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沙木蓼组织快繁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48689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沙木蓼组织快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切段后的带有部分叶片的沙木蓼外植体Ⅰ依次采用酒精、氯化汞消毒;然后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入初代培养基上进行初代培养;之后接入继代培养基上,薄膜封口,进行继代培养;将继代培养无菌苗置于带有小拱棚的日光温室中炼苗3~5d,然后去掉封口膜,加入适量无菌水,再炼苗3~5d,移栽于沙土苗床上培养,待长出新根后,去掉小拱棚,正常管理,翌年移栽至苗圃地;初代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为添加了吲哚乙酸的B5培养基。本申请提供的快繁方法,相比沙木蓼传统的扦插技术,腋芽分化速度快,分化率高,生根速度快,炼苗移栽成活率高,值得大面积推广。推广。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沙木蓼组织快繁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组织培养
,具体涉及了一种沙木蓼组织快繁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 A.los)为蓼科木蓼属的荒漠旱生灌木,是我国荒漠地区优良的沙旱生植物资源之一,具有耐旱、抗寒、抗风蚀、耐沙埋的优良特性,它以特化的形态适应严酷的荒漠环境,集沙区造林与景观优势为一体,适宜推广造林,而且衰老退化时可通过平茬方式更新复壮,其枝条可作为饲料二次利用,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故加强沙木蓼的开发应用对丰富沙区造林树种、促进沙区产业开发意义重大。而对其育苗技术的研发是关键一步,目前关于其繁殖措施主要采用硬质扦插技术和种子育苗技术,但是扦插存在插条有限、扦插成本较高、成活率较低的问题,使得该植物苗木价格较高,造成造林成本增加,而影响其推广应用;种子育苗时因其花期不一致,收获种子成熟度差异较大,进而影响出苗率,目前还未应用于生产实践。而利用组织快繁技术可快速繁殖植物,保持品种优良特性,但是现有技术中关于沙木蓼的组织快繁技术还未见研究报道。故本专利技术通过攻克其组织快繁技术以为其苗木繁育提供新的路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沙木蓼组织快繁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沙木蓼组织快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初代培养:将切段后的带有部分叶片的沙木蓼外植体Ⅰ依次采用酒精、氯化汞消毒;然后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入初代培养基上,薄膜封口,于24~26℃、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直至培养至高度5~8cm,获得无菌苗Ⅰ;
[0007]S2.继代培养:将所述无菌苗Ⅰ切段,获得外植体Ⅱ,将所述外植体Ⅱ接入继代培养基上,薄膜封口,于24~26℃、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直至培养至高度5~8cm,获得无菌苗Ⅱ;
[0008]S3.炼苗移栽:将所述无菌苗Ⅱ置于带有小拱棚的日光温室中炼苗3~5d,然后去掉封口膜,加入适量无菌水,所述无菌水加入量以没过培养基为宜,再炼苗3~5d,移栽于沙土苗床上,保持在温度为23~26℃、湿度70~80%下培养,待长出新根后,去掉小拱棚,正常管理,翌年移栽至苗圃地;
[0009]所述初代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为添加了吲哚乙酸的B5培养基,所述吲哚乙酸添加量为0.15~0.25mg/L培养基,所述B5培养基还含有20~30g/L蔗糖,4~6g/L琼脂。
[0010]优选的,所述外植体Ⅰ为选自以下三种采集方式的任意一种采集获得;
[0011]方法A:采集野外无病虫害、健康的沙木蓼枝条顶部嫩枝作为外植体Ⅰ;
[0012]方法B:采集野外成熟沙木蓼无病虫害、健康的当年生枝条,剪成10~15cm插穗,于营养钵中扦插,以其生长出的嫩枝作为外植体Ⅰ;
[0013]方法C:采集成熟沙木蓼种子种植于营养钵中,以其生长出的嫩枝作为外植体Ⅰ。
[0014]优选的,步骤S1所述切段长度为1.5~2.5cm,并且叶片剪去至少三分之一。
[0015]优选的,步骤S1采用所述酒精消毒20~40s。
[0016]优选的,采用所述氯化汞的质量百分浓度为0.08~0.12%,消毒时间为3~4min。
[0017]优选的,步骤S1~S2所述光暗交替培养周期为12h/12h。
[0018]优选的,步骤S1~S2所述光暗交替培养过程中光照培养光强为1500~2500Lx。
[0019]优选的,步骤S2所述切段长度为1.5~2.5cm。
[0020]优选的,步骤S3所述沙土苗床中的沙土预先采用质量百分含量为0.15~0.25%的高锰酸钾消毒。
[0021]本申请提供的快繁方法,相比沙木蓼传统的扦插技术,腋芽分化速度快,分化率高,生根速度快,炼苗移栽成活率高,值得大面积推广。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采用传统育苗方法获得的幼苗生长状态图(左为种子育苗,右为扦插育苗);
[0023]图2是采用种子直接作为外植体以及采用营养钵硬枝扦插得到的嫩枝作为外植体初代培养的效果图(左为种子,右为硬枝扦插,采用氯化汞消毒3min);
[0024]图3是采用不同培养基继代培养的效果图(左为含有吲哚乙酸的MS培养基、右为含有吲哚乙酸的B5培养基);
[0025]图4是采用B5培养基继代培养幼苗生根及生长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采用传统的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方法,进行沙木蓼育苗,结果如图1所示,因沙木蓼花期不一致,而且种子易脱落,使其种子收集困难,且饱满程度低,使得种子育苗时存在出苗率低的问题,生产中种子育苗成活率不到60%;另外采用沙木蓼扦插育苗时,剪插穗时插条容易劈裂,使得木质部与韧皮部容易分离,从而影响枝条萌芽,进一步影响苗木成活率,使得扦插成活率降低,不到75%。传统方法所得苗木较少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使得沙木蓼苗木价格较高,进而影响了其推广应用。
[0027]在上述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沙木蓼组织快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8]S1.初代培养:将切段后的带有部分叶片的沙木蓼外植体Ⅰ依次采用酒精、氯化汞消毒;然后将消毒后的外植体Ⅰ接入初代培养基上,薄膜封口,于24~26℃、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直至培养至高度5~8cm,获得无菌苗Ⅰ。
[0029]组培外植体需选用新鲜、基因优良、生长健壮的植株,由于沙木蓼并没有组培相关研究报道,申请人尝试了多种外植体进行实验,结果发现选自以下三种采集方式的任意一种采集获得的外植体萌芽率高,且容易消毒,具体为:
[0030]方法A:采集野外无病虫害、健康的沙木蓼枝条顶部嫩枝作为外植体Ⅰ;
[0031]方法B:采集野外成熟沙木蓼无病虫害、健康的当年生枝条,剪成10~15cm插穗,于营养钵中扦插,以其生长出的嫩枝作为外植体I;
[0032]方法C:采集成熟沙木蓼种子种植于营养钵中,以其生长出的嫩枝作为外植体Ⅰ。
[0033]采集后的外植体首先进行切段,切段长度为1.5~2.5cm,每段需带有一个叶片,并
且将叶片剪去至少三分之一,以刺激生长。
[0034]消毒对外植体出芽率有重要影响,消毒不彻底,将导致培养过程中出现污染,消毒过度,虽然能抑制污染,但是将对外植体组织产生较大伤害,影响发芽率,经过优选,本申请采用酒精和氯化汞结合消毒的方式,首先采用毒性较低浸润性强的酒精对外植体进行短时间消毒,酒精消毒浓度为70~75%(体积分数),时间为20~40s,可以对组织表面进行消毒,并降低后续毒性较强的氯化汞消毒时间,以达到尽可能消毒彻底同时又减轻对组织损伤的目的,氯化汞消毒浓度优选为0.08~0.12%(质量分数),消毒时间为3~4min,消毒时间过长,将导致对植物组织损伤过大。
[0035]培养基对外植体初代培养的萌芽情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申请人尝试使用添加吲哚乙酸的MS培养基和添加吲哚乙酸的B5培养基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沙木蓼组织快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初代培养:将切段后的带有部分叶片的沙木蓼外植体Ⅰ依次采用酒精、氯化汞消毒;然后将消毒后的外植体Ⅰ接入初代培养基上,薄膜封口,于24~26℃、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直至培养至高度5~8cm,获得无菌苗Ⅰ;S2.继代培养:将所述无菌苗Ⅰ切段,获得外植体Ⅱ,将所述外植体Ⅱ接入继代培养基上,薄膜封口,于24~26℃、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直至培养至高度5~8cm,获得无菌苗Ⅱ;S3.炼苗移栽:将所述无菌苗Ⅱ置于带有小拱棚的日光温室中炼苗3~5d,然后去掉封口膜,加入适量无菌水,所述无菌水加入量没过培养基,再炼苗3~5d,移栽于沙土苗床上,保持在温度为23~26℃、湿度70~80%下培养,待长出新根后,去掉小拱棚,正常管理,翌年移栽至苗圃地;所述初代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为添加了吲哚乙酸的B5培养基,所述吲哚乙酸添加量为0.15~0.25mg/L培养基,所述B5培养基还含有20~30g/L蔗糖,4~6g/L琼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沙木蓼组织快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植体Ⅰ为选自以下三种采集方式的任意一种采集获得;方法A:采集野外无病虫害、健康的沙木蓼枝条顶部嫩枝作为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彩张勤德李毅张正中刘伟金娜晋敏李强李栋董存元胡芳张涛陈岩辉叶芳任德全高生春曹虎张秉铭张利年赵三虎姚元文
申请(专利权)人:武威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