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态镶块,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侧壁,两侧壁之间的前上部设有前横梁,两侧壁之间的后下部设有后横梁,前横梁和后横梁之间通过连接壁连接在一起,该连接壁位于两侧壁之间,所述连接壁将两侧壁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下容置空间和上容置空间两部分;其中一个侧壁的外端面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另一个侧壁的外端面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插槽。可将该生态镶块结合到两混凝土桩之间;上容置空间和下容置空间给鱼虾贝类动物提供较大的栖息空间,同时也给植物的生长提供宽阔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生态护岸。及一种生态护岸。及一种生态护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镶块及生态护岸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各类建筑结构体系的桩基基础工程的
,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在相邻两桩之间的生态镶块,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生态护岸,主要用于江河湖海的岸堤防护。
技术介绍
[0002]大型的地下建筑、边坡、隧道、港口码头岸墙及河道护岸的整治等,这些建筑物在施工时均需对自身或四周建筑物的基础实施临时性或永久性的围护。目前常采用的岸堤防护墙大多采用多个钢筋混凝土圆形桩结合水泥搅拌桩之后插入土壤形成围护墙,也有采用多个T形桩或U形板桩或采用SMW工法制成的水泥搅拌桩插入土壤形成围护墙。
[0003]以U形板桩为例,包括桩身,桩身由顶部、位于顶部左右两侧并向下倾斜延伸的腰部、及位于两个腰部底部并向外水平延伸的下翼缘组成,桩身的横截面为由顶部、两个腰部及两个下翼缘构成的几字形。因桩与桩之间结合紧密,使得水几乎不能渗透过这种防护墙结构,将岸堤与河流完全阻断,破坏了河堤的生态平衡。
[0004]针对前述现状,有人专利技术了具有水土交换功能的生态环保型堤岸防护墙,其在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桩通过筋槽插配结构拼接后,在其拼接处形成前后贯通以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或者在U形板桩中靠近桩头位置处的两个所述腰部上开有多个沿厚度方向贯穿用以水体交换的生态孔。生态孔主要是保证水体交换,鱼虾等动物栖息的场所。
[0005]然前述渗水通道或生态孔,其供植物生长的空间极其有限,仅具备水体交换,及供鱼虾等动物栖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全新的并能提供较大植物生长空间的生态镶块,该生态镶块方便连接在两混凝土桩之间。
[0007]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态镶块,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侧壁,两侧壁之间的前上部设有前横梁,两侧壁之间的后下部设有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后横梁之间通过连接壁连接在一起,该连接壁位于两侧壁之间,所述连接壁将两侧壁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下容置空间和上容置空间两部分;其中一个侧壁的外端面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另一个侧壁的外端面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插槽。
[0008]作为优选,上述本体为混凝土预制件。混凝土预制件具有强度高、重量重、耐腐蚀强、制造方便等优点,当然本体也可以采用其它材质制成。
[0009]进一步改进,上述连接壁由前至后向下倾斜设置。连接壁倾斜设置使得下容置空间的顶壁向上向外倾斜,同时使得上容置空间的底壁向上向外倾斜,这样可引导下容置空间和上容置空间内植物向上向外生长出来,植物的枝条会显露出护岸的外端面,使得护岸更具观赏性、美化堤岸。
[0010]进一步改进,上述侧壁的后部具有向外延伸的凸部。向外延伸的凸部可以与构成
护岸的混凝土桩完成搭接,与混凝土桩更好结合,增强其与混凝土桩结合的可靠性。
[0011]更进一步改进,上述本体的顶面具有上锚固孔,本体的底面具有下锚固孔。当各本体依高度叠放时,可以在本体顶面的锚固孔内填入水泥浆,当上部本体叠放后,水泥浆会进入下锚固孔,水泥浆凝固后会在上、下锚固孔内形成锚固结构,确保各本体之间上下结合更牢靠。类似砖块砌墙的方式。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生态镶块的优点在于:其两侧的第一凸筋和第一插槽能与构成护岸的混凝土桩侧面的凸筋和插槽配合,可将该生态镶块结合到两混凝土桩之间;另外上容置空间和下容置空间的设置,能使河流与岸堤上土壤进行水分交换,上容置空间和下容置空间给鱼虾贝类动物提供较大的栖息空间,同时也给植物的生长提供宽阔空间。
[001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使河流与岸堤上土壤进行水分交换的生态护岸,本护岸不仅牢固,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还利于岸堤的生态平衡。
[0014]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态护岸,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的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混凝土桩之间设有多块沿高度方向叠加在一起的生态镶块,所述生态镶块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与混凝土桩之间通过筋槽插配结构拼接在一起,所述筋槽插配结构包括设于本体一侧的第一凸筋、设于本体另一侧的第一插槽、设于混凝土桩体一侧的第二凸筋、设于混凝土桩体另一侧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一凸筋插设在第二插槽内,所述第二凸筋插设在第一插槽内,所述本体具有开口朝前的供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的容置空间。
[0015]进一步改进,上述本体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侧壁,两侧壁之间的前上部设有前横梁,两侧壁之间的后下部设有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后横梁之间通过连接壁连接在一起,该连接壁位于两侧壁之间,所述连接壁将两侧壁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下容置空间和上容置空间两部分,位于下方的本体上的上容置空间与位于上方相邻的本体上的下容置空间彼此连通;所述第一凸筋设于一个侧壁的外端面并沿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插槽设于另一个侧壁的外端面并沿高度方向延伸。上容置空间和下容置空间拼合后,形成更大的容置空间,更利于植物生长。
[0016]进一步改进,上述连接壁由前至后向下倾斜设置。连接壁倾斜设置使得下容置空间的顶壁向上向外倾斜,同时使得上容置空间的底壁向上向外倾斜,这样可引导下容置空间和上容置空间内植物向上向外生长出来,植物的枝条会显露出护岸的外端面,使得护岸更具观赏性、美化堤岸。
[0017]为使得各生态镶块相互之间结合更稳固,上述本体的顶面具有上锚固孔,本体的底面具有下锚固孔,位于下方的本体上的上锚固孔和位于上方相邻的本体上的下锚固孔之间通过混凝土锚固件锚固在一起。
[0018]作为优选,上述混凝土桩为U型板桩,U型板桩由顶部、位于顶部左右两侧并向外倾斜延伸的腰部、及位于两个腰部底部并向外水平延伸的下翼缘组成,所述桩身的横截面为由顶部、两个腰部及两个下翼缘构成的几字形,顶部、两个腰部一起围成的U形槽;所述本体的侧壁的后部具有向外延伸的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下翼缘相互搭接。凸部与下翼缘相互搭接能加强生态镶块与混凝土桩相互连接牢靠性,时整个护岸整体性更强。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生态护岸的优点在于:相邻两混凝土桩之间设有多块沿高度
方向叠加在一起的生态镶块,生态镶块位于河道基底的上方,生态镶块两侧的第一凸筋和第一插槽能与构成护岸的混凝土桩侧面的凸筋和插槽配合,可将该生态镶块结合到两混凝土桩之间,另外容置空间的设置,能使河流与岸堤上土壤进行水分交换,容置空间给鱼虾贝类动物提供较大的栖息空间,同时也给植物的生长提供宽阔空间,容置空间的开口朝前,利于植物向外生长出来,植物的枝条会显露出护岸的外端面,使得护岸更具观赏性、美化堤岸。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生态镶块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21]图2为生态镶块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22]图3为生态镶块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3]图4为生态护岸实施例的正视图;
[0024]图5为生态护岸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5]图6为图5的A
‑
A向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镶块,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侧壁(11),两侧壁(11)之间的前上部设有前横梁(12),两侧壁(11)之间的后下部设有后横梁(13),所述前横梁(12)和后横梁(13)之间通过连接壁(14)连接在一起,该连接壁(14)位于两侧壁(11)之间,所述连接壁(14)将两侧壁(11)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下容置空间(2a)和上容置空间(2b)两部分;其中一个侧壁(11)的外端面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3a),另一个侧壁(11)的外端面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插槽(4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为混凝土预制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壁(14)由前至后向下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1)的后部具有向外延伸的凸部(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顶面具有上锚固孔(5a),本体(1)的底面具有下锚固孔(5b)。6.一种生态护岸,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的混凝土桩(6),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混凝土桩之间设有多块沿高度方向叠加在一起的生态镶块,所述生态镶块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与混凝土桩(6)之间通过筋槽插配结构拼接在一起,所述筋槽插配结构包括设于本体(1)一侧的第一凸筋(3a)、设于本体(1)另一侧的第一插槽(4a)、设于混凝土桩体(6)一侧的第二凸筋(3b)、设于混凝土桩体(6)另一侧的第二插槽(4b),所述第一凸筋(3a)插设在第二插槽(4b)内,所述第二凸筋(3b)插设在第一插槽(4a)内,所述本体(1)具有开口朝前的供动物栖息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奇,李涛涛,金发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禺预制构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