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束单元(10)具备:多个导电路径(11),在车载机器间导电;和冷却部,冷却多个导电路径(11)。多个导电路径(11)具有第1导电路径(20)和与第1导电路径(20)并排的第2导电路径(30)。第1导电路径(20)具有中空的第1筒状导体(21),第1筒状导体(21)具有导电性,第2导电路径(30)具有中空的第2筒状导体(31),第2筒状导体(31)具有导电性,冷却部具有冷却介质(73)能在内部流通的冷却管(40)。第1筒状导体(21)及第2筒状导体(31)的刚性比冷却管(40)优良。冷却管(40)具有贯穿第1筒状导体(21)的第1区间(41)、贯穿第2筒状导体(31)的第2区间(42)、以及将第1区间(41)和第2区间(42)连接的折回部(43)。连接的折回部(43)。连接的折回部(4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束单元
[0001]本公开涉及线束单元。
技术介绍
[0002]以往,搭载于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车辆的线束在多个电气设备间电连接。另外,在电动汽车中,借由线束将车辆和地上设备连接,从地上设备对搭载于车辆的蓄电装置充电。由于借由线束供给的电压变高,从而线束的发热量增加。因此,提案冷却线束的结构。
[0003]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线束,该线束具备包覆电线、覆盖包覆电线的内筒、以及隔开规定间隔地覆盖内筒的外筒,在内筒与外筒之间形成有冷却介质的流通通道。流通通道通过与包覆电线分体的内外筒形成,包覆电线配置于流通路径的径向内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
11525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5]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线束中,因为流通通道(冷却介质流通的通道)配置于包覆电线的外侧,所以从冷却介质到作为热源的包覆电线的中心部较远,在包覆电线的冷却效率的观点上有改善的余地。
[0006]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提高冷却效率的线束单元。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7]作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束单元,具备:多个导电路径,在车载机器间导电;和冷却部,冷却所述多个导电路径,所述多个导电路径具有第1导电路径和与所述第1导电路径并排的第2导电路径,所述第1导电路径具有中空的第1筒状导体,所述第1筒状导体具有导电性,所述第2导电路径具有中空的第2筒状导体,所述第2筒状导体具有导电性,所述冷却部具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能使冷却介质在内部流通,并且与所述第1筒状导体及所述第2筒状导体为分体,所述第1筒状导体及所述第2筒状导体的刚性比所述冷却管优良,所述冷却管具有贯穿所述第1筒状导体的第1区间、贯穿所述第2筒状导体的第2区间、以及将所述第1区间和所述第2区间连接的折回部。专利技术效果
[0008]根据作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束单元,能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示出布设有一实施方式中的线束单元的车辆的模式图。图2是线束单元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线束单元的概要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线束单元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筒状导体、柔软导体以及端子的连接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线束单元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1]本公开的线束单元,[1]具备:多个导电路径,在车载机器间导电;和冷却部,冷却所述多个导电路径,所述多个导电路径具有第1导电路径和与所述第1导电路径并排的第2导电路径,所述第1导电路径具有中空的第1筒状导体,所述第1筒状导体具有导电性,所述第2导电路径具有中空的第2筒状导体,所述第2筒状导体具有导电性,所述冷却部具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能使冷却介质在内部流通,并且与所述第1筒状导体及所述第2筒状导体为分体,所述第1筒状导体及所述第2筒状导体的刚性比所述冷却管优良,所述冷却管具有贯穿所述第1筒状导体的第1区间、贯穿所述第2筒状导体的第2区间、以及将所述第1区间和所述第2区间连接的折回部。
[0012]根据该结构,通过冷却管的第1区间贯穿第1筒状导体,且第2区间贯穿第2筒状导体,从而冷却介质能在第1筒状导体及第2筒状导体的内侧流通。因此,能从内部冷却第1筒状导体及第2筒状导体,能提高冷却效率。而且,因为冷却管具有将第1区间和第2区间连接的折回部,所以例如与冷却管不具有折回部而是按每个导电路径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减少冷却介质的流入口和排出口的数量,能简化与泵的连接结构。另外,例如与冷却管不具有折回部而是按每个导电路径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减少冷却管的数量,能减少部件数量。
[0013][2]优选地,所述多个导电路径包括的导电路径的数量是偶数个。
[0014]根据该结构,因为多个导电路径包括的导电路径的数量是偶数个,所以能容易将冷却介质的流入口和排出口的位置设为近旁位置。即,在多个导电路径设为例如作为奇数个的三个,冷却管进一步具备将第3导电路径中的第3筒状导体贯穿的第3区间、和将第2区间和第3区间连接的折回部的情况下,冷却介质的流入口和排出口的位置离得较远,但是可避免该情况。因此,例如能容易汇集冷却介质的流入口和排出口的位置,例如能减小用于与泵连接的布设空间等。
[0015][3]优选地,具备覆盖所述导电路径的外装构件,所述外装构件具有筒状外装构件和与所述筒状外装构件的端部连接的护线套,所述折回部配置于所述护线套的内部。
[0016]根据该结构,因为折回部配置于护线套的内部,所以例如能容易收纳折回部。例如,即使在折回部是不急剧弯曲的结构、需要较大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在不增大筒状外装构件整体尺寸的情况下容易地对应。另外,例如在为护线套的尺寸朝向所连接的构件变大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将折回部收纳于宽广的空间。
[0017][4]优选地,所述冷却管的外周面与所述第1筒状导体的内周面及所述第2筒状导体的内周面接触。
[0018]根据该结构,通过冷却介质流通的冷却管的外周面与第1筒状导体的内周面及第2筒状导体的内周面接触,从而能更加冷却第1筒状导体及第2筒状导体。
[0019][5]优选地,所述第1导电路径及所述第2导电路径均具有柔软导体和端子,所述柔软导体具有与所述第1筒状导体或者所述第2筒状导体电连接的第1端部、和与所述端子电连接的第2端部,所述柔软导体比所述第1筒状导体及所述第2筒状导体柔软。
[0020]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第1筒状导体及第2筒状导体的端部连接柔软导体,从而能吸收导电路径的尺寸公差。进一步地,也成为在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摇动的对策。
[0021][6]优选地,所述第1筒状导体及所述第2筒状导体比所述柔软导体长。
[0022]根据该结构,因为第1筒状导体及第2筒状导体比柔软导体长,所以冷却管与第1筒状导体及第2筒状导体接触的区间变长,能更加冷却第1筒状导体及第2筒状导体。
[0023][7]优选地,具备将所述冷却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1筒状导体及所述第2筒状导体覆盖的电磁屏蔽构件,所述电磁屏蔽构件是编织金属线材而成的编织构件,所述冷却管的一部分贯穿所述编织构件。
[0024]根据该结构,能兼顾抑制电磁噪声从导电路径辐射的屏蔽性和冷却部的装配作业性。
[0025][8]优选地,具备覆盖所述导电路径的外装构件,所述外装构件具有筒状外装构件和与所述筒状外装构件的端部连接的护线套,所述冷却管贯穿所述护线套。
[0026]根据该结构,因为冷却管贯穿护线套向外部导出,所以能抑制线束单元的止水性降低。
[0027][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线束单元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放大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本说明书中的“平行”、“正交”不仅包括严格为平行、正交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效果的范围内大致平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线束单元,具备:多个导电路径,在车载机器间导电;和冷却部,冷却所述多个导电路径,所述多个导电路径具有第1导电路径和与所述第1导电路径并排的第2导电路径,所述第1导电路径具有中空的第1筒状导体,所述第1筒状导体具有导电性,所述第2导电路径具有中空的第2筒状导体,所述第2筒状导体具有导电性,所述冷却部具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能使冷却介质在内部流通,并且与所述第1筒状导体及所述第2筒状导体为分体,所述第1筒状导体及所述第2筒状导体的刚性比所述冷却管优良,所述冷却管具有贯穿所述第1筒状导体的第1区间、贯穿所述第2筒状导体的第2区间、以及将所述第1区间和所述第2区间连接的折回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单元,其中,所述多个导电路径包括的导电路径的数量是偶数个。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单元,其中,具备覆盖所述导电路径的外装构件,所述外装构件具有筒状外装构件和与所述筒状外装构件的端部连接的护线套,所述折回部配置于所述护线套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丸地岳夫,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