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放式培养产油微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49004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开放式培养产油微藻的方法,是在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加入微藻培养基和微藻种子液,进行光暗交替培养,光反应时通入含CO2气体,暗反应时通入含CO2和SO2气体,交替培养一段时间后降低培养温度,暗反应停止通入SO2,培养至稳定期,收获微藻细胞;所述微藻为微芒藻(Micractinium sp.)FS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放式培养产油微藻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质能源
,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敌害生物污染的开放式培养产油微藻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微藻富含蛋白质、多糖、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如螺旋藻),可用于食品、医药和能源方面;可以大量积累脂肪酸,有些微藻脂肪酸含量可占干重的30%

60%。利用培养微藻来积累油脂资源,已经成为目前利用太阳能开发可再生资源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不仅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而且具有非凡的社会价值。
[0003]目前,微藻培养方式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是指采用不同结构的封闭式反应器,如气升式、搅拌式、管式等,生产成本较高,可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物或作为开放式培养的种子罐。开放式是指采用开放池培养装置,如跑道池、圆形浅池,它具有技术简单、投资低廉的优点,因此近年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开放式培养容易受到丝状真菌、轮虫、原生动物等敌害生物污染,这些敌害生物在藻类培养液中生长、繁殖。当这些敌害生物数量达到一定的密度时,即对培养藻类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被污染后的藻液轻者不利于再扩大培养,重者会导致培养的失败。因此,有效地防止敌害生物的污染是微藻规模化培养的一个关键问题。
[0004]近年来,关于微藻病虫害等敌害生物防治方法已有许多人做了研究,这方面也有一些报道。传统的方法第一是采用物理方法如过滤或者酸化的方法杀灭和消除藻类中的敌害生物。其二是通过化学的方法来治理微藻开放式培养中的敌害生物污染。其三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治理微藻开放式培养中的敌害生物污染。其四是采用添加植物提取物的方法来治理微藻开放式培养中的病虫害。
[0005]CN103773690A公开了一种开放式培养微藻的方法,微藻培养采用常规培养方法和条件,在微藻培养初始时,直接在微藻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为印楝提取物、川楝提取物和苦皮藤提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添加量为5

80mg/L。该方法可以解决微藻开放式培养中敌害生物污染问题,有效防治开放式培养的杂菌和病虫害污染,并且对后续传代培养不会产生抗药性的优点。但是,该方法需要专门制备特定配方的植物提取物,提高了培养成本。
[0006]郑春波等(郑春波等.扁藻与金藻类生产性培养中敌害生物的防治技术[J].水产养殖,2004,25(3):33)采用过滤和酸化的方法消除和杀灭藻液中的敌害生物,过滤的方法比较麻烦,处理不干净,而且不适用于大规模养殖,而酸化的方法需要另外加酸,在杀灭敌害生物的同时对微藻本身的生长也有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开放式培养产油微藻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方法通过特定的培养方式,解决了微藻开放式培养中杂菌污染的问题,降低了培养成本。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开放式培养产油微藻的方法,包括如下内容:在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加入微藻培养基和微藻种子液,进行光暗交替培养,光反应时通入含CO2气体,暗反应时通入含CO2和SO2气体,交替培养一段时间后降低培养温度,暗反应停止通入SO2,培养至稳定期,收获微藻细胞;所述微藻为微芒藻(Micractinium sp.)FSH

BY1,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983。
[0009]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微芒藻(Micractinium sp.)FSH

BY1已经于2020年5月12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983,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0010]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微藻种子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微藻接种至微藻培养基,在pH值7~9,温度为15~30℃,光照周期24h,光暗时间比为14:10~10:14,光照强度为2000~20000Lux条件下,振荡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制得微藻种子液。
[0011]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微藻培养基采用BG11培养基、SE培养基、BBM培养基等中的任意一种。
[0012]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光生物反应器中加入的微藻种子液与微藻培养基的体积比为1:20~1:5。
[0013]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光暗交替培养,光暗周期为24h,光暗时间比为14:10~10:14,光照强度为2000~20000Lux,培养温度为15~30℃。
[0014]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含CO2气体,其中CO2体积含量为5%~45%,优选为5%~20%,其中不含有SO2、NOx等气体。
[0015]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含CO2和SO2气体,其中CO2体积含量为5%~45%,SO2的体积含量为0.04%~0.06%。含SO2气体可以是烟气,来源于S

zorb再生尾气、硫磺回收装置焚烧尾气、催化裂化再生尾气等中的至少一种。
[0016]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光暗交替培养2

5天后降低培养温度,在原基础上降低5

15℃,培养至生长稳定期结束。
[0017]本专利技术中,培养完成后,通过离心、沉降等方式收获微藻细胞,测定细胞干重和油脂含量。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针对微芒藻具备的工业性能,采用特定的培养方法解决了其开放式培养中杂菌污染防治问题,并且对微藻本身的生长无毒害作用,可以保证微藻的正常生长。
[0019]本专利技术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有助于微芒藻油脂的积累。经检测,细胞干重可达到6g/L以上,油脂含量可达到细胞干重的50%以上。
[0020]本专利技术方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原料易得,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规模化培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22]以下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
用的实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从常规生化试剂商店购买得到。
[0023]本专利技术中,气体中CO2、SO2浓度采用烟气分析仪检测。
[0024]本专利技术所述微芒藻(Micractiniumsp.)FSH

BY1是专利技术人分离筛选出的新藻种,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CGMCCNo.19983;保藏日期:2020年5月12日;保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0025]本专利技术微藻培养采用BG11培养基,配方如表1和表2所示。
[0026]表1BG11培养基*表2表1中A5+Cosolution的组成
首先按照表1和表2制备BG11液体培养基,将培养基的pH调节为8.0,然后将微藻接种于培养基中。在恒温光照摇床中培养,培养温度为25℃,光照周期为24h,光暗时间比为14:10,光照强度为5000Lu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放式培养产油微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内容:在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加入微藻培养基和微藻种子液,进行光暗交替培养,光反应时通入含CO2气体,暗反应时通入含CO2和SO2气体,交替培养一段时间后降低培养温度,暗反应停止通入SO2,培养至稳定期,收获微藻细胞;所述微藻为微芒藻(Micractinium sp.)FSH

BY1,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98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藻培养基采用BG11培养基、SE培养基、BBM培养基中的任意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种子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微藻接种至微藻培养基,在pH值7~9,温度为15~30℃,光照周期24h,光暗时间比为14:10~10:14,光照强度为2000~20000Lux条件下,振荡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制得微藻种子液。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生物反应器中加入的微藻种子液与微藻培养基的体积比为1:20~1:5。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澜鹏师文静樊亚超张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