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明义专利>正文

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249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包括:一管体,其内端部及外端部各形成设有开口并相通;复数鳍片,是自该管体的内壁向该管体的中心方向呈辐射状突伸;以及复数导槽,形成设置于该等鳍片的各相邻鳍片之间。以该复数鳍片的辐射状环形安排,可增加该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且以管体将导槽外周予以封闭的设计,使得该等导槽形成一封闭导槽的结构,并具有导流作用,散热风扇所提供的冷却风量可在该散热鳍片内部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并循着该等导槽强迫且快速地将该散热鳍片所吸附的热能导流至该散热鳍片的外端部并带走,而具有快速又有效的散热效果。(*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鳍片改良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增加散热面积及散热速度,进而可增进其散热效果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以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而言,该中央处理器在电脑运作当中必须处理甚多的资料,因此容易产生高温或过热,此时,必须予以有效散热冷却,才能使该中央处理器持续正常运作。因而,有必要在该中央处理器上方装设散热装置,以适时散热冷却该中央处理器运作时所产生的高温。上述散热装置一般包括散热鳍片及散热风扇。该散热鳍片是装设于中央处理器的顶面,以吸附该中央处理器所产生的高温热能,再以该散热风扇吹向该散热鳍片而将该热能带走,而冷却该散热鳍片及该中央处理器的温度。请参阅图1所示,是揭示一现有习知的散热鳍片结构并显示其与相关构件的结合关系的外观立体示意图。该现有习知的散热鳍片1,一般是包括一底板11,再在该底板11的顶面形成设有复数片鳍片12彼等自该顶面向上垂直突伸,各相临的鳍片12之间形成设有底端封闭但顶端及两端皆呈开口的凹槽13。该散热鳍片1是以其底板11装设于中央处理器3的顶面,以吸附该中央处理器3所产生的高温热能至底板11及其复数片鳍片12。一散热风扇2装设于该散热鳍片1的上方,以将该散热鳍片1所吸附的热能吹走。然而上述现有习知的散热鳍片1在使用上存在有如下的缺憾1、其散热风扇2由上向下所提供的冷却风量(如箭头a所示),在碰抵各片鳍片12的顶面时,有部份的冷却风量会反弹形成反弹风量(如箭头b所示),该反弹风量b会形成背压,并对正常提供的冷却风量a形成阻碍而降低了其散热效果;2、该散热鳍片1的各凹槽13是呈顶端及两端皆为开口的结构型态,因此,由上方散热风扇2所提供的冷却风量a,除了沿着凹槽13朝向散热鳍片1的外端部14将该散热鳍片1所吸附的热能向外吹离形成外吹风量(如箭头c所示)之外,部份的冷却风量a亦会沿着凹槽13朝向散热鳍片1的内端部15吹离形成内吹风量(如箭头d所示),该内吹风量d将使得散热鳍片1被吹离的热能仍积蓄于中央处理器3周遭的内部环境,并累积成为该中央处理器3温升的原因之一,而大大地减低了其散热效果。有鉴于此,业界便又有另一种散热鳍片结构,请参阅图2所示,是图1所示现有习知的散热鳍片结构的另一安装实施例示意图。有业者设计为将散热风扇2装设于散热鳍片1的内端部15,以期将散热鳍片1所吸附的热能由该散热鳍片1的外端部14吹离。但是上述现有习知的散热鳍片1的各凹槽13除了两端部为开口之外,其顶端亦为呈开口状,因此,由内端部散热风扇2所提供的冷却风量a,除了沿着凹槽13朝向散热鳍片1的外端部14将该散热鳍片1所吸附的热能向外吹离形成外吹风量(如箭头c所示)之外,部份的冷却风量a亦会经由凹槽13的上方开口向上溢散形成上吹风量(如箭头e所示),该上吹风量e所带走的热能仍积蓄于中央处理器2周遭的内部环境,并累积成为该中央处理器2温升的原因之一,因而其散热效果亦非良善。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散热鳍片结构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散热鳍片结构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散热鳍片结构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散热鳍片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散热鳍片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增加散热面积,并可避免冷却风量不当溢散,而能完全将该散热鳍片所吸附的热能快速吹离,可提升其散热效果,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散热鳍片改良结构,至少包括一管体,其位于两端的内端部及外端部各形成设有开口并相通;复数鳍片,是自该管体的内壁向该管体的中心方向呈辐射状突伸;以及复数导槽,形成设置于该等鳍片的各相临鳍片之间。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管体及该复数鳍片是一体成型结构。前述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复数鳍片的各片鳍片是呈等间隔分布排列。前述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复数鳍片是沿着该管体的长度方向自该管体的内端部延伸至该管体的外端部。前述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复数鳍片的各片鳍片的里端部是呈弧形端部。前述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复数鳍片的各片鳍片在与各该导槽相临的表面,各形成设有凹凸表面。前述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各鳍片的凹凸表面是沿着管体的长度方向而呈纵长延伸。前述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管体的外表面包含矩形。前述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管体的底面及顶面各设有至少一凹槽,该凹槽设有连通的导热管,且该导热管的底面及顶面分别设有底导热板及顶导热板彼等分别覆盖于该管体的底面及顶面。前述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管体的内端部装设有一散热风扇。前述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管体的外端部装设有一导风管。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的技术方案可知,为了达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包括一管体,其内端部及外端部各形成设有开口并相通;复数鳍片,是自该管体的内壁向该管体的中心方向呈辐射状突伸;以及复数导槽,形成设置于该等鳍片的各相临鳍片之间。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散热鳍片改良结构至少具有以下的优点以该复数鳍片的辐射状环形安排,可增加该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且以管体将导槽外周予以封闭的结构设计,使得该等导槽形成为一封闭导槽的结构,而具有导流作用,且气流无溢散之虞,因而,装设于该散热鳍片左端部的散热风扇所提供的冷却风量,是围在一定的空间内,而能在该散热鳍片内部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并循着该等导槽强迫且快速地将该散热鳍片所吸附的热能导流至该散热鳍片的外端部并带走,因而具有快速又有效的散热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特殊的散热鳍片改良结构,能增加散热面积,并可避免冷却风量不当溢散,而能够完全将该散热鳍片所吸附的热能快速吹离,而可提升其散热效果。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散热鳍片结构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习知的散热鳍片结构并显示其与相关构件的结合关系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现有习知的散热鳍片结构的另一安装实施例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并显示其与相关构件的结合关系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鳍片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一管体,其位于两端的内端部及外端部各形成设有开口并相通;复数鳍片,是自该管体的内壁向该管体的中心方向呈辐射状突伸;以及复数导槽,形成设置于该等鳍片的各相临鳍片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邦俊王炳麟
申请(专利权)人:林明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