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面料加工经编机轴向移动的轴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3577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面料加工经编机轴向移动的轴润滑结构,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前侧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多个轴体,所述盖板的右侧上方固接有短管,所述盖板的内部上方开设有油道,所述油道与短管的内部互为连通,所述轴体的上方设有导油组件。该用于面料加工经编机轴向移动的轴润滑结构,通过盖板、轴体、短管、油道和导油组件之间的配合,滑道与横孔处于连通状态,在从右到左依次对旋钮进行上述重复作业,即可对多个轴体进行润滑油量的均匀润滑,不易出现外侧轴体润滑油较多,内侧润滑油较少的情况,对润滑油的涂抹均衡性得以提升,利于对轴体的优异润滑作业。利于对轴体的优异润滑作业。利于对轴体的优异润滑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面料加工经编机轴向移动的轴润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经编机
,具体为一种用于面料加工经编机轴向移动的轴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用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纱线,于经向喂入机器的所有工作针上,同时成圈而形成针织物,这种方法称为经编,织物称为经编织物,完成这种经编的机器称为经编机,经编机主要由编织机构、梳栉横移机构、送经机构、牵拉卷取机构和传动机构组成,经编机对原料和织物品种的适应性广,机器生产率较高,因而发展较快,现代经编机中,轴向横移应用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相应轴的摩擦增加,温度升高,因此需要可靠的润滑来实现,为了便于对轴体的便捷润滑作业,公开技术中的经编机轴向移动的轴润滑结构得以进行应用,虽然能够较为便捷的对经编机轴体进行润滑作业,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在润滑油注入的过程中,只能够从外到内依次的对多个轴体进行润滑作业,期间易出现外侧轴体润滑油较多,内侧轴体润滑油较少的情况,在对润滑油的涂抹均衡性较差,不利于对轴体的优异润滑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面料加工经编机轴向移动的轴润滑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在润滑油注入的过程中,只能够从外到内依次的对多个轴体进行润滑作业,期间易出现外侧轴体润滑油较多,内侧轴体润滑油较少的情况,在对润滑油的涂抹均衡性较差,不利于对轴体的优异润滑作业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面料加工经编机轴向移动的轴润滑结构,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前侧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多个轴体,所述盖板的右侧上方固接有短管,所述盖板的内部上方开设有油道,所述油道与短管的内部互为连通,所述轴体的上方设有导油组件;
[0005]所述导油组件包括空腔、方块、胶套、丝杆、旋钮、横孔、横槽和竖孔;
[0006]多个所述空腔从左到右依次开设在盖板的内部上方,所述空腔的内部设有方块,所述方块的外壁固定套接有胶套,所述胶套与空腔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方块的顶端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与盖板的接触面螺纹连接,所述丝杆的顶端固接有旋钮,所述胶套的右表面上方开设有横孔,所述胶套的右表面下方开设有横槽,所述横槽的内壁底端左侧开设有竖孔。
[0007]优选的,所述盖板的前表面上方从左到右依次固接有签牌。
[0008]优选的,所述盖板的右侧设有注油管;
[0009]所述注油管包括竖筒、支板、连管、圆帽、螺杆、推块和套环;
[0010]所述竖筒位于盖板的右侧,所述竖筒与短管的接触面固定相连,所述竖筒的外壁固定套接有支板,所述支板与盖板的接触面固定相连,所述竖筒的顶端固接有连管,所述竖
筒的外壁底端转动连接有圆帽,所述圆帽的顶端固接有螺杆,所述螺杆通过密封轴承与竖筒转动相连,所述螺杆的外壁螺纹连接有推块,所述推块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套环,所述套环与竖筒的内壁过盈配合。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面料加工经编机轴向移动的轴润滑结构,相对于传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2]通过盖板、轴体、短管、油道和导油组件之间的配合,操作人员通过短管箱油道注入润滑油期间,操作人员可对最右侧旋钮进行施力使丝杆进行顺时针转动,因空腔对方块的滑动限位,可以使方块在空腔内部向上滑动,这时油道内部的润滑油会流入到横槽和竖孔的内部,润滑油会从竖孔的底端流出作用在轴体的外壁,便于对轴体进行润滑作业,然后在将最右侧的旋钮进行逆时针转动使方块复位,滑道与横孔处于连通状态,在从右到左依次对旋钮进行上述重复作业,即可对多个轴体进行润滑油量的均匀润滑,不易出现外侧轴体润滑油较多,内侧润滑油较少的情况,对润滑油的涂抹均衡性得以提升,利于对轴体的优异润滑作业。
[0013]通过盖板、轴体、短管、油道、导油组件和注油管之间的配合,在油道与横槽和竖孔连通状态时,操作人员对圆帽进行施力使螺杆进行顺时针转动,因螺杆与推块的螺纹连接关系以及竖筒对推块的滑动限位,能够使推块向上移动增加油道、横槽和竖孔内部润滑油压力,便于润滑油渗透至轴体连接轴承内部深处,可一定程度提升对轴体的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的主视局部剖视图;
[0016]图3为图2盖板、竖筒和套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图2盖板、方块和丝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盖板,2、轴体,3、短管,4、油道,5、导油组件,501、空腔,502、方块,503、胶套,504、丝杆,505、旋钮,506、横孔,507、横槽,508、竖孔,6、注油管,601、竖筒,602、支板,603、连管,604、圆帽,605、螺杆,606、推块,607、套环,7、签牌。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面料加工经编机轴向移动的轴润滑结构,包括盖板1,盖板1的前侧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多个轴体2,盖板1的右侧上方固接有短管3,盖板1的内部上方开设有油道4,油道4与短管3的内部互为连通,轴体2的上方设有导油组件5,导油组件5包括空腔501、方块502、胶套503、丝杆504、旋钮505、横孔506、横槽507和竖孔508,多个空腔501从左到右依次开设在盖板1的内部上方,空腔501的内部设有方块502,方块502的外壁固定套接有胶套503,胶套503为橡胶材质制成,具有一定的韧性,胶套503与空腔501的内壁过盈配合,方块502的顶端转动连接有丝杆504,丝杆504通过滚珠轴
承与方块502转动相连,丝杆504与盖板1的接触面螺纹连接,丝杆504的顶端固接有旋钮505,胶套503的右表面上方开设有横孔506,横孔506与油道4互为连通,胶套503的右表面下方开设有横槽507,横槽507的内壁底端左侧开设有竖孔508,盖板1的前表面上方从左到右依次固接有签牌7,签牌7便于操作人员对下方轴体2作业时的记录。
[0021]盖板1的右侧设有注油管6,注油管6包括竖筒601、支板602、连管603、圆帽604、螺杆605、推块606和套环607,竖筒601位于盖板1的右侧,竖筒601与短管3的接触面固定相连,竖筒601的内部与短管3互为连通,竖筒601的外壁固定套接有支板602,支板602与盖板1的接触面固定相连,竖筒601的顶端固接有连管603,连管603与竖筒601的内部互为连通,连管603的管路下方安装有阀门,竖筒601的外壁底端转动连接有圆帽604,圆帽604通过滚珠轴承与竖筒601转动相连,圆帽604的顶端固接有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面料加工经编机轴向移动的轴润滑结构,包括盖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的前侧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多个轴体(2),所述盖板(1)的右侧上方固接有短管(3),所述盖板(1)的内部上方开设有油道(4),所述油道(4)与短管(3)的内部互为连通,所述轴体(2)的上方设有导油组件(5);所述导油组件(5)包括空腔(501)、方块(502)、胶套(503)、丝杆(504)、旋钮(505)、横孔(506)、横槽(507)和竖孔(508);多个所述空腔(501)从左到右依次开设在盖板(1)的内部上方,所述空腔(501)的内部设有方块(502),所述方块(502)的外壁固定套接有胶套(503),所述胶套(503)与空腔(501)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方块(502)的顶端转动连接有丝杆(504),所述丝杆(504)与盖板(1)的接触面螺纹连接,所述丝杆(504)的顶端固接有旋钮(505),所述胶套(503)的右表面上方开设有横孔(506),所述胶套(503)的右表面下方开设有横槽(507),所述横槽(507)的内壁底端左侧开设有竖孔(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彩珠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诚纺织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