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胶装置、生产系统及注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5426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26
本公开提供注胶装置、生产系统及注胶方法,涉及电子器件生产技术领域,其中,注胶装置包括: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有入口,第二端设有出口;至少一对换向轨道装置,分别设于外壳内,且位于入口和出口之间,每个换向轨道装置分别包括传输轨道段和注胶轨道段,传输轨道段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为入口和出口的连线方向,注胶轨道段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二方向为垂直于入口和出口的连线方向;至少一对注胶组件,每个注胶组件滑动连接于外壳;以及,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连接于至少一对注胶组件,每个注胶组件设于一个注胶轨道段上方,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至少一对注胶组件分别沿预设轨迹移动,以向注胶轨道段上的产品注胶。注胶。注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注胶装置、生产系统及注胶方法


[0001]本公开涉及电子器件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注胶装置、生产系统及注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Mini LED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Mini LED显示产品已开始应用于超大屏高清显示,如监控指挥、高清演播、高端影院、医疗诊断、广告显示、会议会展、办公显示、虚拟现实等商用领域。
[0003]Mini LED显示面板主要包括基板和设置在基板表面的呈矩阵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即灯珠,生产时需要以预设轨迹在多个发光单元的缝隙之间打底色胶。生产过程中,打底色胶通常通过设置在传输线上的注胶装置实现,注胶装置一般包括胶筒和阀门,通过阀门控制胶筒的开闭向下方的产品注胶,当产品运输到注胶位时,位于注胶位的注胶装置向产品打胶后,产品再继续上下一工艺位传输,这个过程中,一次只能对一个产品进行注胶,生产效率较低,如果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注胶设备串联,则又会造成空间利用率低,导致生产成本高。
[0004]因此,需要一种注胶装置,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公开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现有的Mini LED产品打底色胶时生产效率低,多个注胶设备串联导致空间利用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注胶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有入口,第二端设有出口;至少一对换向轨道装置,至少一对换向轨道装置分别设于外壳内,且位于入口和出口之间,每个换向轨道装置分别包括传输轨道段和注胶轨道段,传输轨道段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为入口和出口的连线方向,注胶轨道段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二方向为垂直于入口和出口的连线方向;至少一对注胶组件,每个注胶组件滑动连接于外壳;以及,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连接于至少一对注胶组件,每个注胶组件设于一个注胶轨道段上方,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至少一对注胶组件分别沿预设轨迹移动,以向注胶轨道段上的产品注胶。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换向轨道装置还包括转向机构,转向机构转动连接于外壳,转向机构位于传输轨道段和注胶轨道段之间,用于将传输轨道段上的产品转向,以使产品被转送至注胶轨道段上。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向机构包括转向轨道段和第二驱动装置,转向轨道段转动连接于外壳的底部;第二驱动装置设于外壳的下方,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穿过外壳驱动连接于转向轨道段,第二驱动装置驱动转向轨道段转动,以使转向轨道段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第一状态为转向轨道段与传输轨道段同向设置,第二状态为转向轨道
段与注胶轨道段同向设置。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向轨道段包括第一轨道板、第二轨道板、转向底座、第一丝杠、第一导套和第三驱动装置,第一轨道板滑动连接于转向底座的一端,第二轨道板连接于转向底座的另一端,且与第一轨道板相互平行;第一导套转动连接于第一轨道板,第一导套套设于第一丝杠上,并与第一丝杠螺纹连接;第三驱动装置连接于第二轨道板朝向第一轨道板的一侧,且第三驱动装置的输出端驱动连接于第一丝杠的一端;第三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丝杠转动,以使第一导套沿第一丝杠移动,带动第一轨道板靠近或远离第二轨道板;第一轨道板和第二轨道板相对的一端顶部分别设有第一导轨单元,用于承载产品。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轨道段和注胶轨道段分别包括第三轨道板、第四轨道板、第二丝杠、第二导套和第四驱动装置,第三轨道板和第四轨道板相互平行设置,第三轨道板和第四轨道板相对的一端顶部分别设有第二导轨单元,用于承载产品;传输轨道段的第三轨道板和第四轨道板分别沿第一方向设置;注胶轨道段的第三轨道板和第四轨道板分别沿第二方向设置;传输轨道段和注胶轨道段的第二导套分别连接于传输轨道段和注胶轨道段的第三轨道板,传输轨道段和注胶轨道段的第二导套分别套设于传输轨道段和注胶轨道段的第二丝杠上,并与第二丝杠螺纹连接;第四驱动装置连接于外壳,且传输轨道段和注胶轨道段的第四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分别驱动连接于传输轨道段和注胶轨道段的第二丝杠的一端,每个第四驱动装置驱动其对应的第二丝杠转动,以使其对应的第二导套沿第二丝杠移动,并带动其对应的第三轨道板靠近或远离第四轨道板。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注胶轨道段的第三轨道板和第四轨道板的第二导轨单元上分别设有多个真空吸附孔,用于真空吸附产品;第三轨道板和第四轨道板的一侧分别设有连通口,多个真空吸附孔分别与连通口连通,连通口用于与真空发生装置连通。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注胶组件包括胶筒、控制阀和注胶针头,胶筒与胶源连通,用于容纳胶体,控制阀的进胶口与胶筒连通,注胶针头设于控制阀的出胶口,用于向产品注胶;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对移动装置,每个移动装置驱动连接于一个注胶组件,用于驱动注胶组件沿预设轨迹移动。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和多个传感器;移动装置包括第一直线模组、第二直线模组和第三直线模组,第一直线模组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二直线模组连接于第一直线模组的滑块上,且平行于第一方向设置,第三直线模组连接于第二直线模组的滑块上,第三直线模组沿竖直方向设置,胶筒和/或控制阀连接于第三直线模组的滑块上;第三直线模组驱动胶筒和/或控制阀升降运动,第二直线模组驱动第三直线模组平行于第一方向水平往复运动,第一直线模组驱动第二直线模组沿第二方向水平往复运动;每个传输轨道段、每个注胶轨道段和每个转向机构上分别设有一个传感器,用于监测产品的在位信息,控制器与传感器信号连接,用于根据传感器的监测信号分别控制转向机构转向、第一驱动装置的启停以及移动装置的启停。
[0014]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生产系统,包括上述的注胶装置。
[0015]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注胶装置的注胶方法,换向轨道装置还包括转向机构,转向机构转动连接于外壳,转向机构位于传输轨道段和注胶轨道段之间,且能够与传输轨道段同向设置或转动至与注胶轨道段同向设置;注胶装置还包括通信连接的控制器和多个传感器,每个传输轨道段、每个注胶轨道段和每个转向机构上分别设有一个传感
器,用于监测产品在位信息;注胶组件包括注胶针头;注胶方法包括:产品依次自入口进入外壳内,且分别移动至换向轨道装置的传输轨道段上,并通过转向机构被转送至注胶轨道段上的预设注胶位置固定;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注胶组件沿预设轨迹移动,向产品注胶;注胶时,注胶组件的注胶针头与产品的灯珠高度对齐,注胶范围边界与灯珠相切,注胶针头的出胶量低于灯珠高度的1/2,且注胶针头的注胶范围小于相邻的两个灯珠的间距。
[00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注胶装置,通过换到轨道的传输轨道段对产品进行传输,通过注胶轨道段形成注胶工艺位,以对产品进行注胶,从而能够在同一传输线上,实现多工艺位同时注胶的目的,提高生产效率,且注胶轨道段与传输轨道段相互垂直,从而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0017]本公开提供的生产系统与本公开提供的注胶装置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
[0018]本公开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入口(101),所述第二端设有出口(102);至少一对换向轨道装置(2),至少一对所述换向轨道装置(2)分别设于所述外壳(1)内,且位于所述入口(101)和所述出口(102)之间,每个所述换向轨道装置(2)分别包括传输轨道段(201)和注胶轨道段(202),所述传输轨道段(201)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入口(101)和所述出口(102)的连线方向,所述注胶轨道段(202)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入口(101)和所述出口(102)的连线方向;至少一对注胶组件(3),每个所述注胶组件(3)滑动连接于所述外壳(1);以及,第一驱动装置(4),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驱动连接于至少一对所述注胶组件(3),每个所述注胶组件(3)设于一个所述注胶轨道段(202)上方,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驱动至少一对所述注胶组件(3)分别沿预设轨迹移动,以向所述注胶轨道段(202)上的产品注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轨道装置(2)还包括转向机构(203),所述转向机构(203)转动连接于所述外壳(1),所述转向机构(203)位于所述传输轨道段(201)和所述注胶轨道段(202)之间,用于将所述传输轨道段(201)上的产品转向,以使所述产品被转送至所述注胶轨道段(20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203)包括转向轨道段(204)和第二驱动装置(205),所述转向轨道段(204)转动连接于所述外壳(1)的底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05)设于所述外壳(1)的下方,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05)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外壳(1)驱动连接于所述转向轨道段(204),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05)驱动所述转向轨道段(204)转动,以使所述转向轨道段(204)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转向轨道段(204)与所述传输轨道段(201)同向设置,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转向轨道段(204)与所述注胶轨道段(202)同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轨道段(204)包括第一轨道板(206)、第二轨道板(207)、转向底座(208)、第一丝杠(209)、第一导套(210)和第三驱动装置(220),所述第一轨道板(206)滑动连接于所述转向底座(208)的一端,所述第二轨道板(207)连接于所述转向底座(208)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一轨道板(206)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导套(210)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轨道板(206),所述第一导套(210)套设于所述第一丝杠(209)上,并与所述第一丝杠(209)螺纹连接;所述第三驱动装置(220)连接于所述第二轨道板(207)朝向所述第一轨道板(206)的一侧,且所述第三驱动装置(220)的输出端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杠(209)的一端;所述第三驱动装置(220)驱动所述第一丝杠(209)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导套(210)沿所述第一丝杠(209)移动,带动所述第一轨道板(206)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轨道板(207);所述第一轨道板(206)和所述第二轨道板(207)相对的一端顶部分别设有第一导轨单元(211),用于承载所述产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轨道段(201)和所述注胶轨道段(202)分别包括第三轨道板(212)、第四轨道
板(213)、第二丝杠(214)、第二导套(219)和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第三轨道板(212)和所述第四轨道板(213)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轨道板(212)和所述第四轨道板(213)相对的一端顶部分别设有第二导轨单元(215),用于承载所述产品;所述传输轨道段(201)的所述第三轨道板(212)和所述第四轨道板(213)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注胶轨道段(202)的所述第三轨道板(212)和所述第四轨道板(213)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所述传输轨道段(201)和所述注胶轨道段(202)的所述第二导套(219)分别连接于所述传输轨道段(201)和所述注胶轨道段(202)的所述第三轨道板(212),所述传输轨道段(201)和所述注胶轨道段(202)的所述第二导套(219)分别套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孟菲胡恒广闫冬成刘元奇周一航黄星桦关艳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