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箱体组件、电池包和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5155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箱体组件、电池包和电池系统,该电池箱体组件用于容置电芯堆叠体,电池箱体组件包括箱体、固定梁组件和热交换板组件,其中,固定梁组件和热交换板组件均与箱体连接,且合围形成多个用于容置至少一组电芯组的子空间;每个热交换板中设置有热交换通道,第一固定梁、第二固定梁、第三固定梁和第四固定梁中具有流道,第一固定梁、第二固定梁、第三固定梁和第四固定梁中的流道共同构成传输通道结构,其被设置为使换热介质在各相邻的两个热交换板的热交换通道中的流动方向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因固定梁的结构设计缺陷导致箱体的空间利用率的提高程度有限,无法满足容纳更多电气部件的需求的问题。无法满足容纳更多电气部件的需求的问题。无法满足容纳更多电气部件的需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箱体组件、电池包和电池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箱体组件、电池包和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电池系统的空间利用率对其体积能量密度至关重要,如何高效利用系统内部空间成为了电池系统结构设计的难点。传统的传热组件是由水管、水嘴、流道板、传热板组成,构成传热系统的组件过多,占用了大量的内部空间。
[0003]具体来说,传统的传热设计通常有多根水管布置在电池系统中,利用转接头、水管等连接置于电芯模组侧面的传热板,使其形成传热回路,但是这种传热结构需额外设置传热组件(如水管、转接头、流道板等),空间利用率低,物料和工序成本较高,并且泄露风险大。还有一种传热设计则是将一整体传热板置于箱体底部,用于箱体底面散热,但是,由于散热面分布过于单一,散热效率有限,而且将造成电池系统底部冷、顶部热,内部温差大的缺陷。
[0004]对此,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在分布于箱体中的固定梁中设置换热通道来省去传统电池系统传热设计中额外设置的传热组件(如水管、转接头、流道板等),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但是,这种方法因固定梁的结构设计缺陷导致箱体的空间利用率的提高程度有限,无法满足容纳更多电气部件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电池箱体组件、电池包和电池系统,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因固定梁的结构设计缺陷导致箱体的空间利用率的提高程度有限,无法满足容纳更多电气部件的需求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箱体组件,用于容置电芯堆叠体,所述电芯堆叠体包括多组电芯组,每组所述电芯组由多个电芯堆叠而成;所述电池箱体组件包括:箱体、固定梁组件和热交换板组件,其中,所述固定梁组件和热交换板组件均与所述箱体连接,且合围形成多个用于容置至少一组所述电芯组的子空间;
[0007]所述热交换板组件包括多个热交换板,多个所述热交换板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布,每个所述热交换板均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构成第一平面,所述热交换板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垂直;每个所述热交换板中设置有热交换通道;
[0008]所述固定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梁、第二固定梁、第三固定梁和第四固定梁,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梁和所述第二固定梁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设置,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多个所述热交换板均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梁和所述第二固定梁之间,且均与二者连接,各相邻的两个所述热交换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梁和所述第二固定梁合围形成所述子空间;所述第一固定梁和所述第二固定梁均呈平板状,且所述第一固定梁的板面与所述第二固定梁的板面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固定梁的板面与所述第二固定
梁的板面中的另一者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垂直;
[0009]所述第三固定梁和所述第四固定梁均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梁和所述第二固定梁之间,且均与二者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梁和所述第四固定梁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设置,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
[0010]所述第一固定梁、第二固定梁、第三固定梁和第四固定梁中具有流道,所述第一固定梁、第二固定梁、第三固定梁和第四固定梁中的所述流道共同构成传输通道结构,所述传输通道结构具有分别与各所述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入口和出口连通的连接出口和连接入口,以及用于分别与流体供应源的出口和入口连通的总入口和总出口,所述传输通道结构被设置为使换热介质在各相邻的两个所述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中的流动方向相反。
[0011]可选的,所述传输通道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梁中的相互隔离的第一入流通道和第一出流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梁中的相互隔离的第二入流通道和第二出流通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梁和所述第四固定梁中的第三入流通道和第三出流通道;其中,
[0012]对于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热交换板,其中一个所述热交换板为第一热交换板,另一个所述热交换板为第二热交换板;
[0013]所述第一入流通道具有所述总入口、一个第一传输出口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出口;所述第一传输出口与所述第三入流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出口的数量与所有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数量相同,且各所述第一连接出口一一对应地与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入口连通;
[0014]所述第一出流通道具有所述总出口、一个第一传输入口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入口;所述第一传输入口与所述第三出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入口的数量与所有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数量相同,且各所述第一连接入口一一对应地与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出口连通;
[0015]所述第二入流通道具有一个第二传输入口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出口;所述第二传输入口与所述第三入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出口的数量与所有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数量相同,且各所述第二连接出口一一对应地与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入口连通;
[0016]所述第二出流通道具有一个第二传输出口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入口;所述第二传输出口与所述第三出流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入口的数量与所有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数量相同,且各所述第二连接入口一一对应地与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出口连通。
[0017]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梁的板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入流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流通道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不同;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垂直;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同一高度处,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且连通;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入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同一高度处,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且连通;
[0018]所述第二固定梁的板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入流通道和所述第二
出流通道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的平面上,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布置;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入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彼此相对,且连通;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入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出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彼此相对,且连通。
[0019]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梁的板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入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流通道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不同;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垂直;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同一高度处,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且连通;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入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同一高度处,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且连通;
[0020]所述第一固定梁的板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入流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流通道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的平面上,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布置;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入口在所述第三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箱体组件,用于容置电芯堆叠体,所述电芯堆叠体包括多组电芯组,每组所述电芯组由多个电芯堆叠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体组件包括:箱体、固定梁组件和热交换板组件,其中,所述固定梁组件和热交换板组件均与所述箱体连接,且合围形成多个用于容置至少一组所述电芯组的子空间;所述热交换板组件包括多个热交换板,多个所述热交换板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布,每个所述热交换板均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构成第一平面,所述热交换板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垂直;每个所述热交换板中设置有热交换通道;所述固定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梁、第二固定梁、第三固定梁和第四固定梁,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梁和所述第二固定梁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设置,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多个所述热交换板均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梁和所述第二固定梁之间,且均与二者连接,各相邻的两个所述热交换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梁和所述第二固定梁合围形成所述子空间;所述第一固定梁和所述第二固定梁均呈平板状,且所述第一固定梁的板面与所述第二固定梁的板面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固定梁的板面与所述第二固定梁的板面中的另一者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三固定梁和所述第四固定梁均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梁和所述第二固定梁之间,且均与二者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梁和所述第四固定梁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设置,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梁、第二固定梁、第三固定梁和第四固定梁中具有流道,所述第一固定梁、第二固定梁、第三固定梁和第四固定梁中的所述流道共同构成传输通道结构,所述传输通道结构具有分别与各所述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入口和出口连通的连接出口和连接入口,以及用于分别与流体供应源的出口和入口连通的总入口和总出口,所述传输通道结构被设置为使换热介质在各相邻的两个所述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中的流动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箱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通道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梁中的相互隔离的第一入流通道和第一出流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梁中的相互隔离的第二入流通道和第二出流通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梁和所述第四固定梁中的第三入流通道和第三出流通道;其中,对于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热交换板,其中一个所述热交换板为第一热交换板,另一个所述热交换板为第二热交换板;所述第一入流通道具有所述总入口、一个第一传输出口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出口;所述第一传输出口与所述第三入流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出口的数量与所有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数量相同,且各所述第一连接出口一一对应地与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流通道具有所述总出口、一个第一传输入口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入口;所述第一传输入口与所述第三出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入口的数量与所有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数量相同,且各所述第一连接入口一一对应地与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入流通道具有一个第二传输入口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出口;所述第二传输入
口与所述第三入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出口的数量与所有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数量相同,且各所述第二连接出口一一对应地与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流通道具有一个第二传输出口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入口;所述第二传输出口与所述第三出流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入口的数量与所有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数量相同,且各所述第二连接入口一一对应地与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出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箱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梁的板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入流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流通道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不同;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垂直;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同一高度处,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且连通;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入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同一高度处,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且连通;所述第二固定梁的板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入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流通道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的平面上,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布置;每个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伟刘本鑫邬亨英曹云峰郭伟华
申请(专利权)人:孚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