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6333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供用于一组尼器,该组尼器包括一本体,该本体包括一外管、一活塞杆及一调整杆,该活塞杆可滑动地插设于该外管,该活塞杆的一端设有一活塞部,该活塞部之内部设有一通孔,该通孔连通于该活塞部之两侧,该调整杆可移动地设于该活塞杆内,该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另包括一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包括一马达及一连接件,该连接件连接于该调整杆与该马达之间,当马达转动时会带动该调整杆相对该活塞杆移动,以使该调整杆相对该通孔移动以改变该通孔之截面积。调整杆相对该通孔移动以改变该通孔之截面积。调整杆相对该通孔移动以改变该通孔之截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阻尼器
,具体设计一种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避震器为车体所必备之重要装置之一,其主要系用来吸收车体于行进间随着路面颠簸而不断上下震动之冲力,进而使得骑乘者有较舒适之乘坐感。其中,避震器主要系透过内部流体流经活塞之阻尼孔时所产生的阻力,来将冲力转换成热能消耗掉,进而达到缓冲、吸震之目的。然而,现今市面上的避震器其阻尼大小都系固定的,骑乘者并无法随自身喜好习惯立即改变调整阻尼大小,需停下车来藉由手工具转动避震器之调整组件来改变阻尼大小,或是需进维修厂以进行调整,如此使用上非常不便,无法在骑乘中随时根据路况而改变阻尼大小,存在亟待改善之缺弊。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之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以解决上述之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一种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使用者可随时透过电动调整之方式改变阻尼大小,因此无需使用手工具或是进维修厂调整,使用上相当地便利且快速。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括一本体,该本体包括一外管、一活塞杆及一调整杆,该活塞杆可滑动地插设于该外管,该活塞杆的一端设有一活塞部,该活塞部之内部设有一通孔,该通孔连通于该活塞部之两侧,该调整杆可移动地设于该活塞杆内,该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另包括一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包括一马达及一连接件,该连接件连接于该调整杆与该马达之间,当马达转动时会带动该调整杆相对该活塞杆移动,以使该调整杆相对该通孔移动以改变该通孔之截面积。
[0006]马达包括一连接线,该连接线供电性连接于一车体之控制计算机。
[0007]驱动装置另包括一壳体,该马达设于该壳体内,该壳体之外壁设有一穿孔,该连接线穿设于该穿孔。
[0008]壳体设有一隔板,该马达之外壁面凸设有二翼片,该马达穿设于该隔板且该二翼片组接于该隔板。
[0009]驱动装置包括一转动套及设于马达的驱动齿轮,该转动套与该驱动齿轮相啮合,该转动套另不可相转动地套接于该连接件。
[0010]连接件为非圆形杆体,该转动套设有对应于该连接件之形状的一非圆形孔,该非圆形孔套接于该连接件,该连接件另不可相转动地插设于该调整杆。
[0011]外管内滑设有一间隔件,该间隔件将该外管内部区隔成不相连通的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该活塞部滑设于该第一空间。第一空间设有阻尼油体,该第二空间设有阻尼气体。
[0012]活塞杆内部设有一容槽,该容槽远离该连接件的一端设有一开口,该通孔设于该
容槽内,该容槽另横设有一连通口,该通孔位于该连通口与该开口之间。
[0013]调整杆之部分位于该容槽并设有一阶部,一弹性件套设于该调整杆并抵顶于该通孔之孔缘与该阶部之间。
[0014]驱动装置包括一转动套及设于马达的驱动齿轮,该转动套与该驱动齿轮相啮合,该转动套另不可相转动地套接于该连接件;该连接件为非圆形杆体,该转动套设有对应于该连接件之形状的一非圆形孔,该非圆形孔套接于该连接件,该连接件另不可相转动地插设于该调整杆;该外管内滑设有一间隔件,该间隔件将该外管内部区隔成不相连通的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该活塞部滑设于该第一空间;该第一空间设有阻尼油体,该第二空间设有阻尼气体;该活塞杆内部设有一容槽,该容槽远离该连接件的一端设有一开口,该通孔设于该容槽内,该容槽另横设有一连通口,该通孔位于该连通口与该开口之间;该调整杆之部分位于该容槽并设有一阶部,一弹性件套设于该调整杆并抵顶于该通孔之孔缘与该阶部之间。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0016]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之局部放大图。
[0018]图3为图2之活动后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驱动装置立体图。
[0020]图5及图6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分解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11:外管、12:活塞杆、121:容槽、122:开口、123:连通口、13:调整杆、131:阶部、132:弹性件、14:活塞部、15:通孔、16:间隔件、171:第一空间、172:第二空间、2:驱动装置、21:马达、211:连接线、212:翼片、213:驱动齿轮、22:连接件、23:壳体、231:穿孔、232:隔板、24:转动套、241:非圆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技术。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3]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技术,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技术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技术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0024]参看如图1

图6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阻尼器包括一本体1,该本体1包括一外管11、一活塞杆12及一调整杆13,该活塞杆12可滑动地插设于该外管11,该活塞杆12的一端设有一活塞部14,该活塞部14之内部设有一通孔15,该通孔15连通于该活塞部14之两侧,该调整杆13可移动地设于该活塞杆12内。当本体1受到外力时,该活塞杆12与该外管11相对滑动,该外管11内之流体藉由通过该活塞部14及该通孔15,产生阻力,来将
冲力转换成热能消耗掉,进而达到缓冲、吸震之目的,该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另包括一驱动装置2。
[0025]该驱动装置2包括一马达21及一连接件22,该连接件22连接于该调整杆13与该马达21之间,当马达21转动时会带动该调整杆13相对该活塞杆12移动,以使该调整杆13相对该通孔15移动以改变该通孔15之截面积。于本实施例中该调整杆13系螺接于该活塞杆12,该连接件22系带动该调整杆13螺动以改变该通孔15之截面积,于其它实施例中该调整杆亦可滑设于该活塞杆而藉由该连接件带动该调整杆滑动亦无不可。
[0026]因此,本技术藉由该驱动装置2之马达21的作动,即可控制该调整杆13相对该通孔15移动以改变该通孔15之截面积,以改变流体通过该通孔15之流量,改变阻尼大小,使用者可随时透过电动调整之方式进行,因此无需使用手工具或是进维修厂调整,使用上相当地便利且快速。
[0027]具体而言,该马达21包括一连接线211,该连接线211供电性连接于一车体(如汽车或机车)之控制计算机,使用这控制该车体之操作界面即可调整阻尼大小。于本实施例中该驱动装置2另包括一壳体23,该马达21设于该壳体23内,该壳体23之外壁设有一穿孔231,该连接线2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组尼器包括一本体,该本体包括一外管、一活塞杆及一调整杆,该活塞杆可滑动地插设于该外管,该活塞杆的一端设有一活塞部,该活塞部之内部设有一通孔,该通孔连通于该活塞部之两侧,该调整杆可移动地设于该活塞杆内,该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另包括:一驱动装置,包括一马达及一连接件,该连接件连接于该调整杆与该马达之间,当该马达转动时会带动该调整杆相对该活塞杆移动,以使该调整杆相对该通孔移动以改变该通孔之截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包括一连接线,该连接线供电性连接于一车体之控制计算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另包括一壳体,该马达设于该壳体内,该壳体之外壁设有一穿孔,该连接线穿设于该穿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一隔板,该马达之外壁面凸设有二翼片,该马达穿设于该隔板且该二翼片组接于该隔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转动套及设于马达的驱动齿轮,该转动套与该驱动齿轮相啮合,该转动套另不可相转动地套接于该连接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非圆形杆体,该转动套设有对应于该连接件之形状的一非圆形孔,该非圆形孔套接于该连接件,该连接件另不可相转动地插设于该调整杆。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用电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家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法斯特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