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世明专利>正文

调整型散热鳍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3300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整型散热鳍片,包括一独立片成型的散热鳍片,具有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所构成,在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表面设有至少一穿孔,另于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间设有至少一系连片将其系结一体,令散热鳍片于对应导热管穿压制程中,由该系连片自动弹性调整二片体及其穿孔间距,以利于准对于导热管进行穿压及紧密结合,由此改善散热鳍片穿孔与热导管垂直中心不精准、结合紧密度及结合间隙等问题。(*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调整型散热鳍片,尤其涉及一种具自动调整穿孔位置暨间距对应的散热鳍片,具有改善结合紧密度及可快速微调孔位准对于热导管穿压结合的调整型散热鳍片。
技术介绍
已知,目前所使用于电子组件,如CPU等及电子装置,包括资料存取单元,如硬盘机、资料读写装置等的散热,都是透过散热装置,作为所产生热能的传递与发散,在散热装置的设计与结构上将直接反应电子组件或电子装置热传递与发散效率,所以有良好的结构设计,将会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传与发散效能。公知常见的各种典型散热装置,多是利用多数具高导热系数的散热鳍片或鳍片组,配合穿压制程结合于至少一热导管,该热导管再结合于不同适用规格设计的底座上,以适用不同规格及型式的散热器;然而,该主要用以扩增散热面积的散热鳍片或鳍片组,在制作上都是以一体的独立片冲压成型,并于其表面冲设多数个通孔,因此在冲制过程中可能一种因素,使其冲设的通孔间距位置与导热管间并无法获得准对上的高度精准,亦或因为导热管制作过程中,亦无法保持传热管在成型垂直中心的精准,导致与各散热鳍片或由多数散热鳍片组成的鳍片组的通孔,与导热管在穿压制程中无法相互保持垂直中心对准,而一体独立片冲制的散热鳍片又不具有任何的调整弹性,致使在冲压后易造成通孔与导热管间结合不良,存在结合间隙而直接影响其热传递效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传统缺失,避免缺失存在,本技术以简单架构及制成具自动调整穿孔间距的散热鳍片,对散热鳍片与热导管的穿压结合,改善其结合紧密度及可快速微调孔位准对于热导管穿压紧密结合,以提供使用者更简便、低廉但高热传递效率的实用散热鳍片及其结合形成的散热装置。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调整型散热鳍片,包括一独立片成型的散热鳍片,具有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表面设有至少一穿孔;至少一系连片,一体系结于上述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之间。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系连片与上述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一体成型。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系连片为至少一拱起部形状系结于上述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之间,形成伸张与收缩的弹性变形调整动作。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系连片为一平斜片形状系结于上述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之间,以产生弹性变形的调整动作。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将可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其目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与热导管穿压自动缩距调整结合的动作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与热导管穿压自动缩距调整结合的另一动作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与热导管穿压自动展距调整结合的动作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与热导管穿压自动展距调整结合的另一动作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与热导管穿压自动调整结合的组成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组成鳍片组的组成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组成的鳍片组与热导管自动调整结合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10为本技术图9实施例的调整动作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12为本技术图11实施例的调整动作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散热鳍片 1 导热管2第一片体 11 第二片体 12穿孔 13、14 系连片 15扣合组件 16 鳍片组 17传热管21、2具体实施方式现将有关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详细说明,配合图式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调整型散热鳍片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调整型散热鳍片包括有一独立片成型的散热鳍片1,具有第一片体11及第二片体12所构成,在第一片体11及第二片体12表面设有至少一穿孔13、14,另于第一片体11与第二片体12间设有至少一系连片15将其系结一体,以构成具自动调整穿孔间距的散热鳍片1,与热导管紧密穿压结合的散热鳍片,以提供使用者更简便、低廉但高热传递效率的实用散热鳍片及其结合形成的散热装置。上述该系连片15,较佳是具有向一表面方向成型至少一拱起部形状设计,而利用此拱起部形状产生向二侧拉展或收缩的变形,以调整第一片体11与第二片体12及其穿孔13、14之间的间距。请参阅图2-图6所示,为本技术的调整型散热鳍片结构一实施例与热导管穿压调整结合的动作示意图及组成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调整型散热鳍片1在与热导管2准对以进形穿压结合时,当该散热鳍片1第一片体11及第二片体12表面的穿孔13、14间距,略大于导热管2的传热管21、22间距,或者是因为二传热管21、22的垂直中心成型不精准所造成与穿孔13、14间的准对间距时,在穿压制程中,可配合该穿压施加的作用力,使该第一片体11及第二片体12暨其穿孔13、14间的间距,自动由系连片15的弹性变形向内缩收,调整穿孔13、14保持与导热管2的传热管21、22相互对准,达到紧密无间隙的结合一体,如图2、3所示。又,当散热鳍片1第一片体11及第二片体12表面的穿孔13、14间距,略小于导热管2的传热管21、22间距,或者是因为二传热管21、22的垂直中心成型不精准所造成与穿孔13、14间的准对间距时,如图4、5所示,在穿压制程中,可配合该穿压施加的作用力,使该第一片体11及第二片体12暨其穿孔13、14间的间距,自动由系连片15的弹性变形向外伸张,调整穿孔13、14保持与导热管2的传热管21、22相互对准,达到紧密无间隙的结合一体,如图6所示。请参阅图7、8所示,为本技术的调整型散热鳍片结构另一实施例组成方式与热导管穿压调整结合的组成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图1-图6大致相同,所不同处在于该各由系连片15系结第一片体11及第二片体12组成的独立片散热鳍片1,在其第一片体11及第二片体12一侧进一步设成型有扣合组件16,用以将多数散热鳍片1预先结合形成具调整功能的鳍片组17,直接由该鳍片组17与导热管2的传热管21、22相互对准穿压结合。由于该组成鳍片组17的各独立片散热鳍片1均设有系连片15形成弹性变形调整功能,即使经堆栈结合成鳍片组17后,仍具有相同的自动调整功能,调整各散热鳍片1的穿孔13、14,保持与导热管2的传热管21、22相互对准,达到紧密无间隙的结合一体,如图8所示。再请参阅图9-12所示,为本技术的调整型散热鳍片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及调整动作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于图1结构大致相同,所不同处在于该系结第一片体11及第二片体12的系连片15,是呈至少一个或以上平斜片形状设计,如图9、10所示是以二个系连片15系连配置,或者如图11、12所示是以三个系连片15系连配置,如此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自动弹性调整功能第一片体11与第二片体12及其穿孔13、14间距,以对准热导管紧密穿压结合。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技术的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然而,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技艺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例如,等变化的等效性实施例,均应包含于本申请的专利范围中。综上所述,本申请不但在装置架构与运作型态上确属创新,并能较公知物品增进上述多项功效,应已充分符合新颖性及进步性的法定技术专利要件,特此依法提出申请,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整型散热鳍片,包括:一独立片成型的散热鳍片,具有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表面设有至少一穿孔;至少一系连片,一体系结于上述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之间;上述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由系连片的弹性系连,于对应至少一热导管穿压结合而自动弹性调整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及其穿孔间距,以对准热导管紧密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明
申请(专利权)人:陈世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