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胶体植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0094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面部胶体植入器;包括操作手柄、向前连接在操作手柄前端的硬质连接杆、朝前安装在硬质连接杆前端的的抓钳及用以控制抓钳自动闭合以夹取面部胶体的控制构件;抓钳开合方向与硬质连接杆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控制构件连接在所述抓钳与所述操作手柄之间。效果:控制构件能控制抓钳自动闭合,以紧紧夹取所要使用的面部胶体,夹取稳定性好,所夹取的面部胶体在通过所建立的手术通道推送塞入至患者面部内具有一定深度的手术部位的过程中不易晃动移位,能快速并准确的被推送塞入至患者面部内具有一定深度的手术部位准确位置,使得使用效果好,进而,本申请确实实用性强,实用效果极佳。用效果极佳。用效果极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面部胶体植入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用器具
,尤其涉及一种面部胶体植入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面部皮肤组织会开始逐渐松弛下垂,主要表现为25岁以后,皮肤血液循环开始变慢,皮下组织脂肪层也开始变得松弛而欠缺弹性,即使体重没有增加,从耳垂到下巴的面部线条也开始逐渐变得松松垮垮,不再流畅分明,侧面看尤其明显,特别是40岁以后的女性,面部组织下垂严重,出现老化状态。
[0003]目前,整形行业用于面部提升的方法较多,例如:使用硅胶弹力线进行面部提升,但硅胶弹力线刚开始进入人体组织后有紧绷感,时间一长,弹性消失回复原状,达不到提升效果,而且硅胶也是不可降解的,其不被人体吸收。
[0004]也有使用传统锯齿线进行面部提拉整形,但由于面部整形锯齿线上的锯齿数量少,以及锯齿线的尺寸单一,不能满足所有患者能做面部提升,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提拉皮肤力度不够,术后容易滑落,提升效果不明显。
[0005]为此,面部胶体(微拉美)2000应运而生,并如本申请的说明书附图1所示,其一般为呈扁平长条状结构,其尾端设有拉线60,其表面均匀设有多根适于刺入患者面部内组织以防滑脱的斜齿70及与多根相应斜齿70相交错分布的利于患者面部内肉芽组织生长的生长孔80,其是由多齿状的可吸收性材料制作而成,是一种生物材料,能配合ACME

TEA生成太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断活性氧和羰基的形成,且能清除脂质过氧化丙烯醛等有毒物质,并保护角质形成细胞免受破坏性的紫外线辐射,而在皮肤热损伤过程中发现,其不仅可调节结缔组织的含量,还能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因此,其在现有技术已经被广为应用。
[0006]而对于面部皮肤松弛下垂的患者,在将面部胶体(微拉美)2000植入到患者面部内,以对患者面部做提升手术时,通常则使用镊子相关器具将其夹取并通过所建立的手术通道推送塞入至患者面部内具有一定深度的手术部位,所使用的镊子尖端狭小,其夹取面部胶体(微拉美)2000时,夹取稳定性不好,所夹取的面部胶体(微拉美)2000在通过所建立的手术通道推送塞入至患者面部内具有一定深度的手术部位的过程中容易晃动移位,使得不能快速并准确的被推送塞入至患者面部内具有一定深度的手术部位准确位置,使得使用效果差,并且,所使用的镊子尺寸较大,在张开后并退出相应所建立的手术通道时,所建立的手术通道及手术创口均需要足够的大,这样才能便于张开后的镊子退出,如此,在手术创口很大时,即使得患者面部容易留疤痕,使得使用效果依然欠佳。
[0007]对此,本专利申请人特意研发出本申请,以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面部胶体植入器。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面部胶体植入器,包括操作手柄、向前连接在所述操作手柄前端的不可弯折的硬质连接杆、朝前安装在所述硬质连接杆前端的的抓钳及用以控制所述抓钳自动闭合以夹取面部胶体的控制构件;
[0010]所述抓钳开合方向与所述硬质连接杆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控制构件连接在所述抓钳与所述操作手柄之间。
[0011]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面部胶体植入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抓钳包括第一夹爪、第二夹爪、转轴及扭簧;
[0013]所述硬质连接杆为中空结构,其前端形成为敞口;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相交叉设置,且其前端相齐平,其后端均从所述硬质连接杆前端敞口伸入其内;所述第一夹爪中上部与所述第二夹爪中下部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两端均固设至所述硬质连接杆前端内壁;所述扭簧穿套于所述转轴外,其第一扭力端与所述第一夹爪内端面相抵,其第二扭力端与所述第二夹爪内端面相抵,以撑开所述第一夹爪前端与所述第二夹爪前端,以使所述第一夹爪前端与所述第二夹爪前端在初始时呈张开状态;
[0014]所述控制构件前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夹爪后端及所述第二夹爪后端。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夹爪前半部分内端面向内凹陷以形成用以夹取面部胶体的第一限位卡槽,所述第一限位卡槽前端开设有第一缺口槽;所述第二夹爪前半部分内端面向内凹陷以形成用以夹取面部胶体的第二限位卡槽,所述第二限位卡槽前端开设有第二缺口槽。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限位卡槽内底面均匀凸设有多根垂直于其前后方向的第一防脱齿条;所述第二限位卡槽内底面均匀凸设有多根垂直于其前后方向的第二防脱齿条。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限位卡槽的前后长度及所述第二限位卡槽的前后长度均为L;所述第一限位卡槽的宽度及所述第二限位卡槽的宽度均为D;所述L=0.5cm

2.0cm;所述D=0.5cm

0.8cm。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L=1.0cm;所述D=0.7cm。
[001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构件包括握板及钢丝绳;
[0020]所述握板设于所述操作手柄正上方,其前端与所述操作手柄前端转动连接;
[0021]所述硬质连接杆后端顶壁开设有过孔;所述钢丝绳穿设于所述硬质连接杆内,其后端伸出所述过孔并连接至所述握板前中部,其前端位于所述硬质连接杆内,并分叉形成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至所述第一夹爪后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至所述第二夹爪后端;
[0022]当握紧所述握板与所述操作手柄,以向后拉紧所述钢丝绳时,所述第一夹爪前端与所述第二夹爪前端相靠拢,以形成闭合状态。
[002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构件还包括按压弹簧;
[0024]所述按压弹簧上端与所述握板下底面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按压弹簧下端与所述操作手柄上顶面后端固定连接。
[002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握板前端两侧分别向下设有一连接耳;两所述连接耳下端对应转动连接至所述操作手柄两侧面。
[002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操作手柄外壁设有防滑纹路,且所述操作手柄后端向后连接有挂环。
[002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8]为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9]图1是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的面部胶体(微拉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本技术面部胶体植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部胶体植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手柄、向前连接在操作手柄前端的不可弯折的硬质连接杆、朝前安装在硬质连接杆前端的抓钳及用以控制抓钳自动闭合以夹取面部胶体的控制构件;抓钳开合方向与硬质连接杆长度方向相垂直;控制构件连接在抓钳与操作手柄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部胶体植入器,其特征在于,抓钳包括第一夹爪、第二夹爪、转轴及扭簧;硬质连接杆为中空结构,其前端形成敞口;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相交叉设置,其前端相齐平,其后端均从硬质连接杆前端敞口伸入其内;第一夹爪中上部与第二夹爪中下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转轴两端均固设至硬质连接杆前端内壁;扭簧穿套于转轴外,其第一扭力端与第一夹爪内端面相抵,其第二扭力端与第二夹爪内端面相抵,以撑开第一夹爪前端与第二夹爪前端,以使第一夹爪前端与第二夹爪前端在初始时呈张开状态;控制构件前端连接至第一夹爪后端及第二夹爪后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部胶体植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夹爪前半部分内端面向内凹陷以形成用以夹取面部胶体的第一限位卡槽,第一限位卡槽前端开设有第一缺口槽;第二夹爪前半部分内端面向内凹陷以形成用以夹取面部胶体的第二限位卡槽,第二限位卡槽前端开设有第二缺口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部胶体植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限位卡槽内底面均匀凸设有多根垂直于其前后方向的第一防脱齿条;第二限位卡槽内底面均匀凸设有多根垂直于其前后方向的第二防脱齿条。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天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