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粒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工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48068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粒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工艺方法,涉及煤燃烧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粒径小于2mm的粒煤颗粒作为燃料,粒径小于0.6mm的石灰石颗粒作为脱硫剂,一起加入炉膛。控制炉内燃烧温度850~950℃、流化风速2~3.5m/s、床层压降1~3kPa、一次风压头5~7kPa。当烟气中NOx含量高于排放标准时,在旋风分离器入口处喷入氨水作为脱硝剂。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采用较小粒径的粒煤作为燃料,减少了燃料中无效大颗粒的含量,可有效降低床层压降和一次风压头。由于密相区高度的降低,可减少炉膛受热面的磨损程度。同时燃料粒径的减小,适当减少了颗粒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有效降低了燃料“失活”的可能性,提高了燃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燃烧技术及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工艺方法。
技术介绍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利用流态化原理实现高强度燃烧的装置,具有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污染物控制成本低、负荷调节范围大、灰渣易于综合利用等优点。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已经称为国际上公认的商业化程度最好的洁净煤技术之一。 在现有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工艺中,燃料粒度范围较宽,可以在0~6mm之间变动。在锅炉运行时,炉膛内气固两相流动形成了底部大颗粒含量较多的鼓泡流态化和上部细颗粒的快速流态化的复合结构。炉膛底部大颗粒含量较多的鼓泡流态化区域通常称为密相区。为了提高大颗粒燃尽率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必须保证大颗粒在燃烧室内具有较长的停留时间,因此,大颗粒密相区的存在是必要的。然而,已有研究表明,煤粒在析出挥发份后形成的焦炭颗粒温度要比燃烧室温度高出50~200℃,焦炭的热处理会引起的其反应活性下降,而焦炭的反应活性会随着其在燃烧室内停留时间增长而逐渐降低,最终造成“失活”现象。由于大颗粒燃料在燃烧室内停留时间较长,易于出现“失活”现象,“失活”后,焦炭颗粒不再继续燃烧,对锅炉出力不再做贡献,这部分颗粒就成为无效颗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粒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工艺方法,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炉膛,粒煤给料口,脱硫剂给料口,布风系统,旋风分离器以及回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粒径小于2mm的粒煤颗粒和粒度小于0.6mm的脱硫剂颗粒一起投入到炉膛中,Ca/S摩尔比在1.6~2.5之间;2)锅炉运行时,控制炉内燃烧温度为850~950℃,流化风速为2~3.5m/s,保证在炉膛上部形成快速床流态,床层压降为1~3kPa,一次风压头为5~7kPa。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瑞王涛吕俊复岳光溪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