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嘉豪专利>正文

散热鳍片组与热导管组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9629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鳍片组与热导管组合结构,其是由多个散热鳍片组成,在每一散热鳍片上的相同位置处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圆周封闭的贯穿孔,使热导管可设置在该散热鳍片的贯穿孔中;其中,在该每一散热鳍片位于该贯穿孔上方的位置处形成有一用于放置导热材料的容置部;通过将导热材料先置入在该容置部上,加热该组合结构使导热材料融化,利用重力与毛细力作用使该导热材料向下流入该贯穿孔与热导管之间的间隙中,一旦导热材料凝固后,在该热导管与贯穿孔间即会形成为良好的热传导状态。(*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在一种散热鳍片组与热导管组合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使导热材料能完全填补在热导管与贯穿孔间的间隙的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为了使散热鳍片组在热传导性能上更加快速,会在散热鳍片组上设置有热导管,在该热导管内设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利用该毛细组织或工作流体与散热鳍片组上的热量进行热交换,使散热鳍片组能快速的冷却散热。公知散热鳍片组10a与热导管20a间的组装,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其是在每一散热鳍片1a上分别开设有至少一圆周封闭的贯穿孔11a,贯穿孔11a的孔径须略大于热导管20a的外径,以方便热导管20a插入散热鳍片1a的贯穿孔11a中,但因贯穿孔11a孔径略大于热导管20a的外径,会使热导管20a与贯穿孔11a之间产生有间隙。另,贯穿孔11a的孔径也可略小于热导管20a的外径,以迫紧配合的方式结合,其彼此之间虽较为紧密,但仍有间隙产生,而间隙的产生,相对的使热阻增大,令热传导效率降低。为了解决间隙问题,即在热导管20a尚未穿入在散热鳍片1a的贯穿孔11a内时,先在热导管20a外缘上涂布有一层导热材料2a,如导热胶或锡料等,利用导热材料2a在间隙中凝固后,使热导管20a与贯穿孔11a间形成密合,而不再有间隙的产生。但是上述公知热导管20a在穿入在贯穿孔11a内时,导热材料2a却在热导管20a贯穿行进过程中,会被贯穿孔11a内壁所刮除,并堆积在邻近贯穿孔11a周缘的散热鳍片1a侧边上,且厚度也较不均匀,从而使导热材料2a无法完全填补在热导管20a与贯穿孔11a间的间隙中,造成间隙仍然存在,丧失了涂布导热材料2a的功能。另外,导热材料2a须预先在穿入加工前涂布,因此极不易储存与暂存,且在穿入加工中造成导热材料喷溅或滴落等问题,亦因此而增加了加工上的困扰与脏乱。本设计人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凭借从事该行业多年的经验,针对可进行改进的缺陷,经过潜心研究并配合实际的运用,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遂有本技术的“散热鳍片组与热导管组合结构”的产生。本技术的内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鳍片组与热导管组合结构,其使导热材料能完全的填补在热导管与贯穿孔间的间隙上,提高热传导效率。本技术的一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组由多个散热鳍片组成,在每一散热鳍片上的相同位置处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圆周封闭的贯穿孔,使热导管可设置在该散热鳍片的贯穿孔中;其中,在该每一个散热鳍片位于贯穿孔上方的位置处形成有一用于放置导热材料的容置部;通过将导热材料先置入在容置部上,当加热整组鳍片与热导管时,导热材料(如锡膏或锡条等)因融化而受重力与毛细力所影响流入贯穿孔与热导管间的间隙中,当导热材料凝固后,在该热导管与贯穿孔间即会形成良好的热传导状态。本技术的散热鳍片组与热导管组合结构能够使导热材料能完全的填补在热导管与贯穿孔间的间隙上,提高热传导效率。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为公知散热鳍片组与热导管间的组合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散热鳍片组的外观图;图3为本技术热导管欲穿入散热鳍片组的外观图;图4为本技术在散热鳍片组上倒入导热胶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导热胶流入贯穿孔内的动作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组外观图; 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将锡条穿入贯穿孔的侧面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锡条融化的侧面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散热鳍片的主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0a-散热鳍片组20a-热导管1a-散热鳍片 11a-贯穿孔2a-导热材料10-散热鳍片组 20-热导管1-散热鳍片11-贯穿孔12-容置部 121-缺口122-导孔 2、2’-导热材料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一种“散热鳍片组与热导管组合结构”,如图2、图3所示,散热鳍片组10与热导管20组合可安装在发热电子组件(如中央处理器)上,用于发热电子组件的散热。其中,散热鳍片组10由多个散热鳍片1组成,散热鳍片1呈片状,在每一散热鳍片1的相同位置处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封闭的贯穿孔11。本实施例中开设有并列的两个贯穿孔11,使热导管20(如图4所示)可穿设在散热鳍片1的贯穿孔11中。本技术的特征为在每一散热鳍片1位于贯穿孔11上方的位置处形成有一用于放置导热材料2的容置部12,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容置部1 2在每一散热鳍片1的顶侧处形成有一向下凹陷的缺口121。如图4、图5所示,在本技术中,当热导管20穿入散热鳍片组10内后,即可将导热材料2挤置于散热鳍片1的缺口121上;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材料2为呈黏稠状的导热胶,且可利用自动化上胶方式,将导热胶挤置于缺口121内。如图5所示,当黏稠状的导热材料2挤置于缺口121内后,即可对整组鳍片加温而使导热材料2融化,融化后的导热材料2会因重力影响而沿着散热鳍片1的侧边向下流动,当流至贯穿孔11时,由于贯穿孔11的内径略大于热导管20的外径,因此二者间会有间隙的产生,也因此,流体状的导热材料2即可逐渐渗入贯穿孔11与热导管20间的间隙中并填补该间隙,且一旦导热材料2凝固后,热导管20与贯穿孔11间即会形成密合接触状态,使热导管20与贯穿孔11间不再有间隙的存在,成为良好的热传导状态。如图6、图7所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容置部12在散热鳍片1的贯穿孔11的上方处开设有一贯穿的导孔122,导孔122除了圆形外,也可为倒水滴状(如图9所示的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或倒三角形等上宽下窄且由上而下逐渐缩小的形状,以便使导热材料流入贯穿孔11处。当组装成一散热鳍片组10后,即可将一呈固状的导热材料2’插入在各散热鳍片1的导孔122中,在本实施例中,呈固状的导热材料2’可为锡条、锡膏或腊等。如图8所示,然后使该呈固状的导热材料2’遇热溶化后,即可令其沿着散热鳍片1的侧边向下流入在贯穿孔11与热导管20间的间隙中,由此,亦可填补二者间的间隙,使热导管20与贯穿孔11可通过导热材料2’作为良好的热传导体。由上述结构说明后可知,本技术利用其容置部12的设置,令导热材料2、2’能事先并沿着散热鳍片1的侧边向下流入在贯穿孔11与热导管20间的间隙中,使导热材料2、2’能完全的填补并作为良好的热传导体,令导热管20与贯穿孔11之间不再有间隙存在,从而能提高整体的热传导效率。本技术的优点如下贯穿孔11为封闭孔,因此孔的机械结构稳定,插入热管迫紧加工亦稳定且紧密,而导热材又可直接由散热鳍片上方放入,加工流程干净又简单。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散热鳍片组与导热管组合结构具有实用性、新颖性与创造性,且本技术的结构也不曾见在同类产品及公开使用过,申请前更未刊登在任何刊物上,完全符合技术专利申请的要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鳍片组与热导管组合结构,所述散热鳍片组由多个散热鳍片组成,在每一散热鳍片上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圆周封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鳍片组与热导管组合结构,所述散热鳍片组由多个散热鳍片组成,在每一散热鳍片上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圆周封闭的贯穿孔,使所述热导管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的贯穿孔中;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每一散热鳍片位于贯穿孔上方的位置处形成有一放置导热材料的容置部;通过将所述导热材料先置入所述容置部上,当加热该组合结构而使所述导热材料融化后,利用重力与毛细力使导热材料向下流入所述贯穿孔与热导管之间的间隙中,从而使导热材料能完全填补所述贯穿孔与热导管之间的间隙并作为良好的热传导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嘉豪
申请(专利权)人:李嘉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