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厢内防撞板及其轿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5014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轿厢防撞板缺少减震结构的问题;提供一种轿厢内防撞板及其轿厢,其中防撞板包括底板,底板呈方形板状,底板的其中两条相互平行的边缘上设置有呈C型的包边,两条包边位于底板的同一侧面;还包括减震板,减震板设置于底板没有设置包边的两侧边缘上;减震板的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为S型,减震板上设置有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槽延伸方向一致,槽的开口朝向相反;第一通槽中远离第二通槽的一侧与底板连接,第二通槽中远离第一通槽的一侧的两端与底板上的包边连接;通过在底板上设置截面呈S型的减震板,提高减震板本身的抗压能力,也避免了轿厢直接受到冲击产生形变。了轿厢直接受到冲击产生形变。了轿厢直接受到冲击产生形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轿厢内防撞板及其轿厢


[0001]本技术涉及特种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轿厢内防撞板及其轿厢。

技术介绍

[0002]载货电梯是一种专门用于运载货物的电梯,其中在将货物通过推车等工具运入电梯的时候,由于货物的惯性,难免会导致货物与轿厢内壁发生磕碰,或者在电梯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梯的振动,也会导致货物与轿厢内壁碰撞;在磕碰部位容易造成轿厢板凹陷。长此以往,会导致轿厢内壁凹凸不平,影响轿厢整体的美观,甚至影响轿厢内部连接的牢固程度,需要更换受到多次撞击的轿厢内壁;而更换新的轿壁需要拆除轿壁和轿顶、轿底连接的螺栓,实现对整块轿壁的换新,在更换过程中工人还需要进到井道里,井道内空间非常小,不方便操作,还存在安全隐患。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大多数载货电梯会采用在内侧轿壁安装防撞板的结构,来增强轿厢内壁的防撞性能。如在授权公告号为CN216235513U的专利中所示,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梯轿厢防撞装置,包括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第一防护板临近电梯轿厢底板并与电梯轿厢内壁固定连接,第一防护板上背向电梯轿厢内壁的一侧形成防撞面,第一防护板与电梯轿厢内壁之间形成防撞缓冲区域;第二防护板收容于防撞缓冲区域并与第一防护板及电梯轿厢内壁固定连接,第二防护板分隔防撞缓冲区域形成第一缓冲区和第二缓冲区,第一缓冲区和第二缓冲区内分别设置有减震填充层。在该专利中,通过防撞装置将货物的撞击均匀分布到防撞装置与轿厢内壁连接的部位,并通过设置减震填充,主要为发泡胶,以实现分散撞击力以及减震的效果;其中该防撞装置的减震主要依赖于填充物,而非防撞装置本身,会导致防撞装置的受冲击能力较差,容易损坏,另外发泡胶填充物的减震效果受环境的影响较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减震效果会大幅降低。因此需要一种设置有减震结构的轿厢内防撞板及其轿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轿厢内防撞板及其轿厢。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
[0006]一种轿厢内防撞板,包括底板,底板呈方形板状,底板的其中两条相互平行的边缘上设置有呈C型的包边,两条包边位于底板的同一侧面;还包括减震板,减震板设置于底板没有设置包边的两侧边缘上;减震板的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为S型,减震板上设置有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槽延伸方向一致,槽的开口朝向相反;第一通槽中远离第二通槽的一侧与底板连接,第二通槽中远离第一通槽的一侧的两端与底板上的包边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减震板中的第一通槽朝向靠近底板的中心一侧,第二通槽朝向远离底板的中心一侧;减震板的两端分别嵌于底板的两条边缘上设置的C型的包边内。
[0008]进一步的,还包括加强筋,加强筋设置于底板上设置有包边的一侧;加强筋的长度
方向与底板上设置有包边的边缘相平行。
[0009]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为呈C型的槽状板,在加强筋设置有平板的三个侧面中,相互连接的两个侧面的夹角为设定角度;加强筋的一个侧面设置为开口,设置为开口的一面与底板贴合设置;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伸入两块减震板的第一通槽内。
[0010]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设置为开口的一面的两侧设置有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的裙边。
[0011]一种轿厢,包括厢体,所述厢体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轿厢底和轿厢顶,厢体还包括设置于轿厢底和轿厢顶之间的三块轿厢侧板以及轿厢门;还包括上述的防撞板,防撞板设置于与轿厢门相对应的轿厢侧板上,位于该轿厢侧板中靠近轿厢内的一侧;防撞板还与轿厢底靠近设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轿厢中与轿厢门相邻的两块轿厢侧板上也设置有防撞板。
[0013]进一步的,所述轿厢侧板与防撞板之间设置有用于减震的弹性件。
[0014]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通过胶水或者螺纹结构分别与轿厢侧板以及防撞板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通过在底板上设置截面呈S型的减震板,将减震板上受到的冲击力,经过减震板的形变进行缓解,继而传递到与底板连接的轿厢上,提高减震板本身的抗压能力,也避免了轿厢直接受到冲击产生形变;
[0017]通过在底板的上下边缘设置呈C型的包边,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减震作用;
[0018]通过在底板上设置加强筋,增强底板的抗形变能力,也增加了对底板上受到的压力的减震缓冲效果;
[0019]通过在加强筋的两侧设置延伸的裙边,增加加强筋和底板的接触面积,便于释放压力;
[0020]通过在防撞板与轿厢侧板之间设置弹性件,对防撞板传递的压力进行减震;
[0021]通过设置弹性件通过胶水或者螺纹结构分别与轿厢侧板以及防撞板连接,便于对防撞板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防撞板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防撞板主视图;
[0025]图4为图3中的A

A截面图;
[0026]图5为图3中的B

B截面图;
[0027]图6为图5中的a区域局部放大图;
[00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轿厢除去轿厢门和轿厢顶的示意图;
[00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轿厢除去轿厢门和轿厢顶的主视图;
[0030]图9为图8中的C

C截面图;
[0031]图10为图9中的b区域局部放大图。
[0032]附图标识说明:底板1、包边11、减震板2、第一通槽21、第二通槽22、加强筋3、裙边31、弹性件4、轿厢5、轿厢侧板51、轿厢底52。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4]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35]实施例一:
[0036]如图1~10所示,一种轿厢内防撞板,包括底板1,底板1的其中两条相互平行的边缘上设置有呈C型的包边11,两条包边11位于底板1的同一侧面,还包括减震板2,减震板2设置于底板1没有设置包边11的两侧边缘上;减震板2的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为S型,减震板2上设置有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22,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22的槽延伸方向一致,在本例中均朝向减震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槽的开口朝向相反;第一通槽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轿厢内防撞板,包括底板(1),底板(1)呈方形板状,底板(1)的其中两条相互平行的边缘上设置有呈C型的包边(11),两条包边(11)位于底板(1)的同一侧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板(2),减震板(2)设置于底板(1)没有设置包边(11)的两侧边缘上;减震板(2)的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为S型,减震板(2)上设置有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22),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22)的槽延伸方向一致,槽的开口朝向相反;第一通槽(21)中远离第二通槽(22)的一侧与底板(1)连接,第二通槽(22)中远离第一通槽(21)的一侧的两端与底板(1)上的包边(1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轿厢内防撞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板(2)中的第一通槽(21)朝向靠近底板(1)的中心一侧,第二通槽(22)朝向远离底板(1)的中心一侧;减震板(2)的两端分别嵌于底板(1)的两条边缘上设置的C型的包边(11)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轿厢内防撞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筋(3),加强筋(3)设置于底板(1)上设置有包边(11)的一侧;加强筋(3)的长度方向与底板(1)上设置有包边(11)的边缘相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轿厢内防撞板,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剑航朱俊华范昌华祝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飞亚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