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处置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002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频处置器械,在挠性套内,安装有用于导向高频刀的、分别由电绝缘部件构成的第一、第二导向轴环,第二导向轴环的前端面配置于与挠性套的前端面大致同一的位置,另外,第一导向轴环配置为比该第二导向轴环更靠向基端侧,第一导向轴环具有第一导向面,第一导向面将高频刀从挠性套的内面朝向该挠性套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导向,在第二导向轴环形成有使高频刀进出的插入孔,且具有将高频刀朝向该插入孔导向的第二导向面,这些第一、第二导向面利用间隔部相互隔开,且第二导向轴环在比第一导向面的内周缘至少靠向外周侧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挠性套内的流体供给通路,在处置器械主体安装有限制从插入孔突出的突出长度的限动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为了插入(insert)于内窥镜的处置器械插入通道内,进行病变粘膜部的切开等处置而使用高频处置器械
技术介绍
在利用内窥镜检查而在食管、胃、十二指肠、大肠等的体腔内壁的粘膜部分上发现肿瘤等病变部的情况下,使用高频处置器械来进行切除该病变粘膜的部位这一处置。该情况下,为了确保处置的安全性,在内窥镜的观察下进行处置,为此而使用的高频处置器械插入于内窥镜的处置器械插入通道内,导入到需要处置的部位。在此,在体腔内壁中,在粘膜层的下部存在粘膜下层,肌层由该粘膜下层覆盖。而且,使用高频处置器械切开并除去病变粘膜层的处置要求不在病变部残余病变粘膜层,又要求不对肌层产生丝毫的损伤。使用于粘膜层的切开的高频处置器械作成为如下的结构通过将由具有棒状部的电极部件构成的高频刀安装于挠性套内而构成,在挠性套的基端部连结有操作机构,能够通过对该操作机构的遥控操作来进行控制使得高频刀从挠性管的前端进出。通过对从挠性管突出的高频刀通电,就可以烧灼从而切开粘膜。作为构成高频刀的电极部件的构造,有笔直地延伸棒状的电极部件而构成的针状刀、与通过在棒状的电极部件的前端连结设置大径电极部或者将前端折曲为大致L字状来形成钩部而构成的钩状刀。针状刀能够以刺穿粘膜的方式操作,或者通过水平移动或者摆动操作电极部件来切开粘膜等。另一方面,钩状刀通过以前端的钩部钩住粘膜等的组织,从而拉入内窥镜的插入部侧的方式的动作来进行切开。如上述说明,在高频刀通电时,确保高频刀相对于肌层可靠地保持非接触状态。在使用针状刀的情况下,该针状刀位于挠性套的前方,而且刺入于粘膜,所以有时在进行处置之际不能够利用内窥镜的观察视野观察到针状刀的前端。因而,若不能够正确地控制针状刀从挠性管的突出长度以及其方向,则不能够确保处置的安全性。相对于此,钩状刀以通过在内窥镜的观察下将钩状刀钩住于粘膜等,接着一边对该钩状刀流通高频电流,一边拉入到处置器械插入通道内的方式动作,来切开粘膜。因而,因为在操作钩状刀期间,可以时常在内窥镜的观察下进行该钩状刀的前端部的操作,所以可以在通电状态时不接触于肌层的情况下操作。不过,在使用钩状刀的情况下,为了顺利地进行钩住粘膜等的组织这一操作,必须确保钩状刀的前端部分的稳定性。因此,特开2004-313537号公报提出了作成为具有确保动作时的钩状刀的稳定性的机构这一结构的高频处置器械。该特开2004-313537号公报的高频处置器械形成为在挠性套的前端安装有电绝缘部件,在该电绝缘部件设置有透孔,并将构成钩状刀的电极部件的棒状的部位插入于该透孔中,另外,前端的钩部可以与电绝缘部件的前端外表面接触分离。作成为如下的结构在通电时使电极部件从挠性套突出规定的长度,通过使透孔的孔径与电极部件的外径之间的径差处在最小限度内,而且限制电极部件的突出长度,来稳定地保持电极部件。又,有时在使用所述电极部件来实施切开病变部这一处置的期间发生出血,因此有不能够确认病变部的弊端。因此,通过在电绝缘部件上形成与插入电极部件的透孔不同的开口,或者使透孔为十字形状至三角形状,来形成电极部件的棒状部不能够进入的液体流出部。可以在挠性套的基端部连接有注射器,在该注射器中填充生理盐水,通过操作该注射器,而朝向出血部从液体流出部喷出生理盐水,从而进行冲洗。然而,在将高频刀作为钩状刀时,进行操作使得利用该钩状刀钩住粘膜或者粘膜下层,并朝向处置器械插入通道内拉入钩状刀,在该状态下通过对钩状刀通电来切断组织,接着再次从处置器械插入通道导出钩状刀,如此重复进行以上操作。因而,不能够得到操作的效率性、迅速性,从而在除去病变粘膜的处置中需要较长的时间,正因如此受检者的痛苦以及手术患者的负担增大。另一方面,若使用针状刀,则能够实现在进行处置上的操作的效率性、迅速性。不过,在使用针状刀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处置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在以针状刀进行处置时以外,将其配置于挠性套的内部,且在进行处置之际,必须限制从挠性套突出的长度。又,例如在切除病变粘膜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操作使得针状刀不接触于位于粘膜的下部的肌层,从而使得不因针状刀的前端而对健康的组织产生损伤。又,高频刀的钩部比设置在挠性套的前端上的电绝缘部件更位于前方,始终为露出在外部的状态。因而,例如在进行插入于处置器械插入通道内的操作期间等,若失误而对电极部件通电,则也有损伤通道内壁等的问题。又,在喷射液体的情况下,因为钩部位于该喷射通路的前方,所以也有喷射液体因钩部成为障碍而不能够朝向目的部位正确地喷射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以上点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进行处置时,高频刀不露出到外部,可以安全地进行操作,且可以对希望的位置有效地输液的高频处置器械。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高频处置器械,包括可以插入于内窥镜的处置器械插入通道内的挠性套、和设置于该挠性套的内部且在挠性软线的前端设置有高频电流施加的高频刀的处置器械主体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挠性套内,安装有用于导向所述高频刀的、分别由电绝缘部件构成的第一、第二导向轴环,所述第二导向轴环的前端面配置于与所述挠性套的前端面大致同一的位置,另外,所述第一导向轴环配置为比该第二导向轴环更靠向基端侧,所述第一导向轴环具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将所述高频刀从所述挠性套的内面朝向该挠性套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导向,在所述第二导向轴环形成有使所述高频刀进出的插入孔,且具有将所述高频刀朝向该插入孔导向的第二导向面,这些第一、第二导向面利用间隔部相互隔开,且所述第二导向轴环在比所述第一导向面的内周缘至少靠向外周侧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挠性套内的流体供给通路,在所述处置器械主体安装有限制从所述插入孔突出的突出长度的限动部件。因为利用该限动部件来控制的所述高频刀的突出长度作成为比粘膜层的厚度长,且比粘膜层与粘膜下层的合计厚度短,所以通常是数mm以下,更具体地是1~3mm。安装于挠性套内且由电绝缘部件构成的第一、第二导向轴环也可以例如以合成树脂形成,不过若考虑到耐热性等,则优选以陶瓷构成。而且,在挠性套内,高频刀通过被拉入到比第一导向轴环更靠向基端侧,则即使因误操作而通电,也不会带来特别的故障。高频刀插入于设置在第二导向轴环上的插入孔,从而突出到外部。为了稳定地保持从该插入孔导出的高频刀,尽可能减小插入孔的孔径与高频刀的外径之间的径差,使它们之间的间隙处在最小限度内。需要从将高频刀拉入到插入孔的基端侧的状态下朝向插入孔对高频刀进行导向,不过若只发挥对高频刀进行导向的功能,则可以考虑使用单一的导向轴环,并形成从其外周侧至插入孔的锥状的导向面。不过,因为在导向轴环上形成有流体供给通路,所以有如下弊端在高频刀的前端抵接于导向面被导向期间,进入到该流体供给通路内,在该位置上锁定从而不能够导入到插入孔中。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的发生,作成为朝向插入孔以两个阶段导向电极部件的结构。首先,在挠性套的纵剖面上,使形成于第一导向轴环上的第一导向面的内周缘部,与形成于第二导向轴环上的流体供给通路的位置相同,或者比其更位于内侧。流体供给通路作为设置于第二导向轴环上的贯通孔而形成,不过为了增大流路面积,优选以从外周侧具有规定的深度的一个或者多个槽形成。不论哪一种情况,在挠性套的纵剖面中,流体供给通路都形成于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频处置器械,包括:可以插入于内窥镜的处置器械插入通道内的挠性套、和设置于该挠性套的内部且在挠性软线的前端设置有高频电流施加的高频刀的处置器械主体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挠性套内,安装有用于导向所述高频刀的、分别由电绝缘部件构成 的第一、第二导向轴环,所述第二导向轴环的前端面配置于与所述挠性套的前端面大致同一的位置,另外,所述第一导向轴环配置为比该第二导向轴环更靠向基端侧,所述第一导向轴环具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将所述高频刀从所述挠性套的内面朝 向该挠性套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导向,在所述第二导向轴环形成有使所述高频刀进出的插入孔,且具有将所述高频刀朝向该插入孔导向的第二导向面,这些第一、第二导向面利用间隔部相互隔开,且所述第二导向轴环在比所述第一导向面的内周缘至少靠向外 周侧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挠性套内的流体供给通路,在所述处置器械主体安装有限制从所述插入孔突出的突出长度的限动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秋庭治男町屋守大谷津昌行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