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49183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PRT车站,特别是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S1.拟定PRT车辆的结构参数;S2.基于PRT车辆的结构参数确定PRT泊位倾斜角度α、PRT车辆最小转弯半径r1、PRT车辆环形内半径r、PRT车辆环形外半径R和PRT车辆回转中心至PRT车辆后外角的水平距离Re;S3.确定所述PRT泊位车道的最小宽度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PRT车站,特别是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个人快速运输系统(Personal Rapid Transit,PRT)是一种个人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使用具有自我导航功能的小型车辆(每辆车大约乘坐1

8人),兼具轿车舒适、便捷和公交车低耗能、运输效率高的特点。PRT系统是一种小型车辆及其专用走行线路所组成的自动化小运量交通系统。PRT系统主要包括车辆、控制系统、车辆自动防护系统(AVP)、通信系统、充电系统、站台门系统等,其车站采用独特平面布置方式实现车辆的高效运行。
[0003]如图7所示,目前,很多PRT车站设计均是越行车道4一侧直接设置PRT泊位3,PRT车辆1在进出PRT泊位3时很容易与越行车道4上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而在目前研究中,在PRT泊位3和越行车道4之间设置PRT泊位车道也成为一种方案,但是,如何设计PRT泊位车道2的宽度成为目前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
技术介绍
存在如何设计PRT泊位车道的宽度的问题,提供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基于PRT车站,所述PRT车站包括进PRT泊位车道,所述PRT泊位车道的一侧设置有PRT泊位,所述PRT泊位车道的另一侧设置有越行车道,其中,所述PRT泊位用于PRT车辆停泊,所述越行车道用于PRT车辆通行,所述越行车道上的PRT车辆通过所述PRT泊位车道进入所述PRT泊位;
[0007]该设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0008]S1.拟定PRT车辆的结构参数;
[0009]S2.基于PRT车辆(1)的结构参数确定PRT泊位(3)倾斜角度α、PRT车辆(1)环形内半径r和PRT车辆(1)回转中心至PRT车辆(1)后外角的水平距离Re;
[0010]S3.基于PRT泊位(3)倾斜角度α、PRT车辆(1)环形内半径r和PRT车辆(1)回转中心至PRT车辆(1)后外角的水平距离Re确定所述PRT泊位车道(2)的最小宽度W
d

[0011]本申请所述的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通过拟定PRT车辆的结构参数,并基于PRT车辆的结构参数确定PRT泊位倾斜角度α、PRT车辆环形内半径r和PRT车辆回转中心至PRT车辆后外角的水平距离Re,并以此确定所述PRT泊位车道的最小宽度W
d
,从而为PRT泊位车道的宽度的设计提供了指导,从而解决了如何设计PRT泊位车道的宽度的难题,为PRT泊位车道实际修建宽度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0012]优选地,所述PRT泊位倾斜角度α具体为:
[0013][0014]式中,α:PRT泊位倾斜角度;a:PRT车辆长度;b:PRT车辆宽度;c:停车间距;s1:PRT车辆停车安全距离。
[0015]优选地,所述PRT车辆环形内半径r具体为:
[0016][0017]式中,r:PRT车辆环形内半径;r1:PRT车辆最小转弯半径;l:PRT车辆轴距;b:PRT车辆宽度;n:PRT车辆前轮距。
[0018]优选地,在步骤S2中,基于PRT车辆(1)的结构参数还能确定PRT车辆(1)环形外半径R。
[0019]优选地,所述PRT车辆环形外半径R具体为:
[0020][0021]式中,R:PRT车辆环形外半径;l:PRT车辆轴距;d:PRT车辆前悬长度;
[0022]r:PRT车辆环形内半径;b:PRT车辆宽度。
[0023]优选地,PRT车辆回转中心至PRT车辆后外角的水平距离Re具体为:
[0024][0025]式中,Re:PRT车辆回转中心至PRT车辆后外角的水平距离;r:PRT车辆环形内半径;b:PRT车辆宽度;e:PRT车辆后悬长度。
[0026]优选地,所述PRT泊位车道的最小宽度W
d
具体为:
[0027][0028]式中,W
d
:所述PRT泊位车道的最小宽度;Re:PRT车辆回转中心至PRT车辆后外角的水平距离;r:PRT车辆环形内半径;c:停车间距;α:PRT泊位倾斜角度;S:PRT泊位出入口处与邻车安全距离;Z:PRT车辆与路缘石或墙体安全距离。
[0029]优选地,所述PRT泊位车道与越行车道端部相连通,所述PRT泊位车道与越行车道之间具有隔离带。
[0030]优选地,所述PRT泊位车道端部连通有缓存区。
[0031]优选地,所述PRT车辆(1)的结构参数包括PRT车辆(1)长度a;PRT车辆(1)宽度b;PRT车辆(1)轴距l;PRT车辆(1)前轮距n;PRT车辆(1)前悬长度d;PRT车辆(1)后悬长度e。
[003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3]1、本申请所述的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通过拟定PRT车辆的结构参数,并基于PRT车辆的结构参数确定PRT泊位倾斜角度α、PRT车辆环形内半径r和PRT车辆回转中心至PRT车辆后外角的水平距离Re,并以此确定所述PRT泊位车道的最小宽度W
d
,从而为PRT泊位车道的宽度的设计提供了指导,从而解决了如何设计PRT泊位车道的宽度的难题,为PRT泊位车道实际修建宽度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PRT车辆模型结构示意图。
[0035]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PRT车站布置分区示意图。
[0036]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PRT泊位倾角计算示意图。
[0037]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PRT泊位车道宽度计算示意图。
[0038]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附图4中M放大示意图。
[0039]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缓存区示意图。
[0040]图7是
技术介绍
的PRT车站布置分区示意图。
[0041]图标:1

PRT车辆;2

PRT泊位车道;3

PRT泊位;4

越行车道;5

隔离带;6

缓存区;7

付费区;8

非付费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004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44]实施例1
[0045]如图1

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基于PRT车站,如图2所示,所述PRT车站包括进PRT泊位车道2,所述PRT泊位车道2的一侧设置有PRT泊位3,所述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PRT车站,所述PRT车站包括进PRT泊位车道(2),所述PRT泊位车道(2)的一侧设置有PRT泊位(3),所述PRT泊位车道(2)的另一侧设置有越行车道(4),其中,所述PRT泊位(3)用于PRT车辆(1)停泊,所述越行车道(4)用于PRT车辆(1)通行,所述越行车道(4)上的PRT车辆(1)通过所述PRT泊位车道(2)进入所述PRT泊位(3);该设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S1.拟定PRT车辆(1)的结构参数;S2.基于PRT车辆(1)的结构参数确定PRT泊位(3)倾斜角度α、PRT车辆(1)环形内半径r和PRT车辆(1)回转中心至PRT车辆(1)后外角的水平距离Re;S3.基于PRT泊位(3)倾斜角度α、PRT车辆(1)环形内半径r和PRT车辆(1)回转中心至PRT车辆(1)后外角的水平距离Re确定所述PRT泊位车道(2)的最小宽度W
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RT泊位(3)倾斜角度α具体为:式中,α:PRT泊位(3)倾斜角度;a:PRT车辆(1)长度;b:PRT车辆(1)宽度;c:停车间距;s1:PRT车辆(1)停车安全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RT车辆(1)环形内半径r具体为:式中,r:PRT车辆(1)环形内半径;r1:PRT车辆(1)最小转弯半径;l:PRT车辆(1)轴距;b:PRT车辆(1)宽度;n:PRT车辆(1)前轮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基于PRT车辆(1)的结构参数还能确定PRT车辆(1)环形外半径R。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PRT车站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RT车辆(1)环形外半径R具体为:式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栋邓心宇赵恒王利军杨鸿铭李浩天关晟陶世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