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井盖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179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井盖支撑结构,涉及市政道路井盖领域,包括井盖主体,所述井盖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进水口,且第一进水口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下方连接有第一管道,且第一管道的右侧设置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下方固定有出水管道,所述井盖主体的下方固定有支撑柱,且支撑柱的两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外侧连接有支撑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做到快速将大面积积水疏通,目前能解决城市道路大量积水的方法就是通过人工将井盖拉起,使道路积水疏通,不仅费时费力,且拉起的井盖存在道路安全隐患,本装置可不必拉起井盖达到快速疏通道路积水问题。置可不必拉起井盖达到快速疏通道路积水问题。置可不必拉起井盖达到快速疏通道路积水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井盖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井盖领域,具体为一种市政道路井盖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市政井盖主要用于道路,防止人或者物体掉落,造成下水道堵塞,以及对于人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按照材质可分为金属井盖,高强度纤维水泥混凝土井盖,树脂井盖等等,一般采用圆形,可用于绿化带,人行道机动车道等地方。
[0003]按照材质可分为金属井盖,高强度纤维水泥混凝土井盖,树脂井盖等等,一般采用圆形,可用于绿化带,人行道机动车道等地方。
[0004]目前出现暴雨以及大量城市道路积水时,现有的市政井盖不能做到快速以及大面积的将积水疏通,目前能解决城市道路大量积水的方法就是通过人工将井盖拉起,使道路积水疏通,不仅费时费力,且拉起的井盖存在道路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井盖支撑结构,以解决不能及时大量排水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井盖支撑结构,包括井盖主体,所述井盖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进水口,且第一进水口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下方连接有第一管道,且第一管道的右侧设置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下方固定有出水管道,所述井盖主体的下方固定有支撑柱,且支撑柱的两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外侧连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外侧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挡水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连接有拖拉柱,且拖拉柱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挡水板。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大排量的将道路挤压的水快速流通,同时在不需要大量排水时,也有足够的排水量将道路积水及时排出了,且井盖表面的进水口呈凹型,以便于积水快速聚集,使进入井盖之后的流水速度加快,流水击中第一挡水板使第二挡水板向中间偏移,此时可达到大量排水的效果。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盖主体的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进水口与第二进水口,且第一进水口与第二进水口均为凹槽设置。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进水口与第二进水口均为凹槽设置,以便于将道路积水快速聚集于进水口,达到最大程度的减少道路积水。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水口与第一管道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一管道相对垂直方向倾斜15
°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管道相对垂直方向倾斜15
°
,以便于道路积水通过第一进水口向下流动时产生加速度,以便于增加水流的速度以及冲击力。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柱与弹簧之间为焊接设置,且弹簧与支撑板
之间为焊接设置。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柱与弹簧之间为焊接设置,以便于对于与之间起到加固作用,以此增加整体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挡水板与固定块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第一挡水板相对于支撑柱为轴对称结构。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挡水板相对于支撑柱为轴对称结构,以此增加整体的进水面积,并且保证整个井盖整体的稳定性。
[00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拖拉柱与井盖主体之间紧密贴合,且第二挡水板与拖拉柱之间为固定设置。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拖拉柱与井盖主体之间紧密贴合,通过的拖拉作用,使第二挡水板向装置内侧移动,以此达到打开第二进水口的目的,以此增加进水口的整体面积。
[0018]综上所述,本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如果通过第一进水口与第二进水口的凹槽设置,可以达到将城市道路积水快速集中至第一进水口与第二进水口处,以便于将城市道路积水快速疏通,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的倾斜设置,增加第一进水口与第二进水口流下的道路积水的加速度,进一步加快积水的疏通。
[0020]2、本技术通过设置支撑柱,弹簧,支撑板,如果通过支撑柱与支撑板之间的弹簧连接,可以达到便于对于需要大量疏通城市道路积水时,可以快速疏通积水,同时通过拖拉柱带动第二挡水板的拉动,将第二进水口打开,可以在第一进水口疏通积水不能达到需求时,将城市道路积水快速疏通。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井盖主体;2、第一进水口;3、第二进水口;4、第一管道;5、第二管道;6、出水管道;7、支撑柱;8、弹簧;9、支撑板;10、固定块;11、第一挡水板;12、拖拉柱;13、第二挡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下面根据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8]一种市政道路井盖支撑结构,如图1

4所示,包括井盖主体1,所述井盖主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进水口2,且第一进水口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进水口3,第一进水口2与第二进水口3为凹槽型设置,以便于将城市道路积水,快速汇集至第一进水口2与第二进水口3处,以此便于将道路积水快速疏通,所述第一进水口2的下方连接有第一管道4,且第一管道
4的右侧设置有第二管道5,第一管道4与第二管道5同时为倾斜设置,以此达到将第一管道4与第二管道5内部的积水流速加快,以此增大水流的加速度,所述第二管道5的下方固定有出水管道6,所述井盖主体1的下方固定有支撑柱7,且支撑柱7的两侧设置有弹簧8,所述弹簧8的外侧连接有支撑板9,且支撑板9的外侧固定有固定块10,所述固定块10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挡水板11,当出水管道6内部的流水冲击至第一挡水板11时,此时水压的冲击力将支撑板9向内侧压动,所述支撑板9的顶部连接有拖拉柱12,且拖拉柱12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挡水板13,通过拖拉柱12带动第二挡水板13的向右移动时,此时的第二进水口3被打开,以此达到增大疏通道路积水的作用。
[0029]请参阅1

1图,在上述实施例中,井盖主体1的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进水口2与第二进水口3,且第一进水口2与第二进水口3均为凹槽设置,以便于将道路积水快速聚集于进水口,达到最大程度的减少道路积水。
[0030]请参阅1

1图,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管道4相对垂直方向倾斜15
°
,以便于道路积水通过第一进水口2向下流动时产生加速度,以便于增加水流的速度以及冲击力。
[0031]请参阅1

2图,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柱7与弹簧8之间为焊接设置,以便于对于支撑柱7与弹簧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井盖支撑结构,包括井盖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主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进水口(2),且第一进水口(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进水口(3),所述第一进水口(2)的下方连接有第一管道(4),且第一管道(4)的右侧设置有第二管道(5),所述第二管道(5)的下方固定有出水管道(6),所述井盖主体(1)的下方固定有支撑柱(7),且支撑柱(7)的两侧设置有弹簧(8),所述弹簧(8)的外侧连接有支撑板(9),且支撑板(9)的外侧固定有固定块(10),所述固定块(10)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挡水板(11),所述支撑板(9)的顶部连接有拖拉柱(12),且拖拉柱(12)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挡水板(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道路井盖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主体(1)的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进水口(2)与第二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楚亮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华中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