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院感防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3852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0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院感防控系统,通过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院感预警系统和追踪系统,通过深度优化的院感防控制度,智能化收集、识别、处理和分析院感高危因素,及早发出院感预警信息,将院感消灭在萌芽之中。利用各种信息采集系统和分析系统,对院内进行消杀、风险预防。一旦发生院感事件,可根据该系统审查各个流程,做到有迹可循,责任到人,及时发现诊疗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保证系统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实现院感防控的智能化,为院感防控贡献科技力量。为院感防控贡献科技力量。为院感防控贡献科技力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院感防控系统


[0001]本公开涉及智能医疗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院感防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医疗工作中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支撑,诸如远程诊断设备、智能化器械、可穿戴监测设备、影像辅助诊断系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用机器人等新产品、新业态加速普及应用,医疗工作中传统的疾病预警、诊断、治疗、预后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0003]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活动期内遭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的明确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在医院这样各种疾病患者集中和人员密集场所,最容易被污染而形成交叉感染或使感染迅速传播,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就将给社会、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严重的危害。据估计,医院感染每年影响着全世界大约150万人,在发展中国家100名住院病人中就有10人将受到院感的影响,导致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以及更长的住院时间,住院相关成本的增加,甚至导致死亡。研究发现,院内感染与患者自身、环境及护理等因素有关,50%的感染可以通过预防避免。
[0004]院内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环节很多,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0005]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院感专职管理人员配置相对不足,人员配置结构欠合理,院感管理受场地、人员等因素限制;另外,院内感染管理工作量大、任务繁杂、涉及环节较多,或未按要求进行日常监控,制定的相关政策多流于形式化有关。
[0006]直接影响院感的医疗行为,即医护人员和护工的诊疗过程,部分医护人员缺乏院内感染相关知识,防控意识淡薄,未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甚至出现操作失误及对院感病例的迟报、漏报情况,虽然各科室均有院感管理制度,但仍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以及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如:门急诊及病房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按规定配戴口罩及帽子情况较多、诊疗前后不做手卫生或手卫生不达标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就诊过程中部分患者会要求医生提供特效药,部分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缺乏准确与科学的评估,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回报不及时,仅凭经验用药,甚至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以期发挥最快的疗效,不仅会造成二重感染,增加患者易感性,延误感染治疗,还可能导致“超级细菌”的出现,加大院内感染防控难度。
[0007]在耐多药生物体不断出现的时代,评估医院感染控制情况和抗生素管理干预的有效性已成为全球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近年来,随着卫健委和各医院对院内感染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院感防控制度,也对院感知识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培训,甚至通过对危急值报告系统和HIS预警系统对微生物室检测结果和抗菌药物合理警示闪烁提醒等,使院内感染率有很大的下降。但是,面对人工防控机制存在院感预警不及时、实时动态不透明、研判结果不精确、感染轨迹追踪效率低等风险,如何做到实时预警、快速排查、准确溯源、及时防御,已成为院感防控的当务之急。显然,仅仅依靠传统人工力量费事、费力,亟需数字化与智能
化技术的有力支撑。
[0008]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低下,气管切开、呼吸机的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及泌尿道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导致院内感染易感因素较多,抗生素使用也最多,抗生素级别也最高,最容易发生院内感染事件。院感防控的重点区域是重症监护室,因此也亟需加强管控。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院感防控系统。
[0010]本申请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院感防控系统,包括:
[0011]智能测温和人脸识别系统,用于对第一用户进行人脸识别和测温,并将识别数据和测温数据发送至终端服务器;
[0012]消杀感应系统,用于与智能手环进行感应互动,当第一用户进入感应范围,打开消杀设施;
[0013]空气净化系统,用于根据对空气的质量进行监测,并将检测数据发送至终端服务器,当所述终端服务器对空气监测结果计算分析后,若是需要进行空气净化,则发送控制信号至空气净化装置;
[0014]感染风险评估系统,用于采集并分析第二用户的感染信息,输出感染风险结果;
[0015]智能手环,用于发送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至终端服务器;以及与所述消杀感应系统进行感应互动,并判断第一用户是否正确执行消杀动作,并反馈结果至终端服务器;
[0016]终端服务器,用于数据分析、处理和储存;
[0017]所述智能测温和人脸识别系统、空气净化系统、感染风险评估系统以及智能手环,分别与所述终端服务器通信连接。
[0018]作为本申请的一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还包括:
[0019]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用于利用病菌基因库和敏感抗生素配对库,对病原微生物种类快速检测,并根据其基因结构智能推荐敏感抗生素治疗方案;
[0020]所述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与所述终端服务器通信连接。
[0021]作为本申请的一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智能测温和人脸识别系统,包括:
[0022]人脸人体识别模块,用于对第一用户进行人脸识别,并将人脸识别结果发送至终端服务器;
[0023]体温测量模块,用于对第一用户进行体温测量,并将测量得到的体温数据发送至终端服务器;
[0024]指示灯+语音提醒模块,用于提醒第一用户进行人脸识别和体温测量,并将提醒数据发送至终端服务器。
[0025]作为本申请的一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消杀感应系统,包括:
[0026]消杀设备;
[0027]NFC感应装置,设于所述消杀设备上并控制所述消杀设备的开启;
[0028]当感应到第一用户进入到NFC感应装置的感应范围时,通过所述NFC感应装置启动消杀设备,对第一用户进行消杀。
[0029]作为本申请的一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系统,包括:
[0030]湿度感应模块,用于监测湿度数据并发送至终端服务器;
[0031]温度感应模块,用于监测温度数据并发送至终端服务器;
[0032]PM10监测模块,用于监测PM10数据并发送至终端服务器;
[0033]气溶胶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气溶胶数据并发送至终端服务器;
[0034]空气净化装置,用于根据终端服务器下发的控制信号进行启动;
[0035]所述湿度感应模块、温度感应模块、PM10监测模块、气溶胶监测模块和空气净化装置,分别与所述终端服务器通信连接;
[0036]当终端服务器判断湿度数据、温度数据、PM10数据或气溶胶数据中的至少一项数据超过预设的阈值时,下发控制信号至空气净化装置。
[0037]作为本申请的一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感染风险评估系统,包括:
[0038]感染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患者诊疗中的院内感染数据信息;
[0039]分析模块,用于对院内感染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并输出感染分析结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院感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测温和人脸识别系统,用于对第一用户进行人脸识别和测温,并将识别数据和测温数据发送至终端服务器;消杀感应系统,用于与智能手环进行感应互动,当第一用户进入感应范围,打开消杀设施;空气净化系统,用于根据对空气的质量进行监测,并将检测数据发送至终端服务器,当所述终端服务器对空气监测结果计算分析后,若是需要进行空气净化,则发送控制信号至空气净化装置;感染风险评估系统,用于采集并分析第二用户的感染信息,输出感染风险结果;智能手环,用于发送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至终端服务器;以及与所述消杀感应系统进行感应互动,并判断第一用户是否正确执行消杀动作,并反馈结果至终端服务器;终端服务器,用于数据分析、处理和储存;所述智能测温和人脸识别系统、空气净化系统、感染风险评估系统以及智能手环,分别与所述终端服务器通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院感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用于利用病菌基因库和敏感抗生素配对库,对病原微生物种类快速检测,并根据其基因结构智能推荐敏感抗生素治疗方案;所述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与所述终端服务器通信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院感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测温和人脸识别系统,包括:人脸人体识别模块,用于对第一用户进行人脸识别,并将人脸识别结果发送至终端服务器;体温测量模块,用于对第一用户进行体温测量,并将测量得到的体温数据发送至终端服务器;指示灯+语音提醒模块,用于提醒第一用户进行人脸识别和体温测量,并将提醒数据发送至终端服务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院感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杀感应系统,包括:消杀设备;NFC感应装置,设于所述消杀设备上并控制所述消杀设备的开启;当感应到第一用户进入到NFC感应装置的感应范围时,通过所述NFC感应装置启动消杀设备,对第一用户进行消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院感防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净化系统,包括:湿度感应模块,用于监测湿度数据并发送至终端服务器;温度感应模块,用于监测温度数据并发送至终端服务器;PM10监测模块,用于监测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盼飞刘鹏李欣欣田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