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毂电机汽车新型制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6638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轮毂电机汽车新型制动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设置在轮胎内侧的轮毂电机外转子和与轮毂内侧连接的第一轴承,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与所述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汽车轮毂通过第一轴承与半轴固定连接,汽车轮胎与轮毂随着半轴一起转动,所述第一轴承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摩擦制动盘,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转动设置在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的内部,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的内表面设置有转子磁轭,所述转子磁轭的内侧设置有轮毂电机永磁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轮毂电机、永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于一体置于轮毂内,充分利用三者的优点,具有结构紧凑、布置方便、易于集成控制及抗热衰退性好的特点。特点。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毂电机汽车新型制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制动
,特别涉及一种轮毂电机汽车新型制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具有行驶时零排放的突出优点,因此受到了全世界汽车科技工作者的青睐。轮毂电机电动汽车实现了将动力系统、传动系统以及制动系统等集成设置于轮毂内侧,相比于传统集中驱动式电动汽车,其具有简化整车结构、减少机械损失、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便于复杂控制等优点,是未来电动汽车发展的重点方向。
[0003]制动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关系到汽车综合性能及生命财产安全。虽然传统液压式、气压式制动系统能够满足现有制动法规的各项要求,但是存在着管道布置复杂、依靠真空助力装置、制动响应速度较慢、制动力矩不可主动调节及难于与其他系统集成控制等不足之处,不适合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发展要求。
[0004]线控制动系统现实了制动踏板机构与制动执行机构的解耦,主要有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与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两种,取消了制动踏板机构与制动执行机构之间的直接连接,以电线为信息传递媒介,电子控制单元根据相关传感器信号识别制动意图,控制制动执行机构动作,实现对各个车轮制动力的控制,具有不依赖真空助力装置、动态响应迅速、易于集成控制等优点,弥补了传统制动系统结构原理上的不足。
[0005]车辆在长时间持续制动、高强度制动或频繁制动时,制动盘或制动鼓温度会大幅度升高,使得摩擦因数下降、磨损程度加重,出现制动效能部分甚至全部损失的危险热衰退现象。虽然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等的应用提高了车辆制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是它们对制动器的热衰退现象作用甚微。永磁制动具有非接触、体积小、质量轻、磁体温升低及节能环保等优点。但是,目前永磁式缓速器一般安装于变速器后面或主减速器前面,存在只作用于驱动轮且两侧驱动轮的制动力矩不可独立调节、装配需要空间且相对困难及不适于与摩擦制动高质量集成控制等问题。
[0006]再生制动、永磁制动与摩擦制动的复合制动装置结合了再生制动、永磁制动与摩擦制动系统的功能与优点,可分别安装于全部车轮内侧,具有体积小、集成度高、便于安装及控制灵活等优点。但是,上述轮毂电机、永磁制动与摩擦制动的复合制动器的集成装置还较少。目前,与本专利技术专利最相近的相关技术是授权公告号为“CN102155508B”的专利技术专利“一种永磁制动与摩擦制动相组合的制动器及制动方法”但是,存在永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度较低,组合制动装置体积较大,永磁制动装置所能提供的制动转矩较小,不适于与电控摩擦制动高质量集成控制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毂电机汽车新型制动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9]一种轮毂电机汽车新型制动装置,包括设置在轮胎内侧的轮毂电机外转子和与轮毂内侧连接的第一轴承,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与所述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摩擦制动盘,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转动设置在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的内部,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的内表面设置有转子磁轭,所述转子磁轭的内侧设置有轮毂电机永磁体,所述轮毂电机永磁体的内侧设置有定子铁芯,所述定位铁芯的外侧设置有定子绕组,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的外侧设置有轮毂电机定子,所述轮毂电机定子的另一侧设置在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的内侧,所述轮毂电机定子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制动卡钳,所述第二制动卡钳的内表面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摩擦片,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的一端部设置在两侧所述摩擦片之间,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永磁体,所述永磁体的对侧位于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的表面固定设置有导磁体,所述导磁体的内表面设有覆铜层;
[0010]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的一侧设置有盘式摩擦制动器,所述盘式摩擦制动器包括第一制动卡钳、摩擦块和第一摩擦制动盘。
[0011]较佳的,所述摩擦块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卡钳的内表面两侧,所述第一摩擦制动盘的外侧设置在两侧所述摩擦块之间。
[0012]较佳的,所述盘式摩擦制动器还包括摩擦片,所述第一摩擦制动盘固定设置在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的一端底端,所述第一制动卡钳的一端罩设在所述第一摩擦制动盘的外侧,所述摩擦块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卡钳的一端的内表面,且所述摩擦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摩擦制动盘的两侧,所述第一制动卡钳的另一端罩设在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的外侧,所述摩擦片对称设置在所述制动卡钳的另一端的内表面两侧,所述摩擦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的外侧。
[0013]较佳的,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轴承之间设置有电力电子元件。
[0014]较佳的,所述导磁体与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之间固定设置有隔热垫片。
[0015]较佳的,所述覆铜层的厚度设置为0.8

1.2mm。
[0016]较佳的,所述永磁体包括S极永磁铁和N极永磁铁,且所述永磁体按照N

S

N

S的磁极排列方式均匀布置。
[0017]较佳的,所述第一制动卡钳的外表面设置有制动电机,所述制动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上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制动电机设置为直流电机或步进电机,所述第一制动钳体通过安装支架与车桥活动连接。
[0018]较佳的,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的外侧通过第二轴承与所述轮毂电机定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的内侧设置有第三轴承。
[0019]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第一、本专利技术集成了永磁制动与线控摩擦制动系统的功能与优点,利用非接触电磁制动分担制动能量,从而降低摩擦制动器的磨损,提高车辆制动器的抗热衰退性能;
[0021]第二、本专利技术采用分布式布置方式,取消了传统的液压或气压管路,集成制动装置独立安装于车轮轮毂内,布置相对容易,且对原有汽车系统结构改动较小;
[0022]第三、本专利技术的集成制动装置永磁制动力矩与摩擦制动力矩可以联合控制,充分发挥永磁缓速制动作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能耗低、便于布置及适用于高质量集成控制的优点;
[0023]第四、本专利技术的集成制动装置可以采用再生制动、永磁制动力矩与摩擦制动力矩
可以联合控制,充分发挥电磁制动的作用,具有集成度高、便于布置及适用于高质量集成控制的优点;
[0024]第五、本专利技术的集成制动装置采用了三种制动方式的复合结构,发挥了各自制动系统的优势,充分利用其响应快,无接触摩擦的优点,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反应速度,缩减了制动时间,提升了制动效率及制动安全性,在延长制动器使用寿命的同时也提升了车辆的续航里程。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制动装置布置方式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制动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制动装置永磁铁布置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线控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毂电机汽车新型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轮胎(3)内侧的轮毂电机外转子(11)和与轮毂(4)内侧连接的第一轴承(9),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11)与所述第一轴承(9)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9)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摩擦制动盘(21),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21)转动设置在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11)的内部,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11)的内表面设置有转子磁轭(12),所述转子磁轭(12)的内侧设置有轮毂电机永磁体(13),所述轮毂电机永磁体(13)的内侧设置有定子铁芯(14),所述定位铁芯的外侧设置有定子绕组(15),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21)的外侧设置有轮毂电机定子(23),所述轮毂电机定子(23)的另一侧设置在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11)的内侧,所述轮毂电机定子(23)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制动卡钳(19),所述第二制动卡钳(19)的内表面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摩擦片(20),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21)的一端部设置在两侧所述摩擦片(20)之间,所述第二摩擦制动盘(21)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永磁体(5),所述永磁体(5)的对侧位于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11)的表面固定设置有导磁体(7),所述导磁体(7)的内表面设有覆铜层(6);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11)的一侧设置有盘式摩擦制动器,所述盘式摩擦制动器包括第一制动卡钳(16)、摩擦块(17)和第一摩擦制动盘(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毂电机汽车新型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块(17)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卡钳(16)的内表面两侧,所述第一摩擦制动盘(18)的外侧设置在两侧所述摩擦块(17)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毂电机汽车新型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式摩擦制动器还包括摩擦片(20),所述第一摩擦制动盘(18)固定设置在所述轮毂电机外转子(11)的一端底端,所述第一制动卡钳(16)的一端罩设在所述第一摩擦制动盘(18)的外侧,所述摩擦块(17)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卡钳(16)的一端的内表面,且所述摩擦块(17)设置在所述第一摩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楚博士王奎洋孙钰欣王渝甬罗大鹏邹一驹昂朱睿仇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