加药控制模块示意图;
[0055]图10为出清控制模块示意图;
[0056]图11为排渣控制模块示意图;
[0057]图12为检测报告中的水质检测参数;
[0058]图13为各种水样的实拍照片;
[0059]图14为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1)、进水管(2)、出清管(5)和排渣机构;容器用于容纳污水和加入的水处理剂,且容器作为混凝反应的反应器,还作为沉淀池;进水管用于将污水导入到容器中;出清管用于将上清液导出,出清管横向穿过容器外壁设置,或者出清管竖向插装在容器中;排渣机构用于将容器底部的沉淀物导出容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药机构,所述的加药机构用于将水处理剂加入到容器中,所述的水处理剂用于与污水混合并产生絮凝反应而形成能沉淀的絮状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管为自流进水管,进水管上设有手动或电动阀门;或者,进水管与液泵对接,用于将集污池中的污水抽入到容器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絮凝物沉淀的手动式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渣管为自流管,排渣管上设有手动或电动阀门;或者排渣管与排污泵对接,用于将容器底部的沉淀物抽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伟黄美成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迪易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