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技术领域的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所述第二导流凸台的底部开设有集液槽,所述油池的顶部右侧连通固定有溢油管,所述溢油管的底端延伸入集液槽内固定装配有过滤器,所述溢油管的顶端连通固定有U型管,所述油池的顶部左侧连通固定有金属管,所述排水管内固定装配有排水阀,所述排气管的顶端固定装配有净化器,所述排气管内固定装配有气体单向阀,所述油池内腔右侧壁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油池的内腔右侧壁中间固定装配有第一液位传感器,油水分离速度快,分离纯净度高,在油水分离的过程中,内部的气体能够透过气体单向阀通过排气管导出,同时通过净化器对气体进行过滤净化。滤净化。滤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
,具体为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变电站内一般设有多台大型变压器,全部的变压器的含油量可达数百吨,变压器内的事故油若泄露而未及时处理,容易引发火灾等事故,因此现有的变电站一般都设有用于储存泄漏事故油的事故油池,事故油池内容易灌入大量的雨水或者地表水,形成含油污水,使得事故油池内的事故油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事故油池一般不具备油水分离的功能,需要人工周期性地抽取浮于含油污水上层的大部分的油液后,额外再配置油水分离装置进行余下含油污水的油水分离,比较麻烦且增加经济损耗,为此,我们提出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固定装配在地基内的油池,所述油池的内腔底部固定有第一导流凸台,所述油池的内腔顶部固定有第二导流凸台,所述第二导流凸台的底部开设有集液槽,所述油池的顶部右侧连通固定有溢油管,所述溢油管的底端延伸入集液槽内固定装配有过滤器,所述溢油管的顶端连通固定有U型管,所述油池的顶部左侧连通固定有金属管,所述进水管的顶端固定装配有给水泵,所述油池的左侧壁底部连通固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内固定装配有排水阀,所述油池的顶部连通固定有设置在进水管右侧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顶端固定装配有净化器,所述排气管内固定装配有气体单向阀,所述油池内腔右侧壁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油池的内腔右侧壁中间固定装配有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地基的顶部固定装配有电控箱。
[0005]优选的,所述电控箱和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气体单向阀、给水泵、排水阀通过电线电性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集液槽为漏斗型,且所述过滤器设置在集液槽内远离开口的一侧底部,且所述过滤器固定装配在第二导流凸台内,且所述溢油管的底端穿过油池顶部和过滤器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过滤器内腔固定有滤盘,所述滤盘内均匀开设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内侧壁上均匀设置有扰流板,所述过滤器的顶部固定装配有过滤网。
[0008]优选的,所述导向通道沿着滤盘圆周方向均匀设置,且所述扰流板交错设置在导流通道内,所述扰流板为向下倾斜15度的斜板,且所述扰流板上均匀开设有扰流通孔。
[0009]优选的,所述净化器的内腔侧壁上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装配有第一过滤筛、第二过
滤筛、HEPA过滤棉和活性炭吸附层,且所述净化器的内腔底部固定装配有负压风机,且所述负压风机和电控箱电性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净化器的顶部开设有和排气管上端固定装配的安装孔,且所述净化器的底部开设有排气孔。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凸台为倾斜10度的斜平台,且所述第一导流凸台的尺寸和油池的尺寸相适配,且所述第一导流凸台的左端和排水管正对。
[0012]优选的,所述U型管为双U型导油管,且所述溢油的底端高度位置高于排气管的底端高度位置。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油池实现对油水的集中收集,给水泵工作时能够通过进水管向油池内输入净水,随着水量的不断加大,基于油水的质量密度特性,油液位置会随之升高,同时在油池内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能够有效检测油池内部液体的液位变化,同时最顶端的第二液位传感器能够实现溢流前的液位检测作用,这样不断往油池内输入水时,水面上部的油液会先流入到集液槽内,随之经过过滤器过滤后经溢油管、U型管导出,同时由于集液槽的设置,能够促使水面上部的油液能够全部导流至集液槽内,便于通过集液槽实现对油液的导流作用,起到更好的油水分离效果,同时设置的U型管能够时刻显示内部导出液体的变化,当U型管内出现水体时,表明此时油池内的油液已分离干净,此时打开排水阀,促使油池内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出,便于进行集中收集回收利用,油水分离速度快,分离纯净度高,在油水分离的过程中,内部的气体能够透过气体单向阀通过排气管导出,同时通过净化器对气体进行过滤净化,提高环保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过滤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净化器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地基;2、油池;3、第一导流凸台;4、第二导流凸台;5、集液槽;6、溢油管;7、过滤器;71、滤盘;72、导流通道;73、扰流板;74、过滤网;8、U型管;9、进水管;10、给水泵;11、排水管;12、排水阀;13、排气管;14、气体单向阀;15、净化器;151、第一过滤筛;152、第二过滤筛;153、HEPA过滤棉;154、活性炭吸附层;155、负压风机;16、第二液位传感器;17、第一液位传感器;18、电控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
‑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固定装配在地基1内的油池2,油池2的内腔底部固定有第一导流凸台3,油池2的内腔顶部固定有第二导流凸台4,第二导流凸台4的底部开设有集液槽5,油池2的顶部右侧连通固定有溢
油管6,溢油管6的底端延伸入集液槽5内固定装配有过滤器7,溢油管6的顶端连通固定有U型管8,油池2的顶部左侧连通固定有金属管9,进水管9的顶端固定装配有给水泵10,油池2的左侧壁底部连通固定有排水管11,排水管11内固定装配有排水阀12,油池2的顶部连通固定有设置在进水管9右侧的排气管13,排气管13的顶端固定装配有净化器15,排气管13内固定装配有气体单向阀14,油池2内腔右侧壁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16,油池2的内腔右侧壁中间固定装配有第一液位传感器17,地基1的顶部固定装配有电控箱18。
[0018]电控箱18和第一液位传感器17、第二液位传感器16、气体单向阀14、给水泵10、排水阀12通过电线电性连接;请参阅图1,集液槽5为漏斗型,且过滤器7设置在集液槽5内远离开口的一侧底部,且过滤器7固定装配在第二导流凸台4内,且溢油管6的底端穿过油池2顶部和过滤器7连通,不断往油池2内输入水时,水面上部的油液会先流入到集液槽5内,随之经过过滤器7过滤后经溢油管6、U型管8导出,同时由于集液槽5的设置,能够促使水面上部的油液能够全部导流至集液槽5内,便于通过集液槽5实现对油液的导流作用,起到更好的油水分离效果;请参阅图2,过滤器7内腔固定有滤盘71,滤盘71内均匀开设有导流通道72,导流通道72内侧壁上均匀设置有扰流板73,过滤器7的顶部固定装配有过滤网74,导向通道72沿着滤盘71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装配在地基(1)内的油池(2),所述油池(2)的内腔底部固定有第一导流凸台(3),所述油池(2)的内腔顶部固定有第二导流凸台(4),所述第二导流凸台(4)的底部开设有集液槽(5),所述油池(2)的顶部右侧连通固定有溢油管(6),所述溢油管(6)的底端延伸入集液槽(5)内固定装配有过滤器(7),所述溢油管(6)的顶端连通固定有U型管(8),所述油池(2)的顶部左侧连通固定有金属管(9),所述进水管(9)的顶端固定装配有给水泵(10),所述油池(2)的左侧壁底部连通固定有排水管(11),所述排水管(11)内固定装配有排水阀(12),所述油池(2)的顶部连通固定有设置在进水管(9)右侧的排气管(13),所述排气管(13)的顶端固定装配有净化器(15),所述排气管(13)内固定装配有气体单向阀(14),所述油池(2)内腔右侧壁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16),所述油池(2)的内腔右侧壁中间固定装配有第一液位传感器(17),所述地基(1)的顶部固定装配有电控箱(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箱(18)和第一液位传感器(17)、第二液位传感器(16)、气体单向阀(14)、给水泵(10)、排水阀(12)通过电线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事故油池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槽(5)为漏斗型,且所述过滤器(7)设置在集液槽(5)内远离开口的一侧底部,且所述过滤器(7)固定装配在第二导流凸台(4)内,且所述溢油管(6)的底端穿过油池(2)顶部和过滤器(7)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力强,李明明,单丽丽,王瑞琦,孙睿贞,马锴,陈旭,李春,李鹏,孟涛,李春晖,常一帆,郭胜凯,蒋頔,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驻马店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