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防撞梁结构、车门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0868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防撞梁结构、车门总成及车辆,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包括防撞梁主体和呈U型的中支架,防撞梁主体沿前后方向延伸,且防撞梁主体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车门主体连接;中支架包括从内到外顺次连接的内侧支臂、连接臂和外侧支臂,内侧支臂和外侧支臂均向上或向下延伸,连接臂沿内外方向延伸,内侧支臂支撑于防撞梁主体中部的外侧,外侧支臂支撑连接于车门主体的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改善防撞梁主体向内折弯的问题,减小车门变形量。量。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防撞梁结构、车门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车门防撞梁结构、车门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门防撞梁是指在车门内部结构中加设的横梁,用以加强车辆侧面的结构,进而提高侧面撞击时的防撞抵抗力,以提升车身侧面的安全系数。
[0003]现有的车门防撞梁,一般是前端和后端分别于车门主体连接,中部悬空,这种结构存在加强效果不足的问题,在发生侧碰时,车门变形量较大,对乘员来说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防撞梁结构、车门总成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门防撞梁对车门主体的加强效果不足,导致侧碰时车门变形量较大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门防撞梁结构,包括:
[0007]防撞梁主体,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防撞梁主体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车门主体连接;以及
[0008]呈U型的中支架,所述中支架包括从内到外顺次连接的内侧支臂、连接臂和外侧支臂,所述内侧支臂和所述外侧支臂均向上或向下延伸,所述连接臂沿内外方向延伸,所述内侧支臂支撑于所述防撞梁主体中部的外侧,所述外侧支臂支撑连接于所述车门主体的内侧。
[000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侧支臂上形成用于容置所述防撞梁主体的连接凹槽。
[00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侧支臂的前后宽度沿朝向所述连接臂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外侧支臂的前后宽度沿朝向所述连接臂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连接臂的前后宽度不小于所述内侧支臂的最大前后宽度,所述连接臂的前后宽度不小于所述外侧支臂的最大前后宽度。
[00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臂上设有加强凹筋,所述加强凹筋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内侧支臂及所述外侧支臂。
[00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侧支臂的长度大于所述外侧支臂的长度。
[0013]一些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内侧支臂上与所述防撞梁主体的连接位为第一连接区域,定义所述外侧支臂上与所述车门主体的连接位为第二连接区域,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上下错位分布。
[001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侧支臂的边缘、所述连接臂的边缘和所述外侧支臂的边缘设有连续分布的加强翻边。
指的是背离乘员舱的方向。其余方位词,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左”、“右”、“顺时针”、“逆时针”、“高”、“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0034]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0035]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0036]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技术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结构进行说明。所述车门防撞梁结构1,包括防撞梁主体110和呈U型的中支架120,防撞梁主体11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防撞梁主体110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车门主体2连接;中支架120包括从内到外顺次连接的内侧支臂121、连接臂122和外侧支臂123,内侧支臂121和外侧支臂123均向上或向下延伸,连接臂122沿内外方向延伸,内侧支臂121支撑于防撞梁主体110中部的外侧,外侧支臂123支撑连接于车门主体2的内侧。
[0037]本实施例中,防撞梁主体110的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呈一定倾斜角度,防撞梁主体110的前端靠上,而后端靠下,如图1所示。
[0038]另外,内侧支臂121和外侧支臂123的延伸方向相同,才能保证中支架120整体呈U型;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内侧支臂121和外侧支臂123均向上延伸的实施例,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对结构强度的需求,还能对车门玻璃和车门玻璃升降器进行避让,降低车门内部构件的设计难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示出的内侧支臂121和外侧支臂123的延伸方向只是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延伸方向与上下方向具有一定倾斜角度,如图1所示;当然,内侧支臂121和外侧支臂123的延伸方向也可以完全平行于上下方向,图中未示出此实施方式。需要理解的是,内侧支臂121和外侧支臂123的延伸方向主要受防撞梁主体110的延伸方向的影响,以大致垂直于防撞梁主体110的延伸方向为宜。
[0039]本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防撞梁主体110的前端、中部和后端均与车门主体2形成支撑,并且,支撑在中部的中支架120呈U型,自身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在中支架120与防撞梁主体110和车门主体2连接后,若发生侧面碰撞时,中支架120能快速的将侧碰作用力传递到整个车门总成,增加了传力路径,有效改善防撞梁主体110向内折弯的问题,减小车门变形量。
[0040]一些实施例采用如图2至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2至图5,内侧支臂121上形成用于容置防撞梁主体110的连接凹槽124。连接凹槽124在内侧支臂121与防撞梁主体110组装时起到预定位的作用,提升装配的便捷性;同时还能增加内侧支臂121与防撞梁主体110的接触连接面积,提升内侧支臂121与防撞梁主体110结合的可靠性;另外,连接凹槽124的凹陷设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内侧支臂121的结构强度,进而有利于提升中支架120整体的支撑强度。
[0041]一些实施例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内侧支臂121的前后宽度沿朝向连接臂
122的方向逐渐增大,外侧支臂123的前后宽度沿朝向连接臂122的方向逐渐增大,连接臂122的前后宽度不小于内侧支臂121的最大前后宽度,连接臂122的前后宽度不小于外侧支臂123的最大前后宽度。本实施例中,中支架120整体呈现一种中间宽、两端窄的结构设计,连接臂122为中支架120在内外方向(车门变形方向)上提供主要支撑力的结构,其宽度较大能提升中支架120在内外方向上的抗变形能力,进而能保证整体结构强度。
[0042]一些实施例采用如图3及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及图4,连接臂122上设有加强凹筋125,加强凹筋125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内侧支臂121及外侧支臂123。内侧支臂121与连接臂123的交汇区域,及外侧支臂123与连接臂122的交汇区域均为易变形的区域,本实施例设置连续分布的加强凹筋125,其覆盖了内侧支臂121与连接臂123的交汇区域及外侧支臂123与连接臂122的交汇区域,对于提升中支架120整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主体(11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防撞梁主体(110)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车门主体(2)连接;以及呈U型的中支架(120),所述中支架(120)包括从内到外顺次连接的内侧支臂(121)、连接臂(122)和外侧支臂(123),所述内侧支臂(121)和所述外侧支臂(123)均向上或向下延伸,所述连接臂(122)沿内外方向延伸,所述内侧支臂(121)支撑于所述防撞梁主体(110)中部的外侧,所述外侧支臂(123)支撑连接于所述车门主体(2)的内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臂(121)上形成用于容置所述防撞梁主体(110)的连接凹槽(12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臂(121)的前后宽度沿朝向所述连接臂(122)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外侧支臂(123)的前后宽度沿朝向所述连接臂(122)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连接臂(122)的前后宽度不小于所述内侧支臂(121)的最大前后宽度,所述连接臂(122)的前后宽度不小于所述外侧支臂(123)的最大前后宽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122)上设有加强凹筋(125),所述加强凹筋(125)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内侧支臂(121)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保磊蔺定葛亚谦刘树祉林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