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原性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740564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原性组合物包含混合的、来自不同毒株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和N端结构域,能够诱导产生针对不同毒株的中和抗体,实验表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原性组合物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对于不同的毒株均能够表现出相比于单价抗原显著提高的免疫效果,利用其制备的二价或多价疫苗适合作为一种应对COVI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原性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申请属于生物医药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原性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新型冠状病毒(SARS

CoV

2)感染可导致冠状病毒疾病(COVID

19),常见体征有发热、咳嗽、咽痛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和飞沫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存在通过空气和消化道传播的可能。
[0003]SARS

CoV

2病毒颗粒包含4个结构蛋白,即刺突蛋白(S)、核衣壳蛋白(N)、膜蛋白(M)和包膜蛋白(E)。研究发现,只有针对S蛋白的抗体有中和活性,因此目前研发中的疫苗均包含S蛋白或其组分。其中,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被认为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最主要的抗原靶区域。受体结合结构域作为疫苗能够将机体刺激产生的中和抗体更加聚焦在针对病毒的受体结合,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率。SARS

CoV

2通过其受体结合结构域与宿主细胞受体hACE2结合而进入细胞。
[0004]新型冠状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进化,目前已检测到多个代表性突变株,例如阿尔法(Alpha)株、贝塔(Beta)株、德尔塔(Delta)株、奥密克戎(Omicron)株等。目前已开发或开发中的新型冠状病毒大多只能针对一种毒株,无法同时有效诱导针对不同毒株的免疫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原性组合物,其包含混合的至少两种毒株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和N端结构域,该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原性组合物具有更高的免疫原性,能够激发针对不同毒株的中和抗体的产生,因而能够显著提高免疫效果。
[0006]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免疫原性组合物,其包含第一组分,所述第一组分包含至少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刺突蛋白(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以及第二组分,所述第二组分包含至少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刺突蛋白的N端结构域(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该免疫原型组合物中,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和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不进行融合,而是直接进行混合。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型冠状病毒毒株选自以下毒株:原型株、阿尔法(Alpha)株、贝塔(Beta)株、伽马(Gamma)株、德尔塔(Delta)株、拉姆达(Lambda)株、缪(Mu)株和奥密克戎(Omicron)株。
[0008]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命名系统对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命名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0009][0010]新发现的毒株还可参见https://cov

lineages.org/lineage_list.html。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奥密克戎(Omicron)株包括BA.1、BA.2、BA.3、BA.4以及BA.5变异株。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分包含2~4种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刺突蛋白的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所述第二组分包含2~4种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刺突蛋白的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分包含的每种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与所述第二组分包含的每种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源自相同的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即,同时具有某几种毒株的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以及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
[0014]例如,在一些情况下,该免疫原性组合物包含的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以及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源自两种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分包含原型株的RBD和Beta株的RBD,第二组分包含原型株的NTD和Beta株的NTD;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分包含原型株的RBD和Gamma株的RBD,第二组分包含原型株的NTD和Gamma株的NTD;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分包含原型株的RBD和Omicron株的RBD,第二组分包含原型株的NTD株和Omicron株的NTD;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分包含Beta株的RBD和Gamma株的RBD,第二组分包含Beta株的NTD和Gamma株的NTD;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分包含Delta株的RBD和Omicron株的RBD,第二组分包含Delta株的NTD和Omicron株的NTD。
[0015]在一些情况下,该免疫原性组合物包含的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以及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源自三种新型冠状病毒,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分包含原型株的RBD、Delta株的RBD以及Omicron株的RBD,第二组分包含原型株的NTD、Delta株的NTD以及Omicron株的NTD;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分包含Alpha株的RBD、Beta株的RBD以及Delta株的RBD,第二组分包含Alpha株的NTD、Beta株的NTD以及Delta株的NTD;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分包含Alpha株的RBD、Lambda株的RBD以及Omicron株的RBD,第二组分包含Alpha株的NTD、Lambda株的NTD以及Omicron株的NTD。
[0016]在一些情况下,该免疫原性组合物包含的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以及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源自四种新型冠状病毒,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分包含原型株的RBD、Beta株的RBD、Delta株的RBD以及Mu株的RBD,第二组分包含原型株的NTD、Beta株的NTD、Delta株的NTD以及Mu株的NTD;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分包含Alpha株的RBD、Beta株的RBD、
Delta株的RBD以及Omicron株的RBD,第二组分包含Alpha株的NTD、Beta株的NTD、Delta株的NTD以及Omicron株的NTD;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分包含Beta株的RBD、Gamma株的RBD、Delta株的RBD以及Omicron株的RBD,第二组分包含Beta株的NTD、Gamma株的NTD、Delta株的NTD以及Omicron株的NTD。
[0017]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表示抗原的不同种类,并不表示各抗原之间存在任何顺序。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原型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贝塔(Beta)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伽马(Gamma)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3,德尔塔(Delta)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4,奥密克戎(Omicron)BA.1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5,BA.2变异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6,BA.3变异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7,BA.4和BA.5变异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8。
[00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疫原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组分,所述第一组分包含至少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刺突蛋白(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以及第二组分,所述第二组分包含至少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刺突蛋白的N端结构域(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原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冠状病毒毒株选自以下毒株:原型株、阿尔法(Alpha)株、贝塔(Beta)株、伽马(Gamma)株、德尔塔(Delta)株、拉姆达(Lambda)株、缪(Mu)株和奥密克戎(Omicron)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免疫原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奥密克戎(Omicron)株包括BA.1、BA.2、BA.3、BA.4以及BA.5变异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免疫原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分包含2~4种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刺突蛋白的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所述第二组分包含2~4种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刺突蛋白的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免疫原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分包含的每种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与所述第二组分包含的每种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源自相同的新型冠状病毒毒株。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免疫原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原型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贝塔(Beta)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伽马(Gamma)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3,德尔塔(Delta)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4,奥密克戎(Omicron)BA.1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5,BA.2变异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6,BA.3变异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7,BA.4和BA.5变异株RB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8。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免疫原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原型株NT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9,贝塔(Beta)株NT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0,伽马(Gamma)株NT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1,德尔塔(Delta)株NT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2,奥密克戎(Omicron)BA.1株NT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3,BA.2变异株NT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4,BA.3变异株NT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5,BA.4和BA.5变异株NTD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6。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免疫原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分中的RB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还连接有以下多肽中的至少一种:P2或其功能活性片段,foldon结构域或其功能活性片段,铁蛋白或其功能活性片段,以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其功能活性片段。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免疫原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分中的NTD或其功能活性片段还连接有以下多肽中的至少一种:P2或其功能活性片段,foldon结构域或其功能活性片段,铁蛋白或其功能活性片段,以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其功能活性片段。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免疫原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与所述RBD或其功能性片段直接或间接地相连,所述多肽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佳平姚文荣袁楚晓吴双张岩岩胡颖嵩张岭夏丽陈健平洪坤学刘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安百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