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2807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连结于壳体的一导光模组以及多个发光体。导光模组包括至少二相邻的导光体,其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一侧面,侧面形成有一不透光层,且二相邻的导光体侧面彼此相邻,而发光体邻设于导光体的入射面的一侧。是以,通过设置于导光体侧面的不透光层可避免光线逸散或混光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一般电子装置的外观显示灯的亮度,现有技术通常在发光体产生光线后利用导光柱(lightguider)以作为导引光线的媒介。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现有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的发 光体与导光柱的出光面为正对配置。此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2、导光模组l 与多个发光体14。导光模组1包括多个导光柱12,且导光模组1的上方连 结于电子装置的壳体2。导光柱12具有一入光面121、 一出光面123及一 侧面122,发光体14设置于导光柱12邻近入光面121的一侧。因此,来自 发光体14的光线(光线前进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从导光柱12的入光面 121进入后沿着导光柱12前进,最终由导光柱12的出光面123射出。由于 导光柱12是用以传导光线,以使自发光体14射出的光线能够沿着导光柱 12传导至出光面123,是以导光柱12通常由透光材质所构成,常见的材料 例如为聚石友酸酯(polycarbonate, PC)或压克力材^K其表面不易加工(例 ^口电纟度)。然而,欲对聚碳酸酯或压克力材料进行賊镀或喷漆制程,经常在导光 柱12的边角处会发生不完全遮蔽的问题。当光线在透光材料构成的导光柱 12中进行传导时,在导光柱12的侧面122仍经常发生有光线逸漏的问题(如 图中所示的虚线部分),故使得射出至外界的光线强度衰减。同时也因为发 光体14与出光面123位在同一垂直轴线的位置,因而产生中央光线过于集 中、外围光线强度较弱所造成亮度不均的问题。另外,如图2所示,当发光体14与导光柱12的出光面123为错位配 置时,则对于具有较小角度的光线而言,因为导光柱12的出光面123并非 位于发光体14的垂直方向上,因此发光体14所产生出的小角度光线无法 直接自导光柱12的出光面123射出,同时大角度的光线则自导光柱12的 侧面122逸散(如图中所示的虚线部分)。是以,习知导光模组1所提供的 发光强度及均匀度并不理想,且容易使相邻近的光线发生彼此干扰而造成 混色的问题。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使来自发光体的光线 在经过导光结构传导时无逸漏,提高出光强度、避免出光不均匀,并同时避免邻近的光线彼此干扰或混色的问题,已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电子装置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 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 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能够改进一般 现有的电子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 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子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 型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利用容易加工 (例如电镀)容易的聚合材料,例如但不限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ABS )以形成一导光结构,并通过对导光结 构的侧面进行加工使其形成不透光区域,借此避免光线的逸散或混光,提 高出光强度并避免出光不均匀,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包括 一壳体; 一导光模组, 连结于该壳体内,该导光模组包括至少二导光体,每一该导光体具有一入 光面、 一出光面及一侧面,该侧面具有一不透光层,且二该侧面的该不透 光层彼此相邻;及多个发光体,邻设于该入光面。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其中所述的导光体的材质为丙烯-丁其中所述的入光面与该出光面为对其中所述的入光面及/或该出光面具其中所述的高穿透结构包括多个微其中所述的高穿透结构通过沉积、其中所述的不透光层为电镀层。 其中所述的导光模组还包括至少其中所述的阻隔件与该导光体连结。 其中所述的阻隔件包围至少一发光 体。前述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 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前述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 正配置或错位配置。前述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 有至少一高穿透结构。前述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 镜、多个微共振腔或一粗糙面。前述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 涂布或表面处理方式形成。前述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前述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 一阻隔件,设置于该等发光体之间。前述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前述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前述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的导光体为该壳体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可知,为了 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其包括一壳 体、 一导光模组及多个发光体,导光模组连结于壳体内。导光模组包括至 少二彼此相邻的导光体,每一导光体具有至少一入光面、至少一出光面及 一侧面,其中,二导光体的侧面彼此相邻,且在侧面设置一不透光层以避 免侧向漏光,使邻设于入光面的发光体产生光线后,可通过导光体将光线 传导至外界,并避免邻近的发光体所产生的光线彼此干扰或混色。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承上所述,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通过导光体 的侧面设置不透光层,避免光线由导光体的侧面漏光,或与邻近发光体的 光线发生混色的情形,藉此能够提高出光强度并避免出光不均匀。此外, 导光体选用易于加工(例如电镀)的材料,确保不透光层能够完全遮蔽导 光体的侧面。再者,经由导光体与壳体的整合设置,有利于整体外观设计, 并能够简化制程的复杂度,亦使得电子装置的外^见更加简洁。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i兌明如下。 附图说明图l为习知电子装置中发光体与导光柱的出光面正对配置的示意图; 图2为习知电子装置中发光体与导光柱的出光面错位配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发光体与导光体的出光面为正对配置;图4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导光模组的示意图,导光体的入光面与出光面为具有高穿透特性的表面;以及图5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导光模组的示意图,发光体与导光体的出光面为错位配置。1、 3:导光模组 12:导光柱 121:入光面 122:侧面123:出光面 14、 34:发光体2、 4:壳体 32:第一导光体 32,第二导光体 321:第一入光面321,第二入光面 322,第二侧面 323,第二出光面 36,第二不透光层322:第一侧面 323:第一出光面 36:第一不透光层 38:阻隔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 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 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本专利技术揭露的一种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其包括一壳体、连结于 壳体内的一导光模组及多个发光体。导光模组包括至少二相邻设置的导光 体,每一导光体具有至少一入光面、至少一出光面及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导光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壳体; 一导光模组,连结于该壳体内,该导光模组包括至少二导光体,每一该导光体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一侧面,该侧面具有一不透光层,且二该侧面的该不透光层彼此相邻;及 多个发光体,邻设于该入光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